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让思维向纵深生长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比阅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类文对比,一种是文内对比。作为教者,要善于发现文本与文本的不同,文本本身的不同,善于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诺贝尔》一课的典型价值就在于学习作者抓住典型事件来写人物的方法。因此,就有了对比阅读的三抓,即一度对比抓选材,二度对比抓侧重,三度对比抓刻画。
  关键词: 对比阅读 思维 文本价值
  对比阅读有两种方式,一是类文对比,即相似的、同类的几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另一种是文内对比,即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段落、技巧进行对比。前一种对比阅读已在群文阅读和主题阅读中多有运用,而后一种对比阅读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实际上,运用文内对比法更能做到“文本细读”,更能揣摩到文本形式的秘密和表达的匠心。笔者在教学《诺贝尔》这篇课文时,运用文内对比阅读的方法,把重点放在课文选材特点、人物写法上,带领学生进行三度对比阅读,推助学生思维向纵深生长。
  一度对比阅读,发现选材特點
  [片段一]上课伊始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历程。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诺贝尔一生有过许多的发明,课文为什么单单选择他发明炸药这个事件来写呢?
  生:因为诺贝尔最突出的发明就是炸药。
  师:对,从选材上来讲,这就叫选择典型事件。
  师:作者在写发明炸药的历程时是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呢?
  此一问重在帮学生理清顺序,为学习下文做了铺垫。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写人。诺贝尔这么多发明,课文为什么选择写发明炸药这个事件呢?引起学生思考——诺贝尔是有许多的发明,但最突出发明是炸药。教师此处需要点拨,从选材的角度来讲,这叫选择典型事例。事例越典型越能反应人物性格的特点,为塑造人物服务,所以,选材一定要典型,要有说服力,要有代表性。这就为整篇课文的学习奠定基调。此就是一度对比阅读,发现选材特点,是从整体上比较。
  二度对比阅读,发现表达侧重
  [片段二]正式拉开学习之时
  师:同学们,课文3—9节具体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3个经历,虽然这三次经历都是些发明炸药,但这三个历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这三次发明炸药的历程在表达意思的侧重点上、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你仔细读读,圈圈画画,进行批注,看看能发现哪些不同?把你的想法简单地写在旁边。
  设计此问题讲学生的思维带到深处,让学生仔细反复对比阅读,这三个历程有什么不同,慢慢引导学生发现谋篇布局特点、发现表达意思侧重点不同,从而获取作者写作的密码。
  其一,引导学生发现谋篇布局的特点。
  师:第一次发明液体炸药(4、5节),直接写发明炸药,其实只有2、3句话,那其它写的是———
  生:写诺贝尔从小迷恋发明炸药。
  生:写诺贝尔从小立志发明炸药。
  生:前两个发明炸药历程,作者是概括描写,而第三个历程是写得具体生动。
  师:这一次写发明炸药写得简略,第二次发明固体炸药(6、7节),第三次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8、9节)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呢?
  作者在写这三次发明炸药,第一次写得简练,第二次第三次写得详细,这就是作者这样写的安排,这就是有详有略,不平均用力;或者叫做具体描写与概括描写相结合。这就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而这些,是需要老师点拨的。
  其二,发现表达意思侧重点不同。
  师:第一次写发明液体炸药,有没有写发明过程?
  生:没有。
  师:第一次写发明,直接写结果,语言很平实。难道发明第一种炸药一帆风顺?
  生:不是。
  师:从哪里读出来?
  生:“这种炸药威力十分强大,很快风行全世界。”
  师:那为什么没有写(过程)呢?
  ……
  师:第二次写发明固体炸药这个过程中,其实围绕一个中心来写的,这个中心是什么呢(侧重想表现诺贝尔什么精神?)
  生:毫不气馁
  师:从哪里看出毫不气馁呢?
  ……
  就这样,二度对比,感受表达侧重。由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在不断深入阅读、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以及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而课文为了表现诺贝尔这个人物的这种精神,在谋篇布局上、在表达侧重点上都藏着秘密,需要老师带着学生去发现。
  三度对比阅读,感受人物刻画
  [片段三]
  师:第三次写发明与前两次描写都不同,怎么不同?到底抓住什么写,请同学们句句入目、字字入心地读,哪里描写打动了你,感动了你,再次批注,并写上自己的感悟。
  学生再度对比阅读后:
  生:(读)“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我从“亲自点燃”和“双眼紧盯”“仍然盯着”“怦怦直跳”看出作者抓住诺贝尔的表情和动作来写的。
  生:我从三个“!”感到当时实验非常兴奋和紧张。
  生:“近了!近了!”连两个“!”表示危险越来越近,还有标点符号“!”的反复也可以表示诺贝尔离实验成功越来越近,他的心也越来越激动。
  师:他已经有了助手,却亲自点燃,为什么?
  ……
  生:这是正面描写诺贝尔动作、神情。
  师:为什么这里用描写,前两次没写?
  师:那第三次写发明炸药到底和前两次有何不同呢?
  生:第三次写发明炸药反复让我们看到这个画面。   师:这第三次發明最具画面感了,为什么呢?
