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郊区化的背景下南京郊区房地产开发获得较快发展,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关系日益密切,对南京城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协调发展对城市人口分布、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整个城市经济都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两者关系非协调发展对郊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都造成负面影响。只有全面认识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关系的影响作用,才能扬长避短,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南京城市经济发展。
关键词:南京;郊区化;郊区房地产开发
南京位于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江苏省省会和南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在市政府旧城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和住房商品化改革等政策推动下,以城区人口、工业企业和部分城市功能向郊区扩散为主要内容的郊区化现象开始出现。在此背景下郊区房地产开发获得较快发展,而郊区化的发展又离不开郊区房地产开发所创造的物质空间,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的关系成为南京现在和未来城市经济的重要内容,两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城市经济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南京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协调发展对城市经济的积极影响
(一)促使城市人口分布趋于合理
虽然郊区化过程中南京城区的人口密度在大多数年份都有增无减,由1998年的9451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02年的10805人/平方公里,但随着城区原有部分人口向郊区迁移,对城区过密的人口起到了梳理作用,使整个城市人口分布趋于合理。这主要表现在人口郊区化与郊区住宅开发协调发展为人口在城区和郊区间重新分布创造了可能性和现实条件,人们居住的区位选择变得灵活多样。在南京旧城房屋拆迁过程中,得到货币补贴的原住户可以自行购房,而享受房屋补贴的原住户,往往一律迁往城郊的新住宅区,促进了居住郊区化。工业郊区化的发展使郊区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加,一些郊区工业企业的职员为了方便上班而在郊区买房居住,这也促进了人口郊区化的发展。郊区普通商品住宅开发相对于城区同类住宅往往价格较低,这对于城区人口尤其是工薪阶层有较大的吸引力,一些在城区上班的人也选择在郊区购房。郊区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又有四通八达的公路与城区相连,一些高收入者倾向于购买郊区别墅,乘坐私家车往返于城区和郊区。
(二)优化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住房商品化改革使得地价和房价成为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的重要经济杠杆,从而影响城市工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区位选择。城区土地总量相对于需求更为稀缺,土地价格往往比郊区同类土地高出许多,商业、金融和贸易企业有着更高的收益率从而有着更强的租金负担能力。相比之下,工业和仓储企业收益率相对较低,往往又需要占用较多的土地,于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城市中心区的工业企业迁往土地较充裕而地价较低的郊区。郊区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有着比较完善的配套设施,这对工业企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城市中心区的退出工业和仓储用地被商业、金融、贸易企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从2000年年初到2003年年底,主城区退出工业企业累积114家,退出工业用地面积达97.34万平方米,可以改变以往旧城区人口过密、交通紧张、房屋陈旧、设施落后和环境质量恶劣的状况,并调整城市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强了新街口地区作为南京CBD的功能。工业郊区化和商贸企业在城市中心区的集中只有通过房地产开发才能顺利实现,可见,房地产开发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高整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三)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一方面郊区化使郊区房地产开发市场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城区工业外迁和房屋拆迁也为城区房地产开发提供了大量土地,带动了整个城市房地产开发的发展,而房地产开发有力地促进了南京经济发展。《南京房地产年鉴》的相关资料显示,2001年南京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47.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推动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以上,房地产开发和销售还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税费。房地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吸纳量大,房地产开发促进了城乡居民就业,2001年南京房地产开发、评估、经纪咨询服务和物业管理等各类企业直接带动城市就业约30万人,房地产业发展还带动建筑业和装饰装修业就业的增加。住宅开发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改善了居住条件,优化了人居环境,南京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2001年的20.65平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22.97平方米。
