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为肘关节前内侧入路治疗冠状突骨折提供解剖学参数,评价该入路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0例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察并测量与肘前内侧入路相关的主要神经的走行特点。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手术治疗的10例冠状突骨折伴有肘关节脱位患者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17~63岁,平均43岁。骨折O’Driscoll分型:Ⅰ1型2例,Ⅰ2型3例;Ⅱ1型1例,Ⅱ2型3
【机 构】
:
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创伤骨科,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创伤骨科,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创伤骨科,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为肘关节前内侧入路治疗冠状突骨折提供解剖学参数,评价该入路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40例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察并测量与肘前内侧入路相关的主要神经的走行特点。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手术治疗的10例冠状突骨折伴有肘关节脱位患者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17~63岁,平均43岁。骨折O’Driscoll分型:Ⅰ1型2例,Ⅰ2型3例;Ⅱ1型1例,Ⅱ2型3例;Ⅲ2型1例。所有患者通过肘关节前内侧切口经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入路来复位固定尺骨冠状突及探查修复内侧副韧带。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肢肘关节的屈伸、旋转活动度及用Mayo肘关节评分(MEPS)来评估患者的功能情况。
结果正中神经主干在肱骨内外上髁连线水平距离肱骨内上髁平均为27.34 mm。旋前圆肌第1分支入肌点至冠状突尖的距离平均为13.19 mm。桡侧腕屈肌入肌点至冠状突尖的距离平均为47.02 mm,至肱骨内上髁的距离平均为64.40 mm。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6~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8个月(1.5~2.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肘关节畸形、不稳定、疼痛及肘关节功能受限。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平均屈伸度为133.0°(120°~140°),旋转度为144.5°(130°~160°),平均MEPS评分为98分(95~100分)。
结论通过经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间隙的肘关节前内侧入路来复位固定冠状突骨折是安全、有效的。该入路较前侧入路不仅降低了术中损伤正中神经的风险,同时较内侧入路能更好地显露冠状突以利于骨折块的复位及固定。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肱骨髁上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10年间诊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患者资料定为B组,统计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诊治肱骨髁上骨折3 111例,占同期肱骨远端骨折的54.4%(3 111/5 723),占肘部骨折的34.8%(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钳辅助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经皮血管钳辅助复位联合弹性髓内钉治疗的38例儿童桡骨颈O'BrienⅡ、Ⅲ型骨折患儿资料。男23例,女15例;左侧26例,右侧12例;年龄5~14岁,平均8.6岁;均为新鲜骨折。骨折采用O'Brien分型:Ⅱ型22例,Ⅲ型16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经皮辅助复位的次数、
目的探讨通过上臂后侧经肱三头肌联合腱内缘入路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1/3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应用上臂后侧经肱三头肌联合腱内缘入路切开复位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32例肱骨中下段1/3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13例;年龄17~54岁,平均36.8岁;左侧14例,右侧18例。骨折AO分型:B型21例,C型1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末次随访时
目的探讨伴有前内侧冠状突骨折的肘关节"三联征"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7例伴有前内侧冠状突骨折的肘关节"三联征"患者资料。男12例,女5例;年龄29~70岁,平均50岁。桡骨头骨折根据Mason分型:Ⅰ型2例,Ⅱ型13例,Ⅲ型2例。冠状突骨折根据O’Driscoll分型系统进行分类:Ⅰ型1例,Ⅱ型14例,Ⅲ型2例。手术治疗策略为:外侧Kocher入路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上肢骨折,其发生率大约占全身所有骨折的4%~5%。目前临床上常采用锁定钢板对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进行内固定,但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会出现许多并发症,其中锁定螺钉穿出肱骨头是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同时也是引起再手术最常见的原因。穿出肱骨头的螺钉易造成肩胛盂的磨损,并导致剧烈的疼痛。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术后螺钉穿出,是骨科医生采用锁定钢板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就目前
目的设计胫骨近端外侧锁定钛板螺孔塞,建立胫骨近端骨折固定有限元模型,通过线性静力有限元分析了解螺孔塞设计理念的可行性与价值。方法设计螺孔塞后,对正常胫骨进行CT扫描,通过数字骨科技术建立胫骨折、腓骨、髌韧带、近端外侧锁定钛板以及螺孔塞理想化数字模型,装配后建立"稳定腓骨使用螺孔塞" 、"稳定腓骨不使用螺孔塞" 、"不稳定腓骨使用螺孔塞" 、"不稳定腓骨不使用螺孔塞" 4种骨折内固定有限元分析模型,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3例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使用3D打印技术将患者分为2组:应用3D打印技术进行术前计划(3D组)11例,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33.8±4.9)岁;未应用3D打印技术(常规组)12例,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34.8±8.3)岁。初次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均为C型。3D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固定术与传统缝线桥固定术在肩袖撕裂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至2015年5月70例诊断为肩袖撕裂患者资料。男3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3.7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一组接受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固定(实验组35例);另一组接受传统的关节镜下缝线桥固定手术(对照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关节Constan
目的探讨3D打印胫腓骨远端的骨折复原模型用于术前规划和设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治疗的35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侧胫腓骨全长的CT扫描,获取Dicom数据,通过Mimics 15.0软件将双侧胫骨上端距离膝关节5、10、15 cm处做横截面,记录符号为PT5、PT10、PT15,并测量对比左侧与右侧长轴(LL vs. RL)、短轴(LS vs. RS)。
目的系统评价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改善痴呆症患者认知障碍的效果。方法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VIP、CBM、WanFang Data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6年12月,搜集与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和痴呆症患者认知功能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提取资料并进行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