  ……
  师:(小结)如果说写第一次发明重在写立志,只写2、3句话,第二次添加了实验细节,重在写“毫不气馁”,第三次强调诺贝尔的这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正因为这样,人物形象在我们的心目当中立起来了,变得更加地鲜明、生动,一开始在字里行间里读出来,对这个人不会有画面感,不会有清晰的印象和形象,现在,慢慢,慢慢,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整个人就立体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才是作者的用意。以后我们遇到写人的文章时要学习这种方式。
  学生的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伴随着学生的每一次发现言语特点,老师引导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朗读,在朗读中,来加深言语形式的体验,同时又为以后 “言语内容”的理解做了铺垫。因此在学生交流前两次写发明的片段之后,笔者在此再次设计了对比阅读。这就是三度对比,领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的过程。语文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能力建构,主要是学习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表达,强调学生的言语实践。语文的教学,教师要紧紧抓住语言文字本身,让学生读,让学生思,让学生想,要让学生在听说中学会听说,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读写中学会读写;要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为中心,寻找一种言意兼得的境界,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以一个品味语言的“场”,如,“ 诺贝尔一生有过许多的发明,课文为什么单单选择他发明炸药这个事件来写呢?”“比比看,你有什么发现?”这些问题一下把学生拉进思考之中,让学生在这种主动思考、主动的学习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汲取语言的智慧。
  语文教学,不是教人学会相信,而是教人学会思考(薛法根)。语文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表达的学科,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掌握人类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语文学科最核心、最独特的教育功能。教学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探究——“比比读读,有什么不同呢”,不断调动学生的思维到语言文字的品味中,让学生不停地、一步步地思考——“为什么呢”,从而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发现语言的秘密。当我们给予学生探究发现的空间后,收获到的是学生思维的极大活跃,以及关于“言意”认知水平的全新提升。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智仁勇.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3]潘新和.语文 表现与存在[M].福建: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让中年段的写作水到渠成,课堂上的“向读学写”非常重要。但每一次“向读学写”的训练,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着重考虑到对于学生而言是否真正有效。这就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对“向读学写”这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用激趣的形式、特定的范式来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擦出学生写作的思维火花,从而让我们语文课堂中的写作环节更有效,更高效,更丰富。  【关键词】“向读学写” 精心设计 关注细
徐州市“学讲行动计划”中赋予的理念不仅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还应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师生共同生长状态的改变。我们将“学讲计划”和学校的快乐教育的办学理念有机融合,努力呈现“会学乐讲,合作分享,快乐成长”的课堂生态。我们惊喜地看到在学讲下的“快乐课堂”,尤其是语数英科四门学科,焕发的勃勃生机。然而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应该关注所有学科,让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都在“学讲计划”的推进中得到生
【摘要】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如何在第一学段的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呢?本文以教學二年级“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为例,剖析“步步生趣、层层感悟、环环深入”等过程,着力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妙趣横生、富有意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与
【摘要】体育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与恰当运用,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关键。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兴奋,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利用一定的生活情节和模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以融“情”为核心,以立“境”为手段,通过创设主题式、片段式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教学和训练的有效性。  【关键词】低年级
[摘要]用“生活教育”理念指导音乐教学,可使生活元素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教师可引导学生聆听各种声音,感受声音的韵律美;在课堂中模仿生活中的声音,体会声音的节奏美;通过创造最美和声,引导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表现最和谐的声音,逐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用美的声音陶冶性情。  [关键词]生活教育 音乐教学 美的声音  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用陶行知
阅读,承载着发展学生思维、培养阅读习惯、培育语文品性教育的功能。时下,许多带着功利性和营利性的“阅读”融入学生视野,让小学生在阅读方面迷失了方向,降低了阅读质量。儿童视角下如何在“大阅读”环境中进行阅读优化,发挥“阅读育人”的功能,是小学语文教育更为关心的话题。文章从阅读环境、资源、活动、方法、评价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优化环境,促进阅读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要创造爱书和尊重书的氛围,要对书
当职业教育者运用教育学(pedagogy)一词时,常常仅指代教学(teaching),词典也是这样来解释pedagogy的。Pedagoue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来指的不是老师,而是担任监护任务的奴隶或卫士,其职责是指引(agogos)孩子(paides)去上学。为什么希腊人把陪伴孩子的任务看作pedagogy而将其与教学区分开来呢?我们将教学等同于pedagogy是错误的吗?抑或这个问题根本就无关紧
【摘要】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本文以“皮皮讲堂”与“幸福绘本剧”这两门课程为案例,深入探索如何在拓展性课程学习中,真正实现让学生做主,以提升学生学习幸福感,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学生获得了富有意义感的成长,同时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关键词】让学生做主 拓展性课程 “皮皮讲堂” “幸福绘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识字教学作为低段学习的重点,要求利用多种形式识字,趣味识字,提高识字的效率。课堂是识字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在语文园地、课后练习中,也隐藏了不少识字技巧,并且多与“偏旁”有关。仔细分类,联系汉字的发展历史,与汉字的起源、构字方法、字体的演变关系紧密。文章将分析这些内容的特点,并进行归类,探究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  【关键词】语文园地 课后练习 偏旁  中华汉字
【关键词】研读 授法 赞赏  在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是一种比较常见且较为有效的写作训练方式。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以读代写、以写促悟、写悟助读的读写互动形式笔者也在自己的五年级语文课堂中尝试着,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历程,如何让这40分钟的读写指导达到最好效果,使学生得到更加持续的发展,使五年级的随文练笔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笔者就课文《少年王冕》来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