二、南京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非协调发展对城市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的过度扩张导致郊区土地利用矛盾突出
1.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和郊区耕地保护的矛盾。南京的工业郊区化发展较快,而工业企业通常要占用较多土地用于产品生产和原材料、产成品的储备以及道路的铺设,这也会造成郊区耕地的减少。2000年到2003年,南京耕地面积从302.84千公顷减少到250.51千公顷,共减少52.33千公顷,耕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导致同期南京粮棉油总产量的波动。相对于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对农副产品、鲜活副产品的庞大需求,南京耕地更为稀缺,耕地保护压力十很大,而耕地过少反过来就会制约郊区化和郊区房地产开发的进一步发展。
2.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内部的矛盾。这一方面表现为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和乡镇企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在郊区土地主要为集体所有的条件下,乡镇企业用地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往往使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十分分散,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地产出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另一方面表现为南京郊区高级大户型住宅的供需矛盾。对南京房地产市场的相关研究指出,户型大型化是目前南京房地产市场中的重大误区,这类住宅开发没有重视郊区土地资源的稀缺和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往往空置率很高。
(二)郊区化中居住和就业不一致造成郊区交通设施供给相对不足
距离是衡量区位条件的常用指标,由于路况、交通拥挤和时间对人们日益宝贵等原因,交通时间距离越来越重要,区位条件的好坏日益取决于交通的便捷性。南京的工区郊区化发展较快,郊区商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郊区化主要集中在近郊区;中心区作为城市商业中心的功能不断增强,人口流动以向城区的加速集中为主,城区发达的生活服务设施对人口吸引力较强。这种居住和就业不一致的非同步郊区化过程使南京产生了职工白天和晚上在城区与郊区之间往返的通勤方式,通常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城区与郊区道路拥挤严重,交通时间成本较高,城市交通负担加重。
目前一些公路建设实行封闭运输,区位条件改善的只是那些拥有公路出入口的地方,其他地方并不能享受现代交通的便捷,这限制了郊区交通设施效益的发挥。南京郊区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等联系不够密切,偏重于城区的轨道建设对郊区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十分有限,城区和郊区之间的通勤压力未得到缓解。
(三)郊区化的简单做法与郊区房地产不合理开发使郊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在郊区化过程中,城区人口和工业企业在郊区不断重新集中,对郊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尤其是一些污染扰民的工业企业直接从城区外迁到郊区,没有进行减少污染的技术改造,这些工业企业有相当一部分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污染严重,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也转移到郊区。郊区住宅开发在满足住房需求的同时,也使日常生活垃圾不断增长。与此同时,郊区由于缺少污水处理设施,使得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直接排入郊区河道水网,导致水体的污染。此外,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使物业增强吸引力,选择在依山傍水的地带进行开发,不但影响了周围的自然景观,对植被也造成一定破坏,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加剧。2005年南京环保污染治理投资只占全市GDP的0.12%,远远低于周边城市,有限的环保污染治理投资难以满足南京保护和整治环境的实际资金需要。
三、南京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非协调发展负面影响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郊区土地利用的规划引导,严格保护耕地
把郊区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各项具体规划中加以考虑,并强化郊区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作用,郊区非农开发用地要严格限制在规划用地的范围之内。这既要考虑满足现期郊区非农开发的需要,又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增强对郊区土地供求关系的调控能力。郊区乡镇企业适当向工业园区集中,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统一安排道路、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这有利于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和提高郊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同时应着力保护郊区有限的耕地资源,尤其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征用基本农田的审批制度,不得随意调整基本农田,严肃处理乱批、乱占、滥用耕地的行为。其中,对开发区占而不用的耕地,要限期恢复农业用途。加强住宅市场土地供应调控,加大对中小户型、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应,严格控制大户型、低密度高档住宅的土地供应。
