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对当今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影响广泛而深刻,财务信息化也引起了企业普遍重视,各大企业集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各企业信息化起步的阶段不同,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从系统建设和运维的误区、数据的缺陷、需求管理的不足、财务机器人的误解等方面介绍了企业集团常见的财务信息化问题,并从充分重视系统运维、树立标准化先行的思维、需求管理标准、正确认识RPA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希望给即将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企业集团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系统运维;财务机器人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横空出世,席卷各行各业,相关的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但是财务信息化领域却未能与时俱进,鲜有新的大规模、基础性技术应用出现,在财务信息化建设领域存在亟待改进的空间。
一、财务信息化建设中的常见误区
(一)重建设而轻运维
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早已深入人心,因此,集团企业纷纷加大了对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一方面给予了严密的程序管理,例如通过需求提出、需求论证、项目立项、项目招标、方案设计、系统开发、集成测试、用户测试、数据迁移和切换上线等流程加以建设,并通过完整的组织体系与资金预算加以支持。但是,项目一旦切換上线,与供应商合同约定的支持期结束后,对信息系统的投入和关注就似乎随之结束了。系统是否好用?有哪些优化点?哪些功能是可以加强的?哪些功能是可以不用的?是否要多开发几张报表或者统计功能便于使用者进行数据分析?这些进一步的跟踪没有了,甚至于系统运维起码的岗位编制也没有或者是严重缺编,只有当月度结账、合并报表、预算报送时才会关注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实际上处于无人力与资金投入运维的尴尬处境。
(二)缺乏全局思维和长远规划
有些企业集团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往往是着眼于现有的业务场景和交易体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发展的眼光,着眼于未来。例如某些企业集团在进行系统实施时,对供应商数据的维护没有采用集中维护的方式,而是将供应商数据维护的权限下放到了最基层的财务人员,这样会出现上千个人在维护着同一份供应商信息数据的局面。当年度审计时,审计师试图统计这家企业集团的TOP10供应商,结果会发现由于供应商信息维护分散在上千个人手里,每个人维护的方式和方法都不统一,同一个供应商名称在同一个企业集团财务系统内部却有不同的表示方式,最终只能通过excel手工填写、层层上报、集中汇总的方式完成相应的统计工作,无形之中增加了工作成本。
(三)数据尚未实现标准化
很多企业集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财务部建设财务的信息系统,业务部门建设业务的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建设人力的信息系统,各部门之间互不沟通、互不妥协。当这些系统从无到有后,用户确实能感觉到系统帮助企业解决了业务痛点,但是仍然没有达到预期。原因在于没有实现各个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流、信息流、审批流等未实现在不同系统间自由流动。因为不同系统间数据不同,以及同样的数据在不同系统间的名称、形式、字段、存储位置等均不相同,在不同系统间调取并解读数据几乎不可能。例如,在人力资源系统中,不同的员工属于不同的组织,这些组织有相应的名称或者代码,而财务系统中也需要员工和员工所属组织的数据,由于系统建设是各自建设的,也未进行数据标准化等工作,财务系统也设置了一套组织名称或者代码,当财务系统和人力系统都建立起来之后,财务系统就无法调用人力系统的组织信息,只能通过运维人员手工维护或者建立映射关系等折中的办法。
(四)缺乏有效的需求管理
需求是信息系统存在的原因,明确的、有序的、合理的需求可以让系统建设更加顺利,开发出来的系统也更加能满足用户的需要。混乱的、无序的、过多的需求则有可能让系统建设拖沓延期、成本超支,甚至于中途夭折。尤其对于跨部门、跨行业、跨法人的大型系统,需求管理尤为重要,如果不对纷繁复杂的用户需求加以有效管理,系统建设必然出现延期或者偏离设计初衷。
(五)财务机器人取代财务人员
与工业上的机器人不同,财务机器人(RPA)并不是一个机器手臂,也不是一个人形的机器,而是一小段程序,基于一定的规则将手工工作通过在电脑端系统界面的运行,自动化完成特定任务,类似于指针定位、键盘模拟之类的技术。前段时间,财务机器人技术被各路媒体大炒,各家咨询公司也陆续推出了自己的机器人demo,部分咨询机构已经开始了市场推广,以至于RPA技术替代传统会计的声音不绝于耳。事实上,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在部分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财务机器人的功能和使用场景被过分的夸大,影响到财务队伍的稳定。
