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的科学教育频道连续播出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品三国”的节目。作为—个熟悉三国的语文教师,我居然乐此不疲,每天信守着这将近一小时的心灵之约——成了易老师的铁杆儿“粉丝”。5月18日,中央电视台又作了一档特别节目——《拷问易中天》,到场的几乎都是易老师的“粉丝”:有年逾六旬的老人,有稚气未脱的娃娃,有北京当地的,也有不计成本从大老远专程赶来的。易老师的课吸引了全国数以千计的人。看到这,我在想:同是语文课(或叫人文学科课),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为什么就吸引不了学生呢?易老师在荧屏里,我们在荧屏外,我们之间没有互动,没有交流,没有讲谁是主导,谁是主体,而且易老师采用的是为大多数教师所唾弃的填鸭式的一言堂讲课法,但我们观众却听得津津有味。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是不是需要站在这个视角审视一下当下的语文教学呢?
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之所以能吸引人,我想是与以下几点分不开的:1.精心准备。据易老师说将近一小时的演讲大约要准备五天。这五天还不是说一切资料都从零开始查找,而是大部分知识已经积累在头脑里,只不过有些有点儿模糊,这五天里只是再将这些内容明确一下。看来,用“一辈子来备课”在易老师这儿已经落实在了实践层面。2.出口秀的才华。易老师的出口秀让人没有生疏感,他说出来的话,就像是朋友、邻居说出来的,生活味、人情味很浓。易老师善用排比句,围绕一个问题层层深入,让我们窥见其本质。3.让作品浸泡在生活里。据易老师自己讲,他在处理三国风云人物时,力求还人物本来面目。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有伟大的举动,也有错误的言行。易老师通过自己的归纳、分析、综合、演绎,使人物有血有肉,呼之欲出,仿佛那人就在眼前,使作品塑造的形象与读者、听者没有距离感。
回过头看我们所进行的语文教学改革,教师们在处理教材时仍囿于手头的那本参考书,不去拓展、补充、丰富、挖掘教材,结果使学生学习起来如同盲人摸象。可喜的是,有不少名师,如窦桂梅老师和薛瑞萍老师等,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比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她就将当时圆明园被毁是与清政府外交失败分不开的这样一个事实告诉了学生,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如果把备课视为一个纳的过程,那么讲课则是一个吐的过程。生活化、充满人情味、与时俱进的课堂语言,再加上精彩的内容很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比如张康桥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如果你是林冲,别人一再强调你是犯人,还嘲笑你没真功夫,你会怎么想?
生:我会这样说:“他妈的,我非打死你不可!”
师:特殊的时候,我们用特殊的词来表达情感,有一位著名作家写过一本书(题目是《狗日的粮食》)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在这里,这位同学用了“他妈的”说明实在是忍不住了,但林冲还是忍住了。
生:忍住了。
这样贴近生活、有人情味的语言,学生听着还会在课堂上打瞌睡吗?
易中天老师“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仍然能获得成功,这说明了什么呢?给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有什么新的启示呢?荧屏上的易中天老师正如他的姓一样,平易近人,他讲得神采飞扬,观众听得废寝忘食。我想至少能证明一点:讲授式教学仍然有它存在的价值,有它存在的必要,关键是要看我们怎样讲。
记得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农民看了一堂语文课后说,几个小娃娃在那儿瞎起哄,还要老师干什么呀?还不如我们那孩子在家自学得了。这个农民看到的实际上就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我们的老师谈“讲”色变,于是让学生自教,这种自教处理不好,很难说它不是原地踏步式的学习。易中天老师的成功肯定地告诉了我们:讲授式学习是几千年语文教学沉淀下来的精华,我们不能简单地舍弃它,革它的命,而应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怎样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怎样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在该讲授时就讲授,并且要讲得理直气壮,讲出精彩,讲出味道,讲出名堂,讲出风格,讲出希望。
责 编 涵 冰
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之所以能吸引人,我想是与以下几点分不开的:1.精心准备。据易老师说将近一小时的演讲大约要准备五天。这五天还不是说一切资料都从零开始查找,而是大部分知识已经积累在头脑里,只不过有些有点儿模糊,这五天里只是再将这些内容明确一下。看来,用“一辈子来备课”在易老师这儿已经落实在了实践层面。2.出口秀的才华。易老师的出口秀让人没有生疏感,他说出来的话,就像是朋友、邻居说出来的,生活味、人情味很浓。易老师善用排比句,围绕一个问题层层深入,让我们窥见其本质。3.让作品浸泡在生活里。据易老师自己讲,他在处理三国风云人物时,力求还人物本来面目。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有伟大的举动,也有错误的言行。易老师通过自己的归纳、分析、综合、演绎,使人物有血有肉,呼之欲出,仿佛那人就在眼前,使作品塑造的形象与读者、听者没有距离感。
回过头看我们所进行的语文教学改革,教师们在处理教材时仍囿于手头的那本参考书,不去拓展、补充、丰富、挖掘教材,结果使学生学习起来如同盲人摸象。可喜的是,有不少名师,如窦桂梅老师和薛瑞萍老师等,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比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她就将当时圆明园被毁是与清政府外交失败分不开的这样一个事实告诉了学生,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如果把备课视为一个纳的过程,那么讲课则是一个吐的过程。生活化、充满人情味、与时俱进的课堂语言,再加上精彩的内容很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比如张康桥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如果你是林冲,别人一再强调你是犯人,还嘲笑你没真功夫,你会怎么想?
生:我会这样说:“他妈的,我非打死你不可!”
师:特殊的时候,我们用特殊的词来表达情感,有一位著名作家写过一本书(题目是《狗日的粮食》)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在这里,这位同学用了“他妈的”说明实在是忍不住了,但林冲还是忍住了。
生:忍住了。
这样贴近生活、有人情味的语言,学生听着还会在课堂上打瞌睡吗?
易中天老师“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仍然能获得成功,这说明了什么呢?给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有什么新的启示呢?荧屏上的易中天老师正如他的姓一样,平易近人,他讲得神采飞扬,观众听得废寝忘食。我想至少能证明一点:讲授式教学仍然有它存在的价值,有它存在的必要,关键是要看我们怎样讲。
记得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农民看了一堂语文课后说,几个小娃娃在那儿瞎起哄,还要老师干什么呀?还不如我们那孩子在家自学得了。这个农民看到的实际上就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我们的老师谈“讲”色变,于是让学生自教,这种自教处理不好,很难说它不是原地踏步式的学习。易中天老师的成功肯定地告诉了我们:讲授式学习是几千年语文教学沉淀下来的精华,我们不能简单地舍弃它,革它的命,而应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怎样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怎样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在该讲授时就讲授,并且要讲得理直气壮,讲出精彩,讲出味道,讲出名堂,讲出风格,讲出希望。
责 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