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怎么样来实现体育的课堂变学堂,消极变积极,任务变需要,构建快乐的、有效的课堂成为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中创新,在反思中总结,致力于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快乐学堂 自主参与 学习收获
有人说,任何一个精彩的背后总有艰苦卓绝的付出。要想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近几年的理论学习树立了一种这样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心底里把学生当成主人,当成需要发展的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教师和学生尝试到课堂教学的快乐。但理论应用实际又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什么是快乐学堂?二、怎么样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快乐?
一、快乐学堂的概念
快乐学堂是师生愉快地交流思想、积极地发展思维、有成就地学会学习习,培养健全人格的场所。而体育的快乐学堂则围绕学生的自主练习、自主创新为依托,愉快地进行身体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心理及生理基础。其中“学”是动词,意义指向教师和学生都以学习者的身份出现,教师的教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这不仅对课程内容的再学习,也是对教学技能或经验的不断学习或反思的学习,教师还得以学为条件、方式和目的来决定教的条件、方式和意图,体现出以学论教、以学启教、以学导教的理念。
二、学生感到快乐的要素
(一)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指施教者在一定教学环境中通过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受教者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其中“恰当的教学方法”,即可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其中,自主参与不仅仅表现在外在因素的显露,它还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变化,有些学生愿意把内心感受用肢体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清晰地从这些动作领会到他已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另一些学生不易被教师察觉到他的心理活动,他可能在联想、表象,或者是记忆,这些都可以证明他参与了教学活动。当一个人的欲望在现实中得到满足,不管他是否外显出来,他都会感觉快乐,所以只要学生在心理活动及外在表现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就会提高。
(二)学生在课堂上有进步,有成果
这里所谓进步与成果,不单单表现为外部因素的直接体现,例如跳跃能力有明显提升,跑步姿势更加标准等,它还体现在其他能力的提高。随着认知能力不断提升,实践结合理论的能力也随之提高,教学内容符合水平段认知特点的同时,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学生能够结合在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自我效能感增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来自别人的欣赏,满足主体心理需求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弱,需要外界给予直接刺激,比如语言赞美,肢体赞同等等。虽然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弱,但是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很多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且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会非常注意教师对自己的直接评价,例如一句鼓励的语言,或者是一张漂亮的小奖票,这些都会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内心得到鼓舞,满足了主体心理需求。
三、快乐要素的区别与联系
(一)快乐要素的区别
主动参与是主体的内心驱动,当学生心里存在某种欲望,这种欲望就会驱使他们进行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状态。成果与进步多数表现在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强。良好评价则表现为外界直接刺激,通过其他人的欣赏,提升自信心,满足主体心理需要。
(二)快乐要素的联系
学生的自主参与,在课堂上有进步有成果,得到别人的欣赏,三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当中,三者可以进行随意的排列组合,例如当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在课堂中有所表现,教师适时给予肯定评价,这样增强了学生自信心,更加专注于对理论的思考,同时转化为认知能力;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得到实践体验,回到课堂又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得到老师及同学的表扬,对学习的兴趣加深,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构建快乐学堂的三要素为:1.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2.学生在课堂上有进步,有成果;3.来自别人的欣赏,满足主体心理需求。将三者单独或有机结合地运用于课堂中时,学生会感到快乐,达到构建快乐学堂的目的。
(二)建议
1.深度认知快乐学堂。“快乐学堂”的“学堂”囊括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学生营造处处皆学堂的教育环境,但就此阶段研究的重心在“课堂”。作为学生,在学校停留的主要场所在课堂,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除却知识本身,一切皆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我们的“快乐学堂”要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主阵地,教师要寻找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改善自身教学言行,将体育课还给学生,将话语权、肢体使用权还给学生,创造真正属于学生的学习阵地。
2.积极实施合作互助学习,规范学习全过程,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授课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特点,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利用学生互助的作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1)自主学习:即先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自学能力比较低的起始阶段,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易懂的动作图示,进行自学,然后师生共同认定目标。(2)合作交流: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在组内交流或打破小组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3)自我展示: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能彰显学生个性,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 快乐学堂 自主参与 学习收获
有人说,任何一个精彩的背后总有艰苦卓绝的付出。要想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近几年的理论学习树立了一种这样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心底里把学生当成主人,当成需要发展的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教师和学生尝试到课堂教学的快乐。但理论应用实际又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什么是快乐学堂?二、怎么样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快乐?
