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不仅仅创造了优美的居住环境,而且能够维持良好的生态关系,在城市语境下加强滨水环境的美观性,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滨水 景观 原则 语境设计
1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
1.1因地制宜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高低缓急和周边环境,预留一定的空间进行改造,尽量保持原有面貌的完整性。滨水景观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大程度地融入自然,既兼顾了空间发展,又做到了因地制宜。
1.2适度开发原则
无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其历史文化存留的痕迹都不应该被忽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对传统文化遗迹的保护。在滨水景观的设计规划中,要最大程度地保留体现当地历史风貌的人文景观遗址,对滨水区域的开发要遵循适度原则,为当地文化传承提供支撑。
1.3本土化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还应该遵循本土化原则,不要盲目效仿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而应该在尊重本地文化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顺应本土风俗、气候、人文特征,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滨水景观。
2城市滨水景观要考虑的设计要素
现代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景观的各个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绿化设计。绿化设计是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总体构思应该尽量地扩大毗邻水体的绿地,形成大面积的连续绿化带。这样才能优化环境景观的质量,体现滨水景观空间的新形象。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中进行绿化设计和园林植物配置时,要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打造种群稳定、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的多层群落结构。尽量选用本地的植物,这样不仅能够节省造价更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护岸堤设计。护岸堤根据剖面形态差别可以分为斜坡型、垂直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堤的优点是节约用地量,缺点是刻板生硬,令人望而却步,因此通常用于河面较窄河道。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使用最多的是另外两种,它们有利于保护滨水生态环境,并使水面易于亲近,而且适用于河面宽阔的岸线。在护岸提的选材方面,应多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少用人为的方法改造,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植物、水体和土体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动植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从而建立自然的生态河堤。
3)交通网路设计。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地貌交通能够最直接的体现滨水景观的特色。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不单要加强水体与周边的服务性设施、绿地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尽量的把道路交通、公交交通及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地结合组织起来,同时要兼顾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其中步行系统是滨水景观空间内部的交通组织,它能够连接各个户外活动广场以及各个水体,也能够做为观景平台供人们观赏水上风景。车行系统能够很好的联系城市中心与滨水区,使城市居民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滨水景观区。
4)滨水建筑设计。滨水景观中的建筑集中反映了本城市的个性。建筑形式与风格构成人们对滨水景观区印象的焦点,因此,设计者要充分发挥建筑在滨水景观的区视觉作用。滨水景观区的建筑的布局应以方便居民游玩且不阻挡朝向水域的视线为基础,尽量使得人们能够开窗见绿,举目观水。
3打造城市语境下的滨水景观设计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除了其本身的材料上的、技术上的、功能上的和审美上的因素之外,还与整个城市生活和消费群体发生着各种层面的关系,它不仅仅是创造了优美的居住环境,而且能够维持良好的生态关系。
3.1河道的景观节点和文脉传承
景点是由若干互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单元。将景点从各个层面有机串联起来,就构成了景观面,形成了景观体系的框架。景点又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将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形象设计当中,打造一份属于城市语境下的滨水景观设计,使居民有生长于此的自豪感,给外来游人了解此地的新鲜感。如西藏林芝八一镇福清河景观规划分成三大藏粤文化主题景区:
(一)“太阳宝座”景区
“太阳宝座”景区包括从珠海路到奇正路、长约1.5千米的福清河河段及两岸滨水区,设计以“飘逸的哈达,串起两岸缤纷艳丽的花朵”为理念,“哈达”表达了藏族人民淳朴和崇高的礼节,“藏花”浓缩了藏族人民热烈和豪迈的情怀,
