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的城乡两地书——论李佩甫笔下的“乡下人进城”叙事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fucyou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发展史上,“乡下人进城”早已成为一个较为恒定的叙事母题。某种意义上,描写乡下人进城的作品,所观照的虽是乡下人在城里的生活,实质上却是当代乡村叙事的自然延续。值得注意的是,李佩甫众多“乡下人进城”叙事文本基本共享着一种“城乡两地书”的结构模式。这种惯常使用的有意味的形式,传达出这一书写模式背后作家个人的意识形态动机。这一特点在长篇小说《城的灯》《生命册》里表现得尤为典型,折射出李佩甫在对城市、乡村进行书写的过程中价值与情感取向上的执着以及关于现代性的迷思。
其他文献
摘 要:庄子认为,万物间其实没有差异,差异只是人的“成心”所造成的假相,不过,庄子并未交代何为“成心”。这一“齐物”思想的逻辑系统尚不严密,因此,它很难称得上是严格意义的哲学。庄子后学认为,万物间确有差异,但只要能够各任其性,万物便在合于自然的意义上齐一。这一“齐物”思想具备了严密的逻辑系统,但庄子后学并未将这种思想冠以“齐物”之名,因此,从“齐物”哲学建构的角度而言,这种思想尚不具备哲学体系所应
历代雅乐不相沿袭,北宋宫廷雅乐频繁改作,前后经历“六变”,主要体现是乐律的改革和形器之变。除太祖年间乐制改革重树了唐末以后废坏的乐制体系外,其他五次改革,均是在否定
清代边省文学发展迅猛,成为一种突出的文学现象,这与避籍制度有很大关系。避籍制度一方面促进了文人的地域流动,另一方面也迫使不愿外出就职的文人选择回避制度要求相对较弱
摘 要:明代贞节观念的强化与伦理实践的脱节,造成现实生活中贞节道德的“失范”,明代通俗小说的再嫁故事正是这种“道德失范”情景的形象写照。借助再嫁故事的书写,有些通俗小说篇目强化贞节观念,描述道德困境中再嫁妇女的节、义选择及其道德责任,表达出新的贞节观;有些小说篇目则透露出对妇女再嫁的理解、同情甚至欣赏,但这种同情与理解又是有道德底线的。通俗小说的妇女再嫁故事书写折射出晚明社会多元并存的伦理精神,它
明清更迭引发的大动荡,对社会很多层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对浸润于儒学文化传统的士人来说,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面对这一时代难题,被誉为“北学重镇”“河北学者之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