二、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重视系统运维
目前,市场上占据主导的SAP、Oracle、金蝶、用友等主流核算软件,以及Hyperion等合并软件,基本上这些软件都是成套的标准化软件,系统建设期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是系统上线后,面对几百上千的用户大规模、高强度的在同一时间轰炸似的使用,这个时候系统的客户化开发、系统集成、功能配置等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运维力量不足,或者运维人员经验有限,很有可能就会导致“撞车现象”。另外,很多系统操作都有相应的运用特点,进入运维期后,应该充分重视运维工作,提前培养运维人员。同时,定期举行外部培训和内部经验分享,使用户能有更好的使用体验,更加熟悉每天使用的信息系统。
(二)信息系统建设应立足长远
信息系统建设期一个微小的基础性的失误或者考虑欠妥,往往会造成后期修正需要巨大的投入,甚至于永远也没有机会修改的错误和损失。信息系统建设时应充分听取各方用户的需求和建议,这些用户包含填报人员、使用人员、潜在使用人员、管理者甚至于外部审计和监管机构。在进行系统测试时,一定要充分假设业务场景,不能因为业务场景出现的概率低而敷衍了事或者不测试,避免小概率事件发生时系统无法满足或者需要进行系统改造。同时,合理的预计未来五到十年企业发展的规模和趋势以及行业和技术的变化情况,做好提前规划。 (三)树立标准化先行的思维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由此可见标准的价值。标准存在的意义就是统一的、认可的、可以解读的、公开透明的参照。标准化的技术可以消除品种、品牌的界限。企业集团的信息系统如同人体的血管,而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如同血管中的血液。只有企业统一了基础数据,这些数据才能被各个系统接收、解读,进而加工、流转,满足用户需求。在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前,进行数据标准化梳理和规划很有必要,标准化是实现系统大规模集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四)需求管理应该有标准
对于企业集团在实施统一的信息系统时,应该做好需求管理。只有對长期的、稳定的、普遍的需求才能作为统一部署的系统需求进行开发;对于长期的、稳定的、个性的需求,可以通过屏蔽等方式作为个性化部署的系统需求进行开发;对于短期的、不稳定的需求,原则上不予开发。对于标准化的成熟套件,应该在基本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尽量不进行客户化开发,也就是客户化开发越少越好。由于企业自身项目管理水平限制,功能设计文档、技术开发文档等不健全或者保存不当、流转无序,过度客户化会为后期的系统运维和升级改造等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五)正确认识RPA
通过RPA的技术特点可以清楚地认识到RPA技术仍然有很强的局限性:(1)能够使用RPA的业务场景必须是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的业务,虽然在财务工作中的确有这样的业务场景,比如对账、询证,但是并未占据主流;(2)RPA技术是基于既有数据的,也就是说目前RPA还无法将纸质或其他载体的数据存在形式转换为数字化的数据形式,仍然是需要人工将纸媒介转换成数字化形式之后RPA再做进一步的加工;(3)RPA仍然是系统界面级别的自动化,仍然会受到网络带宽和速度、终端电脑性能、外界操作干扰等诸多因素影响,相比之下,系统间的集成会更加高效、稳定,因为系统集成往往在后台、在服务器上完成的,而非个人电脑;(4)RPA加工处理的数据量一定要非常大才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就像活字印刷技术,如果只是印制十套书籍而去刻制一套字模既不经济也不优越;(5)RPA技术的高额投入,从开始的技术平台选型、技术开发等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且每年还要支付不菲的年度运行资金,业务场景有限的情况下,其投入回报并不一定合理。
通过上述分析,财务RPA技术要取代财务人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因此,财务信息化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随着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传统的财务信息化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作为财务人员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的浪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李晔,田程涛.财务信息化建设在M集团公司的应用与思考[J].会计之友,2014(11):62-64.
