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此时最恨的人是谁?不是利比亚的卡扎菲,也不是“基地”的扎瓦赫里,也不是伊朗的内贾德,而是一个名叫大卫·比尔斯的人。你也许从未听说过比尔斯这个名字,但几乎全球每一个国家的财政部长都知道他。曾在华尔街工作、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比尔斯,正是全球主权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的主管,也正是他毅然决定下调了美国的3A评级。
8月4日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50大寿,比尔斯却在次日宣布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一级至AA+,评级前景展望为“负面”,不合时宜地给奥巴马送来了迟到的“礼物”。而就在几天前,穆迪才刚宣布维持美国AAA评级。
烟鬼比尔斯
评级机构的员工就像他们的工作内容一般,个个显得神秘莫测。即使是全球主权评级主管比尔斯,也低调得几乎没有人能细数他的背景。在有限的资料中我们还是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比尔斯于1990年加入标准普尔,主要负责对超过100多个国家进行主权债务评级。在此之前,他曾经是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的经济学家,主要负责分析主权债务可信度。他拥有弗吉尼亚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文学学士学位,并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了经济学的硕士学位。除此之外,他还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设立了一项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
虽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比尔斯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英国《卫报》曾在2011年8月写道:“最近几周,我们见证了全球权力最大国家的领导人们围着比尔斯团团转。他就是那个留着八字胡、烟不离口的标准普尔主权信用评级主管,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中最大也最具影响力的那一家。”
但是比尔斯却认为,这一切都被误解了。财务政策,和其他政府政策一样,本质上是政治过程。就像标准普尔的降级声明指出,政治领导者不愿意真正执行税务和津贴的改革。“我们认为那些政府官员在处理导致美国公共债务负担的结构性问题上,显得过于小心了。和AAA级所要求的标准不符,也和其他拥有AAA评级的国家不在一个水平上。”比尔斯说,“我们信息是非常一致的,而且数字会替自己说话。”他认为唯一的恢复AAA评级的做法是在税务和津贴改革上的突破,但是他“看不到政治家的意愿和解决问题的希望”。
权力迷局
评级机构从未摆脱他的国家认同,他们也接受外界对自己在这方面的指责,但是他们却始终强调评级的独立、自由以及公正。从趋势来看,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旧将会是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一统天下的局面,但竞争对手亦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其他大陆上,并且不可避免地向政策导向型全面进发。不过这些新兴的以维护区域经济为主要目的的评级机构能有多大的公信力确实令人怀疑。或许只能做做样子,以彰显姿态为主。
在一般人看来,评级机构以及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始终是个秘密。人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些机构有权力动摇全球经济。其实道理很简单,在美国的信用局借过钱的人都知道,一个差的信用评级意味着更高的风险。所以,贷款方会要求信用低的借款人付出更高利息,以保证自己能够收回借款。评级机构的作用,就和信用局对个人和家庭信用进行信用评分性质类似。此外,信用评级机构的权力还植根于监管结构体系中,规定了银行业、许多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的运作,这使得评级机构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着核心作用。
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可穆迪公司、惠誉国际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只有这一机构有资格对公司及其财务状况进行评级,因而信用评级机构的权力基本上都是这一机构赋予的。现在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基本都达成共识,任何债券必须经过此类评级机构的正式评级后才能购买,不管银行、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和国库,都只能购买被“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评级为值得投资的债券。
权大责任也大,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世界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讨就一直没有断过。评级机构之所以被指责,最关键的是他们在欧洲债务危机中不仅没帮上忙,还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如今标准普尔又毫不留情地剑指美债,搞得天怒人怨,使得他们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
“追杀”标普
标准普尔就是在此次下调美国长期信用级别后,成了美国政府的“追杀”对象。降级一发生,美国司法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就开始调查标准普尔公司,他们到处翻老账,为的就是追究标准普尔在金融危机之前的行为。美国司法部的手段也很高明,他们甚至认为,有些标准普尔公司的普通员工低估某些金融产品时,高层非要把级别评得很高。
其实这还不算完,美国国债长期信用评级下调之后,证交会的工作人员达西·弗林出来揭发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还有销毁证据的问题。因为他们此前一直有一项潜规则,只要不正式立案,所有调查资料就可以销毁。在这些销毁的材料中,高盛、花旗银行、雷曼兄弟和美国银行等华尔街大银行都牵扯其中。证交会一再要求被监管对象将来往电子邮件保存很多年,可是他们自己却迫不及待地销毁材料,这里面的猫腻是个人都看得明白。世人皆知华尔街的银行家们翻手覆雨、威力无穷。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配合,这几乎是办不到的。
几年前的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执法机构并没有追究华尔街高层领导的个人责任。现在,他们要想搬动评级机构也恐非易事。评级机构的证人们在接受询问后回来说,司法部的人明确告诉他们,司法部不准备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其实即使追究也没什么,评级机构还有个最大的挡箭牌就是美国宪法。美国宪法既保护正确言论,也保护错误言论。评级是一种言论自由,受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