(二)加大郊区交通设施投资力度
为了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的联动辐射作用,建设“内连外接”的城市道路网络,并进行交通节点和区域道路的改造,优化当地区位条件,这有利于使土地价格和沿路开发的房地产价值都得到提升。推进“一小时都市圈”建设的进行,建设宁杭高速公路南京段、宁淮高速公路南京段以及沿江高速公路,增强城区与江北郊区的联系。加强城区与外围重点发展地区的道路联系,继续加快仙林、东山和江北等新市区的道路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城区与上述新市区间建设一两条轨道交通线,并且使轨道交通线路与公交站点合理衔接,以有效提高交通网络的整体效率。努力增加郊区就业岗位,强调郊区居住和就业的平衡,形成配套设施完善的综合社区,减少对城区的依赖,增强郊区的相对独立性,密切郊区内部以及邻近郊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以缓解郊区与城区之间交通瓶颈压力。
(三)保护郊区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郊区化和郊区房地产开发长期发展的重要前提,应切实重视保护郊区生态环境,促进郊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促使工业向开发区集中,统一治理郊区环境污染。南京江北化工园区的建设正是为了促进石油化工产业的集中,对江南的一些化工企业进行搬迁,并实施油、化、纤、塑一体化建设,优先采用低消耗、低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这既有利于化工企业实现规模经济,进行配套设施的统一规划建设,也可以从源头上控制郊区环境污染。
2.加大环保治污投资力度,强化企业污染排放标准。政府应增加郊区环保和治污投资,建立污水处理厂等。同时加强环保治污科研投资,提高工业废品和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能力,尽可能变废为宝,提高废旧物的再次利用。提倡工业企业采用节能环保的生产工艺,并引进环保设施,做到废水、废气的达标排放,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工业企业在媒体上进行定期公示,并进行相应处罚。
3.进行城市绿化建设。南京政府重视适当增加城市建设中绿化用地的面积,并把绿地建设分为结构性绿地和便民型绿地,雨花台已成为结构性绿地的主体之一。增加包括郊区在内南京全城的便民型绿地面积,保证80%以上的居民在10分钟内能够便捷地到达一块公共绿地。此外,市政府还投资在江宁开发区秦淮河畔建设总面积为754公顷的秦淮河湿地公园。这些绿地建设项目对于调节郊区生态和美化人居环境都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杨.城市郊区化的理论分析与作用机制探讨[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系,2005.
[2]刘卫东.大城市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及其合理利用模式[J].城市规划,1999,4.
[3]史崎.中小户型住宅在南京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探讨[J].安徽建筑,2004,2.
[4]柴强.房地产估价[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南京;郊区化;郊区房地产开发
南京位于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江苏省省会和南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在市政府旧城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和住房商品化改革等政策推动下,以城区人口、工业企业和部分城市功能向郊区扩散为主要内容的郊区化现象开始出现。在此背景下郊区房地产开发获得较快发展,而郊区化的发展又离不开郊区房地产开发所创造的物质空间,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的关系成为南京现在和未来城市经济的重要内容,两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城市经济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南京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协调发展对城市经济的积极影响
(一)促使城市人口分布趋于合理
虽然郊区化过程中南京城区的人口密度在大多数年份都有增无减,由1998年的9451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02年的10805人/平方公里,但随着城区原有部分人口向郊区迁移,对城区过密的人口起到了梳理作用,使整个城市人口分布趋于合理。这主要表现在人口郊区化与郊区住宅开发协调发展为人口在城区和郊区间重新分布创造了可能性和现实条件,人们居住的区位选择变得灵活多样。在南京旧城房屋拆迁过程中,得到货币补贴的原住户可以自行购房,而享受房屋补贴的原住户,往往一律迁往城郊的新住宅区,促进了居住郊区化。工业郊区化的发展使郊区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加,一些郊区工业企业的职员为了方便上班而在郊区买房居住,这也促进了人口郊区化的发展。郊区普通商品住宅开发相对于城区同类住宅往往价格较低,这对于城区人口尤其是工薪阶层有较大的吸引力,一些在城区上班的人也选择在郊区购房。郊区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又有四通八达的公路与城区相连,一些高收入者倾向于购买郊区别墅,乘坐私家车往返于城区和郊区。
