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糊到清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知而不会”现象,就是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看似理解了知识却不会正确判断、看似掌握了方法却不会灵活运用、看似听懂了要领但不会合理操作”的虚假教学现象。这些虚假现象,有时隐蔽性比较高,不易被察觉,容易被老师们所忽视,有时也容易引起老师们的错觉引发欺骗的后果,影响必要教学举措的施用,以致让学生产生表面或模糊认知,产生认知障碍和错误,呈现低效的课堂教学。
  一、构建模型,从表面听懂到熟练运用
  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学习阶段,单一的教学形式、匮乏的教学资源很难引发强烈的外部刺激,无法形成深刻的认知,难以突破形象过渡到抽象的难关。教学时需要借助多样的教学资源,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教学资源积淀丰富的表象,对问题实现全面而正确的理解,进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熟练地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间隔排列现象中的规律》时,老师们通常都能围绕主题图,利用图中的手帕和夹子、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这三组教学资源,以及变式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发现排列现象中两个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如此教学,表面看学生似乎都能掌握个中的数量关系,可在解决锯木头、爬楼梯、发车等实际问题时却不能尽如人意,到底是运用“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还是根据“两种物体数量相等”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多数学生分辨不了。
  其实,这种现象在教学中是经常遇到的。因为有直观的主题图,两个物体的数量关系非常明显,学生只要目测一下就能看出答案,而且间隔排列现象的种类并不复杂,学习难度也不大,所以学生思想上容易麻痹和不求甚解,加之教师也可能主观地认为只需研究上面的三组材料,学生自然可以掌握个中的规律,错误地以为学生能够根据三组教学素材联想到其他间隔排列的现象,以致对“让学生如何掌握个中的规律”和“认识到何种程度”等问题有所疏忽,更不会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来深化学生的认知,没有为解决其他问题做好准备。
  对此,首先要适当补充教材,丰富教学资源,给学生呈现足量的有关间隔排列的事例,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数学表象,并将这些问题中物体数量的关系进行观察、对比,发现这些间隔现象的相同点,知晓何时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多1,何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其次要建立数学模型,把握规律本质,将这些本质相同的间隔排列问题在对比后进行及时抽象,并且用图形、字母或符号概括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联系生活中的其他间隔问题进行延伸练习。这样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就会自觉地根据已有的数学表象或储存的数学模型来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减少“知而不会”现象的发生。
  二、把握实质,从表面看懂到灵活操作
  动手操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也是学生形成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的疏漏,学生的操作方式通常比较单一,又没有了解操作原理的教学措施,所以学生的动手操作常常趋于简单化和机械化,表面看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操作要领而实际反而束缚了思维,没有掌握必备的操作技巧,也没有形成应有的操作技能,难以灵活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认识厘米》时,教师给学生示范怎样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后,学生能够按照教材中编拟的问题,准确地量出诸如橡皮、铅笔、课本等一些物体的长度,但在使用残缺“0刻度”的刻度尺测量美工刀的长度时,很多学生面面相觑,经过长时间的思考都不知该如何下手。
  究其原因,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因为囿于教材编排的操作练习,老师们也常过于注重测量要领,强调“直尺的0刻度与物体的一端重合,看物体的另一端指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的机械的测量方法,所以学生容易形成“从0刻度开始测量”的思维定式,虽然掌握了测量长度的一般方法,可实际还没有懂得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实质和原理,即物体的长度与刻度尺上一定数量的单位长度相等,那么刻度尺上的这些单位长度就可以表示物体的长度。
  要使学生能够灵活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操作指导,让学生知道刻度尺上有许多的单位程度(通常是1厘米)组成,并能熟练地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指出从哪到哪的长度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等,并尽量告诉学生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实质就是物体的长度与直尺上一定数量的单位长度(几个1厘米)相等,这些单位长度就是物体的长度。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操作练习,将测量原理和方法付诸于实践,讲求测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让学生从不同的刻度开始测量规定物体的长度,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实现“看懂了”到“会操作”的跨越。
  三、加强体验,从表面认识到正确判断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如若强调和突出学习的过程,着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加强学生学习体验的获得,学生的学习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进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判断。
  如《周长的认识》一课,一般有两个教学内容:周长的意义和简单图形周长的计算。前者教材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游泳池、树叶两个教学素材让学生通过简单观察理解周长的意义,然后根据周长的意义教学简单图形周长的计算。这样操作,学生虽然能够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但是遇到有多余线段的图形时,却会错误地将多余条件也加入运算,造成不应有的错误。