[2]张淼.浅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商业会计,2018(8):89-90.
[3]陈宁.集中管理中财务信息化的构想[J].商业会计,2018(4):144-145.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系统运维;财务机器人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横空出世,席卷各行各业,相关的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但是财务信息化领域却未能与时俱进,鲜有新的大规模、基础性技术应用出现,在财务信息化建设领域存在亟待改进的空间。
一、财务信息化建设中的常见误区
(一)重建设而轻运维
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早已深入人心,因此,集团企业纷纷加大了对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一方面给予了严密的程序管理,例如通过需求提出、需求论证、项目立项、项目招标、方案设计、系统开发、集成测试、用户测试、数据迁移和切换上线等流程加以建设,并通过完整的组织体系与资金预算加以支持。但是,项目一旦切換上线,与供应商合同约定的支持期结束后,对信息系统的投入和关注就似乎随之结束了。系统是否好用?有哪些优化点?哪些功能是可以加强的?哪些功能是可以不用的?是否要多开发几张报表或者统计功能便于使用者进行数据分析?这些进一步的跟踪没有了,甚至于系统运维起码的岗位编制也没有或者是严重缺编,只有当月度结账、合并报表、预算报送时才会关注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实际上处于无人力与资金投入运维的尴尬处境。
(二)缺乏全局思维和长远规划
有些企业集团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往往是着眼于现有的业务场景和交易体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发展的眼光,着眼于未来。例如某些企业集团在进行系统实施时,对供应商数据的维护没有采用集中维护的方式,而是将供应商数据维护的权限下放到了最基层的财务人员,这样会出现上千个人在维护着同一份供应商信息数据的局面。当年度审计时,审计师试图统计这家企业集团的TOP10供应商,结果会发现由于供应商信息维护分散在上千个人手里,每个人维护的方式和方法都不统一,同一个供应商名称在同一个企业集团财务系统内部却有不同的表示方式,最终只能通过excel手工填写、层层上报、集中汇总的方式完成相应的统计工作,无形之中增加了工作成本。
(三)数据尚未实现标准化
很多企业集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财务部建设财务的信息系统,业务部门建设业务的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建设人力的信息系统,各部门之间互不沟通、互不妥协。当这些系统从无到有后,用户确实能感觉到系统帮助企业解决了业务痛点,但是仍然没有达到预期。原因在于没有实现各个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流、信息流、审批流等未实现在不同系统间自由流动。因为不同系统间数据不同,以及同样的数据在不同系统间的名称、形式、字段、存储位置等均不相同,在不同系统间调取并解读数据几乎不可能。例如,在人力资源系统中,不同的员工属于不同的组织,这些组织有相应的名称或者代码,而财务系统中也需要员工和员工所属组织的数据,由于系统建设是各自建设的,也未进行数据标准化等工作,财务系统也设置了一套组织名称或者代码,当财务系统和人力系统都建立起来之后,财务系统就无法调用人力系统的组织信息,只能通过运维人员手工维护或者建立映射关系等折中的办法。
(四)缺乏有效的需求管理
需求是信息系统存在的原因,明确的、有序的、合理的需求可以让系统建设更加顺利,开发出来的系统也更加能满足用户的需要。混乱的、无序的、过多的需求则有可能让系统建设拖沓延期、成本超支,甚至于中途夭折。尤其对于跨部门、跨行业、跨法人的大型系统,需求管理尤为重要,如果不对纷繁复杂的用户需求加以有效管理,系统建设必然出现延期或者偏离设计初衷。
(五)财务机器人取代财务人员
与工业上的机器人不同,财务机器人(RPA)并不是一个机器手臂,也不是一个人形的机器,而是一小段程序,基于一定的规则将手工工作通过在电脑端系统界面的运行,自动化完成特定任务,类似于指针定位、键盘模拟之类的技术。前段时间,财务机器人技术被各路媒体大炒,各家咨询公司也陆续推出了自己的机器人demo,部分咨询机构已经开始了市场推广,以至于RPA技术替代传统会计的声音不绝于耳。事实上,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在部分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财务机器人的功能和使用场景被过分的夸大,影响到财务队伍的稳定。
二、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重视系统运维