(二)优化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住房商品化改革使得地价和房价成为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的重要经济杠杆,从而影响城市工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区位选择。城区土地总量相对于需求更为稀缺,土地价格往往比郊区同类土地高出许多,商业、金融和贸易企业有着更高的收益率从而有着更强的租金负担能力。相比之下,工业和仓储企业收益率相对较低,往往又需要占用较多的土地,于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城市中心区的工业企业迁往土地较充裕而地价较低的郊区。郊区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有着比较完善的配套设施,这对工业企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城市中心区的退出工业和仓储用地被商业、金融、贸易企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从2000年年初到2003年年底,主城区退出工业企业累积114家,退出工业用地面积达97.34万平方米,可以改变以往旧城区人口过密、交通紧张、房屋陈旧、设施落后和环境质量恶劣的状况,并调整城市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强了新街口地区作为南京CBD的功能。工业郊区化和商贸企业在城市中心区的集中只有通过房地产开发才能顺利实现,可见,房地产开发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高整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三)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一方面郊区化使郊区房地产开发市场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城区工业外迁和房屋拆迁也为城区房地产开发提供了大量土地,带动了整个城市房地产开发的发展,而房地产开发有力地促进了南京经济发展。《南京房地产年鉴》的相关资料显示,2001年南京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47.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推动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以上,房地产开发和销售还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税费。房地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吸纳量大,房地产开发促进了城乡居民就业,2001年南京房地产开发、评估、经纪咨询服务和物业管理等各类企业直接带动城市就业约30万人,房地产业发展还带动建筑业和装饰装修业就业的增加。住宅开发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改善了居住条件,优化了人居环境,南京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2001年的20.65平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22.97平方米。
二、南京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非协调发展对城市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的过度扩张导致郊区土地利用矛盾突出
1.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和郊区耕地保护的矛盾。南京的工业郊区化发展较快,而工业企业通常要占用较多土地用于产品生产和原材料、产成品的储备以及道路的铺设,这也会造成郊区耕地的减少。2000年到2003年,南京耕地面积从302.84千公顷减少到250.51千公顷,共减少52.33千公顷,耕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导致同期南京粮棉油总产量的波动。相对于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对农副产品、鲜活副产品的庞大需求,南京耕地更为稀缺,耕地保护压力十很大,而耕地过少反过来就会制约郊区化和郊区房地产开发的进一步发展。
2.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内部的矛盾。这一方面表现为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和乡镇企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在郊区土地主要为集体所有的条件下,乡镇企业用地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往往使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十分分散,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地产出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另一方面表现为南京郊区高级大户型住宅的供需矛盾。对南京房地产市场的相关研究指出,户型大型化是目前南京房地产市场中的重大误区,这类住宅开发没有重视郊区土地资源的稀缺和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往往空置率很高。
(二)郊区化中居住和就业不一致造成郊区交通设施供给相对不足
距离是衡量区位条件的常用指标,由于路况、交通拥挤和时间对人们日益宝贵等原因,交通时间距离越来越重要,区位条件的好坏日益取决于交通的便捷性。南京的工区郊区化发展较快,郊区商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郊区化主要集中在近郊区;中心区作为城市商业中心的功能不断增强,人口流动以向城区的加速集中为主,城区发达的生活服务设施对人口吸引力较强。这种居住和就业不一致的非同步郊区化过程使南京产生了职工白天和晚上在城区与郊区之间往返的通勤方式,通常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城区与郊区道路拥挤严重,交通时间成本较高,城市交通负担加重。
目前一些公路建设实行封闭运输,区位条件改善的只是那些拥有公路出入口的地方,其他地方并不能享受现代交通的便捷,这限制了郊区交通设施效益的发挥。南京郊区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等联系不够密切,偏重于城区的轨道建设对郊区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十分有限,城区和郊区之间的通勤压力未得到缓解。