也许是双方早就达成共识,也许只是有关部门想吓唬吓唬评级机构,在外人看来,白宫与标准普尔之间的恩怨都是美国的家事。在经历过今年欧洲国家主权评级下调和美国主权评级下调的风波之后,欧美各国似乎都意识到了减少评级机构影响力的重要性。既然你们这些评级机构不靠谱,我们就玩自己的。据报道,欧洲最快在明年就会产生由数个欧洲国家联合组建的纯正欧洲评级机构。而中国,也在通过大力的宣传来尝试新兴经济体的第一次国际性评级,大公国际就在标准普尔调降美国评级之前,做出了下调美国评级的决定。
8月4日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50大寿,比尔斯却在次日宣布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一级至AA+,评级前景展望为“负面”,不合时宜地给奥巴马送来了迟到的“礼物”。而就在几天前,穆迪才刚宣布维持美国AAA评级。
烟鬼比尔斯
评级机构的员工就像他们的工作内容一般,个个显得神秘莫测。即使是全球主权评级主管比尔斯,也低调得几乎没有人能细数他的背景。在有限的资料中我们还是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比尔斯于1990年加入标准普尔,主要负责对超过100多个国家进行主权债务评级。在此之前,他曾经是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的经济学家,主要负责分析主权债务可信度。他拥有弗吉尼亚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文学学士学位,并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了经济学的硕士学位。除此之外,他还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设立了一项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
虽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比尔斯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英国《卫报》曾在2011年8月写道:“最近几周,我们见证了全球权力最大国家的领导人们围着比尔斯团团转。他就是那个留着八字胡、烟不离口的标准普尔主权信用评级主管,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中最大也最具影响力的那一家。”
但是比尔斯却认为,这一切都被误解了。财务政策,和其他政府政策一样,本质上是政治过程。就像标准普尔的降级声明指出,政治领导者不愿意真正执行税务和津贴的改革。“我们认为那些政府官员在处理导致美国公共债务负担的结构性问题上,显得过于小心了。和AAA级所要求的标准不符,也和其他拥有AAA评级的国家不在一个水平上。”比尔斯说,“我们信息是非常一致的,而且数字会替自己说话。”他认为唯一的恢复AAA评级的做法是在税务和津贴改革上的突破,但是他“看不到政治家的意愿和解决问题的希望”。
权力迷局
评级机构从未摆脱他的国家认同,他们也接受外界对自己在这方面的指责,但是他们却始终强调评级的独立、自由以及公正。从趋势来看,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旧将会是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一统天下的局面,但竞争对手亦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其他大陆上,并且不可避免地向政策导向型全面进发。不过这些新兴的以维护区域经济为主要目的的评级机构能有多大的公信力确实令人怀疑。或许只能做做样子,以彰显姿态为主。
在一般人看来,评级机构以及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始终是个秘密。人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些机构有权力动摇全球经济。其实道理很简单,在美国的信用局借过钱的人都知道,一个差的信用评级意味着更高的风险。所以,贷款方会要求信用低的借款人付出更高利息,以保证自己能够收回借款。评级机构的作用,就和信用局对个人和家庭信用进行信用评分性质类似。此外,信用评级机构的权力还植根于监管结构体系中,规定了银行业、许多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的运作,这使得评级机构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着核心作用。
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可穆迪公司、惠誉国际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只有这一机构有资格对公司及其财务状况进行评级,因而信用评级机构的权力基本上都是这一机构赋予的。现在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基本都达成共识,任何债券必须经过此类评级机构的正式评级后才能购买,不管银行、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和国库,都只能购买被“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评级为值得投资的债券。
权大责任也大,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世界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讨就一直没有断过。评级机构之所以被指责,最关键的是他们在欧洲债务危机中不仅没帮上忙,还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如今标准普尔又毫不留情地剑指美债,搞得天怒人怨,使得他们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
“追杀”标普
标准普尔就是在此次下调美国长期信用级别后,成了美国政府的“追杀”对象。降级一发生,美国司法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就开始调查标准普尔公司,他们到处翻老账,为的就是追究标准普尔在金融危机之前的行为。美国司法部的手段也很高明,他们甚至认为,有些标准普尔公司的普通员工低估某些金融产品时,高层非要把级别评得很高。
其实这还不算完,美国国债长期信用评级下调之后,证交会的工作人员达西·弗林出来揭发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还有销毁证据的问题。因为他们此前一直有一项潜规则,只要不正式立案,所有调查资料就可以销毁。在这些销毁的材料中,高盛、花旗银行、雷曼兄弟和美国银行等华尔街大银行都牵扯其中。证交会一再要求被监管对象将来往电子邮件保存很多年,可是他们自己却迫不及待地销毁材料,这里面的猫腻是个人都看得明白。世人皆知华尔街的银行家们翻手覆雨、威力无穷。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配合,这几乎是办不到的。
几年前的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执法机构并没有追究华尔街高层领导的个人责任。现在,他们要想搬动评级机构也恐非易事。评级机构的证人们在接受询问后回来说,司法部的人明确告诉他们,司法部不准备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其实即使追究也没什么,评级机构还有个最大的挡箭牌就是美国宪法。美国宪法既保护正确言论,也保护错误言论。评级是一种言论自由,受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
也许是双方早就达成共识,也许只是有关部门想吓唬吓唬评级机构,在外人看来,白宫与标准普尔之间的恩怨都是美国的家事。在经历过今年欧洲国家主权评级下调和美国主权评级下调的风波之后,欧美各国似乎都意识到了减少评级机构影响力的重要性。既然你们这些评级机构不靠谱,我们就玩自己的。据报道,欧洲最快在明年就会产生由数个欧洲国家联合组建的纯正欧洲评级机构。而中国,也在通过大力的宣传来尝试新兴经济体的第一次国际性评级,大公国际就在标准普尔调降美国评级之前,做出了下调美国评级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