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首要的。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首要的。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二、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
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前三个问题设计由面积是l平方厘米组合的长方形,第4个问题设计一般长方形。
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策略
1.鼓勵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一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
例如,“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授课老师没有想到,老师不但不能批评这位同学,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白己的见解,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同时老师说“你真会想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例如,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入种方法。
1)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
5)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6)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所变成两个长方形。
3.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
例如,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最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从这三种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
4.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
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加法”课,首先出示一幅同学们去春游的图画。画面上每班学生的代表举着各班人数的牌子。
画面上还有大轿车和一个思考问题的小朋友: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学生在一辆车里比较合适?
对于这个题,每个同学都能找到一、两种搭配方案、每个人对解决问题都有贡献。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于各种搭配方法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大家一致评出比较好的方法。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参考文献
[1]李常玉.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王成华.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首要的。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二、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
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前三个问题设计由面积是l平方厘米组合的长方形,第4个问题设计一般长方形。
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策略
1.鼓勵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一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
例如,“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授课老师没有想到,老师不但不能批评这位同学,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白己的见解,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同时老师说“你真会想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例如,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入种方法。
1)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
5)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6)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所变成两个长方形。
3.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
例如,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最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从这三种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
4.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
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加法”课,首先出示一幅同学们去春游的图画。画面上每班学生的代表举着各班人数的牌子。
画面上还有大轿车和一个思考问题的小朋友: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学生在一辆车里比较合适?
对于这个题,每个同学都能找到一、两种搭配方案、每个人对解决问题都有贡献。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于各种搭配方法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大家一致评出比较好的方法。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参考文献
[1]李常玉.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王成华.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