“粤花”则是对岭南人文情怀的最佳代表。太阳宝座景区为福清河两岸的主要景观区,自北向南划分“民俗开篇、商业布局、文化中心、生态发展”等四大主题段落,沿线打造牡丹广场、太阳环广场、红花园、太阳宝座广场、木棉广场、桃花源等主要景观节点,展现了一幅寓意藏族人民和广东人民的美好情谊源远流长的诗意画卷。
(二)“香巴拉天堂”景区,位于林芝毛纺厂地块,以“藏式传统街区”为设计主题,主要体现藏族独特文化内涵,打造集旅游休闲、商务度假、文化娱乐、商业居住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示范区,成为林芝地区的旅游服务中心。
(三)绿色明珠景区:
“绿色明珠”景区,位于林芝中央林带,以展现“高原湿地景观”为主题,通过引入本地的植物群落和生态元素,包括花、林、草、田和水系等,呈现出五颜六色的景观风貌,展现“上帝调色板”的风采,打造成为一个集高原植物展示培育、工布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休闲、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微缩林芝”的高原生态博览园,设计充分尊重现状生态情况,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通过引进本地的植物群落以及花卉,塑造体现林芝特色的大地景观。
3.2植物系统规划设计
植物根据功能需要,保证合理的乔木、灌木、草的种植结构,使绿化配植的层次和节奏更加分明,并注重色彩,季相变化。突出一季,一色,一景,使得四季常有绿,季季有景赏。
3.3鉴赏相匹配的滨水区域建筑设计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不可避免的要与周遭建筑群体发生关系,因此要充分考虑是否与滨水区域景观相匹配。在建筑的设计规划上面,应该首先利用滨水的区位优势,预留一定的鉴景平台(如观水走廊、视觉回廊等),对建筑高度实行区域划分,营造良好的观景空间,实现人与水体的和谐共存。
3.4与景观照明结合的声光设计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大量植入景观照明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滨水景观的鉴赏时间。除了考虑水体自然流动造成的声音效果,更多时候,设计师们倾向于塑造一种随环境改变的智能声音控制体系,再配合河堤沿岸、水面的景观照明,使得整个滨水景观尤其是在夜晚呈现出一种立体动态的综合性艺术效果。另外,音乐喷泉、水幕表演等运用先进科技进行控制的滨水景观,更是将声学和光学的合理利用发挥到了极致,营造了层次丰富、内容多样的滨水自然景观环境。
4结语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对一个城市的总体景观和地区发展具有积极的潜在价值,是一个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滨水景观自然性、文化性、人文性和空间多样性,应利用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方法来挖掘特色要素进行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从而创造出更加适合人居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晓燕.景观设计理念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2] 段汉明.城市美学与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滨水 景观 原则 语境设计
1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
1.1因地制宜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高低缓急和周边环境,预留一定的空间进行改造,尽量保持原有面貌的完整性。滨水景观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大程度地融入自然,既兼顾了空间发展,又做到了因地制宜。
1.2适度开发原则
无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其历史文化存留的痕迹都不应该被忽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对传统文化遗迹的保护。在滨水景观的设计规划中,要最大程度地保留体现当地历史风貌的人文景观遗址,对滨水区域的开发要遵循适度原则,为当地文化传承提供支撑。
1.3本土化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还应该遵循本土化原则,不要盲目效仿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而应该在尊重本地文化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顺应本土风俗、气候、人文特征,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滨水景观。
2城市滨水景观要考虑的设计要素
现代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景观的各个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绿化设计。绿化设计是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总体构思应该尽量地扩大毗邻水体的绿地,形成大面积的连续绿化带。这样才能优化环境景观的质量,体现滨水景观空间的新形象。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中进行绿化设计和园林植物配置时,要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打造种群稳定、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的多层群落结构。尽量选用本地的植物,这样不仅能够节省造价更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护岸堤设计。护岸堤根据剖面形态差别可以分为斜坡型、垂直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堤的优点是节约用地量,缺点是刻板生硬,令人望而却步,因此通常用于河面较窄河道。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使用最多的是另外两种,它们有利于保护滨水生态环境,并使水面易于亲近,而且适用于河面宽阔的岸线。在护岸提的选材方面,应多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少用人为的方法改造,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植物、水体和土体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动植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从而建立自然的生态河堤。