目前,市场上占据主导的SAP、Oracle、金蝶、用友等主流核算软件,以及Hyperion等合并软件,基本上这些软件都是成套的标准化软件,系统建设期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是系统上线后,面对几百上千的用户大规模、高强度的在同一时间轰炸似的使用,这个时候系统的客户化开发、系统集成、功能配置等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运维力量不足,或者运维人员经验有限,很有可能就会导致“撞车现象”。另外,很多系统操作都有相应的运用特点,进入运维期后,应该充分重视运维工作,提前培养运维人员。同时,定期举行外部培训和内部经验分享,使用户能有更好的使用体验,更加熟悉每天使用的信息系统。
(二)信息系统建设应立足长远
信息系统建设期一个微小的基础性的失误或者考虑欠妥,往往会造成后期修正需要巨大的投入,甚至于永远也没有机会修改的错误和损失。信息系统建设时应充分听取各方用户的需求和建议,这些用户包含填报人员、使用人员、潜在使用人员、管理者甚至于外部审计和监管机构。在进行系统测试时,一定要充分假设业务场景,不能因为业务场景出现的概率低而敷衍了事或者不测试,避免小概率事件发生时系统无法满足或者需要进行系统改造。同时,合理的预计未来五到十年企业发展的规模和趋势以及行业和技术的变化情况,做好提前规划。 (三)树立标准化先行的思维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由此可见标准的价值。标准存在的意义就是统一的、认可的、可以解读的、公开透明的参照。标准化的技术可以消除品种、品牌的界限。企业集团的信息系统如同人体的血管,而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如同血管中的血液。只有企业统一了基础数据,这些数据才能被各个系统接收、解读,进而加工、流转,满足用户需求。在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前,进行数据标准化梳理和规划很有必要,标准化是实现系统大规模集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四)需求管理应该有标准
对于企业集团在实施统一的信息系统时,应该做好需求管理。只有對长期的、稳定的、普遍的需求才能作为统一部署的系统需求进行开发;对于长期的、稳定的、个性的需求,可以通过屏蔽等方式作为个性化部署的系统需求进行开发;对于短期的、不稳定的需求,原则上不予开发。对于标准化的成熟套件,应该在基本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尽量不进行客户化开发,也就是客户化开发越少越好。由于企业自身项目管理水平限制,功能设计文档、技术开发文档等不健全或者保存不当、流转无序,过度客户化会为后期的系统运维和升级改造等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五)正确认识RPA
通过RPA的技术特点可以清楚地认识到RPA技术仍然有很强的局限性:(1)能够使用RPA的业务场景必须是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的业务,虽然在财务工作中的确有这样的业务场景,比如对账、询证,但是并未占据主流;(2)RPA技术是基于既有数据的,也就是说目前RPA还无法将纸质或其他载体的数据存在形式转换为数字化的数据形式,仍然是需要人工将纸媒介转换成数字化形式之后RPA再做进一步的加工;(3)RPA仍然是系统界面级别的自动化,仍然会受到网络带宽和速度、终端电脑性能、外界操作干扰等诸多因素影响,相比之下,系统间的集成会更加高效、稳定,因为系统集成往往在后台、在服务器上完成的,而非个人电脑;(4)RPA加工处理的数据量一定要非常大才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就像活字印刷技术,如果只是印制十套书籍而去刻制一套字模既不经济也不优越;(5)RPA技术的高额投入,从开始的技术平台选型、技术开发等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且每年还要支付不菲的年度运行资金,业务场景有限的情况下,其投入回报并不一定合理。
通过上述分析,财务RPA技术要取代财务人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因此,财务信息化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随着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传统的财务信息化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作为财务人员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的浪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李晔,田程涛.财务信息化建设在M集团公司的应用与思考[J].会计之友,2014(11):62-64.
[2]张淼.浅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商业会计,2018(8):89-90.
[3]陈宁.集中管理中财务信息化的构想[J].商业会计,2018(4):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