一、快乐学堂的概念
快乐学堂是师生愉快地交流思想、积极地发展思维、有成就地学会学习习,培养健全人格的场所。而体育的快乐学堂则围绕学生的自主练习、自主创新为依托,愉快地进行身体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心理及生理基础。其中“学”是动词,意义指向教师和学生都以学习者的身份出现,教师的教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这不仅对课程内容的再学习,也是对教学技能或经验的不断学习或反思的学习,教师还得以学为条件、方式和目的来决定教的条件、方式和意图,体现出以学论教、以学启教、以学导教的理念。
二、学生感到快乐的要素
(一)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指施教者在一定教学环境中通过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受教者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其中“恰当的教学方法”,即可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其中,自主参与不仅仅表现在外在因素的显露,它还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变化,有些学生愿意把内心感受用肢体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清晰地从这些动作领会到他已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另一些学生不易被教师察觉到他的心理活动,他可能在联想、表象,或者是记忆,这些都可以证明他参与了教学活动。当一个人的欲望在现实中得到满足,不管他是否外显出来,他都会感觉快乐,所以只要学生在心理活动及外在表现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就会提高。
(二)学生在课堂上有进步,有成果
这里所谓进步与成果,不单单表现为外部因素的直接体现,例如跳跃能力有明显提升,跑步姿势更加标准等,它还体现在其他能力的提高。随着认知能力不断提升,实践结合理论的能力也随之提高,教学内容符合水平段认知特点的同时,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学生能够结合在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自我效能感增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来自别人的欣赏,满足主体心理需求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弱,需要外界给予直接刺激,比如语言赞美,肢体赞同等等。虽然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弱,但是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很多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且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会非常注意教师对自己的直接评价,例如一句鼓励的语言,或者是一张漂亮的小奖票,这些都会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内心得到鼓舞,满足了主体心理需求。
三、快乐要素的区别与联系
(一)快乐要素的区别
主动参与是主体的内心驱动,当学生心里存在某种欲望,这种欲望就会驱使他们进行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状态。成果与进步多数表现在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强。良好评价则表现为外界直接刺激,通过其他人的欣赏,提升自信心,满足主体心理需要。
(二)快乐要素的联系
学生的自主参与,在课堂上有进步有成果,得到别人的欣赏,三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当中,三者可以进行随意的排列组合,例如当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在课堂中有所表现,教师适时给予肯定评价,这样增强了学生自信心,更加专注于对理论的思考,同时转化为认知能力;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得到实践体验,回到课堂又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得到老师及同学的表扬,对学习的兴趣加深,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构建快乐学堂的三要素为:1.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2.学生在课堂上有进步,有成果;3.来自别人的欣赏,满足主体心理需求。将三者单独或有机结合地运用于课堂中时,学生会感到快乐,达到构建快乐学堂的目的。
(二)建议
1.深度认知快乐学堂。“快乐学堂”的“学堂”囊括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学生营造处处皆学堂的教育环境,但就此阶段研究的重心在“课堂”。作为学生,在学校停留的主要场所在课堂,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除却知识本身,一切皆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我们的“快乐学堂”要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主阵地,教师要寻找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改善自身教学言行,将体育课还给学生,将话语权、肢体使用权还给学生,创造真正属于学生的学习阵地。
2.积极实施合作互助学习,规范学习全过程,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授课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特点,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利用学生互助的作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1)自主学习:即先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自学能力比较低的起始阶段,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易懂的动作图示,进行自学,然后师生共同认定目标。(2)合作交流: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在组内交流或打破小组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3)自我展示: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能彰显学生个性,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