(三)郊区化的简单做法与郊区房地产不合理开发使郊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在郊区化过程中,城区人口和工业企业在郊区不断重新集中,对郊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尤其是一些污染扰民的工业企业直接从城区外迁到郊区,没有进行减少污染的技术改造,这些工业企业有相当一部分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污染严重,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也转移到郊区。郊区住宅开发在满足住房需求的同时,也使日常生活垃圾不断增长。与此同时,郊区由于缺少污水处理设施,使得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直接排入郊区河道水网,导致水体的污染。此外,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使物业增强吸引力,选择在依山傍水的地带进行开发,不但影响了周围的自然景观,对植被也造成一定破坏,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加剧。2005年南京环保污染治理投资只占全市GDP的0.12%,远远低于周边城市,有限的环保污染治理投资难以满足南京保护和整治环境的实际资金需要。
三、南京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非协调发展负面影响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郊区土地利用的规划引导,严格保护耕地
把郊区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各项具体规划中加以考虑,并强化郊区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作用,郊区非农开发用地要严格限制在规划用地的范围之内。这既要考虑满足现期郊区非农开发的需要,又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增强对郊区土地供求关系的调控能力。郊区乡镇企业适当向工业园区集中,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统一安排道路、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这有利于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和提高郊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同时应着力保护郊区有限的耕地资源,尤其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征用基本农田的审批制度,不得随意调整基本农田,严肃处理乱批、乱占、滥用耕地的行为。其中,对开发区占而不用的耕地,要限期恢复农业用途。加强住宅市场土地供应调控,加大对中小户型、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应,严格控制大户型、低密度高档住宅的土地供应。
(二)加大郊区交通设施投资力度
为了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的联动辐射作用,建设“内连外接”的城市道路网络,并进行交通节点和区域道路的改造,优化当地区位条件,这有利于使土地价格和沿路开发的房地产价值都得到提升。推进“一小时都市圈”建设的进行,建设宁杭高速公路南京段、宁淮高速公路南京段以及沿江高速公路,增强城区与江北郊区的联系。加强城区与外围重点发展地区的道路联系,继续加快仙林、东山和江北等新市区的道路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城区与上述新市区间建设一两条轨道交通线,并且使轨道交通线路与公交站点合理衔接,以有效提高交通网络的整体效率。努力增加郊区就业岗位,强调郊区居住和就业的平衡,形成配套设施完善的综合社区,减少对城区的依赖,增强郊区的相对独立性,密切郊区内部以及邻近郊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以缓解郊区与城区之间交通瓶颈压力。
(三)保护郊区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郊区化和郊区房地产开发长期发展的重要前提,应切实重视保护郊区生态环境,促进郊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促使工业向开发区集中,统一治理郊区环境污染。南京江北化工园区的建设正是为了促进石油化工产业的集中,对江南的一些化工企业进行搬迁,并实施油、化、纤、塑一体化建设,优先采用低消耗、低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这既有利于化工企业实现规模经济,进行配套设施的统一规划建设,也可以从源头上控制郊区环境污染。
2.加大环保治污投资力度,强化企业污染排放标准。政府应增加郊区环保和治污投资,建立污水处理厂等。同时加强环保治污科研投资,提高工业废品和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能力,尽可能变废为宝,提高废旧物的再次利用。提倡工业企业采用节能环保的生产工艺,并引进环保设施,做到废水、废气的达标排放,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工业企业在媒体上进行定期公示,并进行相应处罚。
3.进行城市绿化建设。南京政府重视适当增加城市建设中绿化用地的面积,并把绿地建设分为结构性绿地和便民型绿地,雨花台已成为结构性绿地的主体之一。增加包括郊区在内南京全城的便民型绿地面积,保证80%以上的居民在10分钟内能够便捷地到达一块公共绿地。此外,市政府还投资在江宁开发区秦淮河畔建设总面积为754公顷的秦淮河湿地公园。这些绿地建设项目对于调节郊区生态和美化人居环境都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杨.城市郊区化的理论分析与作用机制探讨[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系,2005.
[2]刘卫东.大城市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及其合理利用模式[J].城市规划,1999,4.
[3]史崎.中小户型住宅在南京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探讨[J].安徽建筑,2004,2.
[4]柴强.房地产估价[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