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吃鱼饭

来源 :世界博览·中国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自年轻时便在外上学,甚少有时间在潮汕老家。后来远走越远,在法国呆了些年。我早已经习惯了在异乡的生活,可是在夜晚辗转反侧,难免要想起的,是家乡菜。蚝仔煎,菜头果,果条汤,在那些难熬的夜晚,总要克制自己不去想象太多。有人说,中国人唯一难以改变的,是他们的中国胃。出了国门总算亲身体会了这句话。我当时想,要是我们坚贞的战士被抓了,不用火刑老虎凳,天天给他吃奶酪干面包,就是不给吃中餐,保管这么折磨上一段时间他就不得不招供了。
  在巴黎上学那会儿,平时贪图方便和经济实惠,经常是下个面条就算解决一餐,比较有空的时候才会想着做个饭。做的饭是中西结合,四不像。轻易不会上饭馆吃饭,就算是饭馆,那也是解解渴,根本不能治本。因为外国的中餐根本就是变种了的,就像巴黎十三区的中国城就有不少粤菜潮州菜馆,可你一吃,能吃出越南泰国老挝的味道。那都是些移居欧洲多年的华人做的,味道偏甜,偏腻。
  而潮菜“无鲜不成筵”,最讲天然,鲜美。食材一定要新鲜,力求不掩盖食材的鲜味。比如,鱼的做法,多数是清蒸,豆酱水煮,最著名的是打冷,潮州人称为鱼饭,品种除了冻蟹与冻龙虾,还包括各种冻鱼。就是鱼刚从咸成的海水里捞上来还带着咸味的时候,就直接摊冻晾干了。这样鱼保持鲜味和干身,保存也容易,吃的时候把鱼皮剥去即可,蘸着豆瓣酱吃,鲜美无比。
  话说有天想吃鱼头,这还不是像扬州炒饭,牛肉炒粉这样大众化的中餐,在随便一家中餐馆就能解决的。唯有自己动手做。鱼头,凤爪这些中国人的至爱美味,法国人却是从来不吃的,像一般的海鲜店,都会把鱼头切了扔掉,这在中国人看来实在是太愚蠢了。要找鱼头只有去早市。
  那天是礼拜二,豆腐和香菜已经早早从中国城的超市买好,只等鱼头。我到了一个海鲜摊档,一听要鱼头,那个店员眼睛滴溜溜转了一下说,现在没有,你过5分钟后再来拿,价钱5欧。我说5欧太贵了,2欧怎样?我想想差不多就成交了。我说我就在这里等好了。那留着两撇小胡子的男人面有难色,嘀嘀咕咕,磨蹭了一会儿,只见他迅速从旁边的大垃圾桶里翻出一堆鱼骨头,带着鱼头的,拿下来把鱼头切了。我这才明白他为什么要我回头再来,这个鱼贩子打算5欧卖给我他的垃圾!他把鱼头切给我,收了2块钱。我调侃了他两句说先生你本来还打算把你垃圾桶里的东西卖给我5块钱哪?
  说实话,留学期间在国外能吃到海鲜,还是鱼头豆腐汤,简直是无上的美味,太奢侈了。可这法国人不识货。像鸡翅尖,凤爪,牛肚子之类的,他们更是弃之不觉可惜。我周围有不少在中国生活过的法国人,他们互相评判谁更中国化的标准,就是谁会习惯吃凤爪,鱼头。越是习惯,说明中国化程度越高。这也可以成为一个中国人的洋化标准,你要能天天吃奶酪喝特浓咖啡,才能证明你的洋化程度有多大。其他的,无论你口语讲得多溜,生活习惯多么西化,不在晚上洗澡改在早上洗,甚至只同居不结婚,都没用。这和老外来中国一样,尽管能勉强拿着筷子吃饭,能大胆去尝试鸡爪牛肚子甚至狗肉,可是他们还是要不时去吃吃汉堡,跟充电似的。
  我现在终于回国了,可以天天啃鸡爪,吃鱼头,可却变得不稀罕了。随时能吃到的东西,已经懒得去吃。这人就是奇怪,我开始想念起法国长面包,奶酪牛排,想念白酒煮青口那法国味儿。可国内哪里找地道的去?我觉着这也同样是个难题。待我四处尝了—遍之后,才明白过来,这国内的西餐,不跟我在法国吃中餐—个样吗。碟子倒是老大的一个,花样和名堂都不少,就是都不是那个味儿,你要叫6成熟的牛排,准给你做成9成的,让那些来就餐的老外也—样哭笑不得。
  上回去巴黎出差,给在中国的外国朋友带来一些奶酪和几支调味品,有法国黄芥末,香草黑胡椒等。当我把东西送到那朋友手上的时候,那蓝绿眼珠子放射出的光芒,大概就跟我在国外找到鸡爪鱼头那神情差不多吧。不过我保证,当他回到欧洲的时候,时不时还会想着去吃吃中餐。
其他文献
这时候,夕阳的余晖笼罩了耸立在金黄色江边的石头城,一队牵马的纳西妇女谈笑着走过,一切都还是宋元时期的老样子……    从丽江到宝山乡政府的路属于低等级公路,整条路完全在高山峡谷中穿行,路面狭窄,路况极差。从宝山乡政府再往前十几公里路就到了尽头,在这里可以看清宝山石头城村的地理位置。这是一个典型的江边河谷地带,山壑纵横,河谷幽深,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的气候特点被称作“十里不同天”:山头冷凉,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