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亲和力感染学生。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多是从喜欢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开始的,这是由学生的认知特点趋于感性化决定的。这时教师的亲和力尤显重要,得体的外在形象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优雅的言谈举止能成为学生崇拜的楷模,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功底更能得到学生的倾慕,灵活生动的授课艺术亦能打动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常常让学生忘记数学的枯燥。如此,师生自然能够一同遨游在数学王国里。反之,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强和各种其他因素的介入,如果教师不具备较强的亲和力,又不能适时、有效地加以调整和引导,学生对该学科自然容易失去兴趣。
2 和谐,润物细无声
营造和谐的教与学氛围。教师不应把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单纯地看成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而应视为师生之间情感的和谐互动。课堂上,要创设这样的情感氛围,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解决个案时,教师以亲切的态度来设置问题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学生思考面临的问题,以帮助的态度给学生点拨和启迪,以饱满的情绪讲解新知识,以关切信任的态度聆听学生的回答。学校生活中,要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让学生的心态开放、主题性凸现、个性彰显、创造性得到解放,使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和谐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
3 博爱,情感教育的基础
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树立两个基本信念: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坚信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对学生要做到“不失手、不失言、不失礼、不失信”,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理,严而有情”。教学实践中要切实关注学生的情感活动,关注情感培养。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一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而教师要把爱心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4 尊重和信任,唤起学生心中的火
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中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发现学生成绩差,不是积极帮助分析原因,而是一味地训斥、指责、向家长告状等,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乃至对抗情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旦产生对抗情绪,则教育就很容易失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相信那些“问题学生”是向往进步的,能够进步的。只要对他们抱有热切的希望,并经常给予鼓励和帮助,哪怕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手势都会给他们带来安慰和鼓舞。如果他们在内心深处接受这种期望,并按教师希望的去做就会获得成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的语言和行为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多倾注一份爱心、多一点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我是集体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尊重和信任同样属于我”。
心理学家认为,鼓励和表扬是引导学生行为习惯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当学生从自己学习中体验成功得到肯定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深化情感,将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只要学生有一点点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一个学生已经弄懂教师想教给他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还没有弄懂,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鼓励并积极引导他去认真思考,帮助他克服具体困难,与他一起分析某个数学问题,教他如何审题,如何去分析条件和结论,怎样建立数学模型,对他自己能够想到的地方给予肯定,使学生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这种快乐更能升华为渴望继续学习的情感,促进他们更加深入地学习数学,最终形成行为习惯,达到数学教学的最佳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王宪昌,蔡伸.数学文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2]林崇德.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曹才翰,章建跃.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山东省蓬莱市大辛店中学)
亲和力感染学生。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多是从喜欢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开始的,这是由学生的认知特点趋于感性化决定的。这时教师的亲和力尤显重要,得体的外在形象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优雅的言谈举止能成为学生崇拜的楷模,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功底更能得到学生的倾慕,灵活生动的授课艺术亦能打动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常常让学生忘记数学的枯燥。如此,师生自然能够一同遨游在数学王国里。反之,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强和各种其他因素的介入,如果教师不具备较强的亲和力,又不能适时、有效地加以调整和引导,学生对该学科自然容易失去兴趣。
2 和谐,润物细无声
营造和谐的教与学氛围。教师不应把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单纯地看成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而应视为师生之间情感的和谐互动。课堂上,要创设这样的情感氛围,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解决个案时,教师以亲切的态度来设置问题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学生思考面临的问题,以帮助的态度给学生点拨和启迪,以饱满的情绪讲解新知识,以关切信任的态度聆听学生的回答。学校生活中,要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让学生的心态开放、主题性凸现、个性彰显、创造性得到解放,使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和谐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
3 博爱,情感教育的基础
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树立两个基本信念: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坚信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对学生要做到“不失手、不失言、不失礼、不失信”,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理,严而有情”。教学实践中要切实关注学生的情感活动,关注情感培养。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一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而教师要把爱心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4 尊重和信任,唤起学生心中的火
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中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发现学生成绩差,不是积极帮助分析原因,而是一味地训斥、指责、向家长告状等,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乃至对抗情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旦产生对抗情绪,则教育就很容易失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相信那些“问题学生”是向往进步的,能够进步的。只要对他们抱有热切的希望,并经常给予鼓励和帮助,哪怕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手势都会给他们带来安慰和鼓舞。如果他们在内心深处接受这种期望,并按教师希望的去做就会获得成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的语言和行为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多倾注一份爱心、多一点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我是集体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尊重和信任同样属于我”。
心理学家认为,鼓励和表扬是引导学生行为习惯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当学生从自己学习中体验成功得到肯定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深化情感,将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只要学生有一点点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一个学生已经弄懂教师想教给他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还没有弄懂,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鼓励并积极引导他去认真思考,帮助他克服具体困难,与他一起分析某个数学问题,教他如何审题,如何去分析条件和结论,怎样建立数学模型,对他自己能够想到的地方给予肯定,使学生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这种快乐更能升华为渴望继续学习的情感,促进他们更加深入地学习数学,最终形成行为习惯,达到数学教学的最佳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王宪昌,蔡伸.数学文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2]林崇德.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曹才翰,章建跃.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山东省蓬莱市大辛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