3)交通网路设计。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地貌交通能够最直接的体现滨水景观的特色。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不单要加强水体与周边的服务性设施、绿地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尽量的把道路交通、公交交通及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地结合组织起来,同时要兼顾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其中步行系统是滨水景观空间内部的交通组织,它能够连接各个户外活动广场以及各个水体,也能够做为观景平台供人们观赏水上风景。车行系统能够很好的联系城市中心与滨水区,使城市居民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滨水景观区。
4)滨水建筑设计。滨水景观中的建筑集中反映了本城市的个性。建筑形式与风格构成人们对滨水景观区印象的焦点,因此,设计者要充分发挥建筑在滨水景观的区视觉作用。滨水景观区的建筑的布局应以方便居民游玩且不阻挡朝向水域的视线为基础,尽量使得人们能够开窗见绿,举目观水。
3打造城市语境下的滨水景观设计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除了其本身的材料上的、技术上的、功能上的和审美上的因素之外,还与整个城市生活和消费群体发生着各种层面的关系,它不仅仅是创造了优美的居住环境,而且能够维持良好的生态关系。
3.1河道的景观节点和文脉传承
景点是由若干互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单元。将景点从各个层面有机串联起来,就构成了景观面,形成了景观体系的框架。景点又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将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形象设计当中,打造一份属于城市语境下的滨水景观设计,使居民有生长于此的自豪感,给外来游人了解此地的新鲜感。如西藏林芝八一镇福清河景观规划分成三大藏粤文化主题景区:
(一)“太阳宝座”景区
“太阳宝座”景区包括从珠海路到奇正路、长约1.5千米的福清河河段及两岸滨水区,设计以“飘逸的哈达,串起两岸缤纷艳丽的花朵”为理念,“哈达”表达了藏族人民淳朴和崇高的礼节,“藏花”浓缩了藏族人民热烈和豪迈的情怀,
“粤花”则是对岭南人文情怀的最佳代表。太阳宝座景区为福清河两岸的主要景观区,自北向南划分“民俗开篇、商业布局、文化中心、生态发展”等四大主题段落,沿线打造牡丹广场、太阳环广场、红花园、太阳宝座广场、木棉广场、桃花源等主要景观节点,展现了一幅寓意藏族人民和广东人民的美好情谊源远流长的诗意画卷。
(二)“香巴拉天堂”景区,位于林芝毛纺厂地块,以“藏式传统街区”为设计主题,主要体现藏族独特文化内涵,打造集旅游休闲、商务度假、文化娱乐、商业居住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示范区,成为林芝地区的旅游服务中心。
(三)绿色明珠景区:
“绿色明珠”景区,位于林芝中央林带,以展现“高原湿地景观”为主题,通过引入本地的植物群落和生态元素,包括花、林、草、田和水系等,呈现出五颜六色的景观风貌,展现“上帝调色板”的风采,打造成为一个集高原植物展示培育、工布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休闲、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微缩林芝”的高原生态博览园,设计充分尊重现状生态情况,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通过引进本地的植物群落以及花卉,塑造体现林芝特色的大地景观。
3.2植物系统规划设计
植物根据功能需要,保证合理的乔木、灌木、草的种植结构,使绿化配植的层次和节奏更加分明,并注重色彩,季相变化。突出一季,一色,一景,使得四季常有绿,季季有景赏。
3.3鉴赏相匹配的滨水区域建筑设计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不可避免的要与周遭建筑群体发生关系,因此要充分考虑是否与滨水区域景观相匹配。在建筑的设计规划上面,应该首先利用滨水的区位优势,预留一定的鉴景平台(如观水走廊、视觉回廊等),对建筑高度实行区域划分,营造良好的观景空间,实现人与水体的和谐共存。
3.4与景观照明结合的声光设计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大量植入景观照明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滨水景观的鉴赏时间。除了考虑水体自然流动造成的声音效果,更多时候,设计师们倾向于塑造一种随环境改变的智能声音控制体系,再配合河堤沿岸、水面的景观照明,使得整个滨水景观尤其是在夜晚呈现出一种立体动态的综合性艺术效果。另外,音乐喷泉、水幕表演等运用先进科技进行控制的滨水景观,更是将声学和光学的合理利用发挥到了极致,营造了层次丰富、内容多样的滨水自然景观环境。
4结语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对一个城市的总体景观和地区发展具有积极的潜在价值,是一个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滨水景观自然性、文化性、人文性和空间多样性,应利用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方法来挖掘特色要素进行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从而创造出更加适合人居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晓燕.景观设计理念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2] 段汉明.城市美学与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