  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周长意义的认识还不够准确和深刻。概念是判断的前提,只有明确周长的意义才能正确计算图形的周长。由于教材中呈现的认识周长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观察两幅图的边线),没有丰富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充分感知周长意义的机会,所以学生对周长感知比较浅显,加之受解题经验的影响(一般要充分利用每个条件解题),计算有多余条件的图形周长时常没有把握,产生“知而不会”的教学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要想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内涵,能够作出正确判断。第一要丰富教学方式,强化学习体验。可以设计看一看(龟兔赛跑)、指一指(指定学生指示图形的边线)、描一描(封闭图形的边线)、说一说(边线的形状和长短)等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周长的认识中来,产生多元的认知和丰富的感官体验。第二是增设教学环节,把握概念内涵。可以增加一些对比练习,有必要出示几个不封闭的图形让学生感受什么样的图形存在周长,还需要出示有多余线段的图形或组合图形让学生指一指周长在哪儿……这样,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在辨别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为后面解决问题或概念判断做好充分的准确。
  总之,“知而不会”是常见的教学现象,严重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问题的解决。所以,我们要有高度警觉的意识,悉心洞察课堂中“知而不会”的现象,认真剖析个中原因,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科学施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清晰模糊的认知,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避免“知而不会”教学现象的发生。
  (责编 罗 艳)
其他文献
常规教学片断:  1.揭示相关联的两种量的意义。  2.出示例题,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问题提示自主探究。  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吗?  (2)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3)比值表示什么?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得出“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一样,都是80,
对“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笔者一直有这样的困惑:(1)学生真的会做十几减9这一类型的减法算式吗?在幼儿园大班时,学生普遍学习过十几减9,大部分学生告诉我都会做了,但学生真正理解了吗?他们的体验深刻吗?(2)是不是仅让学生按照一种思路去解决问题?这样是不是缺少了开放性和延续性?如果强调了开放性和延续性,学生会放任自流吗?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案例描述:十几减9的退位
“少教精学”提倡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准确、简练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来构建知识体系,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技能。“少教精学”体现的是新课程倡导“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理念,摒弃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方式,转而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更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
歌剧《卡门》创作于1874年秋,是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它是全世界上演率最高、最受欢迎的歌剧作品之一。但该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充满情色诱惑、狂热血性和批判精神,这些特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使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在乔治·比才死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变得长盛不衰。内容简介  这部四幕歌剧讲述了一个吉普赛姑娘——烟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教学案例的探究,引导学生探讨策略形成的规律,从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解决问题 策略 培养 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27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把“问题解决”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提出来,并要
精彩的课堂教学源于教师别具匠心的设计,如精彩的语言、精致的课件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巧”字上做文章,让数学课堂产生“课伊始趣已生,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一、“一语激起千层浪” ——巧开讲  一首动听的音乐会在前奏时就引人入胜,形式多样的课前活动同样也能成为一节课美丽的前奏。课前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尤其是借班上课时更为广用。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旨在和谐课堂氛围,培养师生默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题将数学知识的数量性与现实应用性进行结合,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应用能力的理念。但与此同时,因为应用题数量性与应用性的杂糅,而小学生思维仍处于具象思维占统治地位、抽象思维发展不够完全的阶段,对于应用题中一些复杂的语言文字、抽象的数量关系常常一筹莫展,这使应用题成了小学数学的教学难点。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如果只是单纯地从题目入手,以抽象解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之后的练习课上,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从不同角度了解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中数字之间存在的一般规律,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235×9 □×9。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能够简便计算。”备课时我没有进行过多的预设,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方框里填的数要和235凑成整百或整千的数就可以了。可是课堂上一个学生的不同声音却让我茅塞顿开,顺势将题目
数学策略教学,即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授予数学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因此,策略教学至关重要。策略教学还应该把目光落到学生身上,从学生的视角挖掘经验并引领他们体验,从而开始一场行进在探索中的策略教学之旅。十字概括,即“沿着经验行,顺着体验进”。下面,我就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一谈如何引领学生探索的策略教学。  一、故事经验——体验策略的形成  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故事呈现策略,符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做支撑。下面,笔者以“一一列举的策略”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实践及思考。  一、在操作中形成“有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