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所资”中的“生生”释义商榷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a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收录了陶渊明的经典名篇《归去来兮辞》一文,教材给短语“生生所资”中的“生生”作了注释,将其解释为动宾短语“维持生活”。此释义值得商榷。综合工具书对“生”以及“生生”义项作出的解釋、权威学者相关注解、旁证资料以及语境等方面来看,“生生”应理解为名词“生活”。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生生所资”;“生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收录了陶渊明的经典名篇《归去来兮辞》,对其中的“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一句,教材注释为:“所赖以维持生活的。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这样的注解粗略读似乎文从字顺,但对其仔细推敲之后却让人产生了疑惑:“生生”本身可以表示生活,为何教材要将第二个“生”翻译为“生活”,且为了保持语义通顺将第一个“生”翻译为“维持”。权威工具书《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中的“生”都未收录“维持”这一义项,教材的解释是否经得起检验和推敲呢?
  笔者认为:“生生所资”中的“生生”应解释为“生活”。首先,看“生”的释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录:“生,进也。象艸木生出土上。”“生”的本意是进,表示生长。《汉语大词典》中收录“生活”这一义项。例如《史记·循吏列传》:“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此处“生”即表示生活,意在说明百姓有了谋生的道路,生活得很快乐。
  其次,看其他权威学者的注解。逯钦立在《陶渊明注》中注:“生生所资,生活所需用。”“生生”在此是名词,表示“生活”。黄灵庚认为逯钦立所说的:“以‘生生’为‘生活’至确,教材注释大误。”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生生,孳息不绝,此谓养育幼稚也。‘生生所资,无以为术’非泛泛言其生活无法维持,乃承上‘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强调无以养育幼稚也。”由此可见,此处“生生”词性应属于名词,应翻译为“生活”,非教材注释所言“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为动宾结构”。
  再者,可从字典(词典)中的相关义项出发进行佐证。《汉语大词典》收录“生生”这一词条,第三个义项即为“生活”。除“生生所资”以外,用“生生”表示“生活”的例子在古文献中亦有不少,尤其在六朝以后,“生生”作为“生活”义项的用法变多。如:
  1.《周易·系辞上传》中即出现“生生”一词:生生之谓易。这是“生生”一词的出处,孔颖达疏:“阴阳转易,以成化生。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异也。前后之生,变化改易。生必有死,易主劝诫,奖人为善,故云生不云死也。”根据孔颖达所作之疏,“生生”表示“生之又生”,即两个动词重叠使用。
  2.晋代潘尼的《安身论》:“夫能保其安者,非谓崇生生之厚而耽逸豫之乐也,不忘危而已。”此处意在说明能够安身的人不是追求生活的富足而沉浸在安逸和享乐之中,而是始终不忘记自身的使命。“生生之厚”在此表示生活的丰厚。
  3.唐代杜牧的《上宰相求湖州启(其三)》:“复有衣食生生之所须,悉多欠阙,欲其安活而无叹吒悲恨,不可得也。”对此诗句的理解是:“百姓衣食生活方面的需求大都很欠缺,想要让他(们)安稳地生活又不激愤埋怨,是很难做到的!”此处,“生生之所须”意为“生活的需要”,“生生”解释为“生活”。
  4.《周书·苏绰传》中的:“畜育鸡豚,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畜养家禽以准备生活的需要和提供养老的条件,苏绰在此说明治国之道。此处的“生生之资”与“生生所资”用法一样,“生生”都是名词生活的意思。
  5.宋代叶适的《与黄岩林元秀书》:“临期转行李于妻家,一宵邻舍火作,生生之具燔爇略尽,尤可叹笑也。”此处“生生之具”表示“生活的用具”。
  最后,再看语境,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生生所资,无以为术”与“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相对应,强调生活贫寒、无以养育孩童。其中,“幼稚”是名词,表示孩童;根据语境以及句子词性的对应,“生生”也应该是名词,非课文注释所言“前一个‘生’为动词,后一个‘生’为名词”。
  因此,综合工具书、权威学者注解和语境等多方面的证据,我们认为“生生所资,无以为术”的“生生”应解释为“生活”,是一个名词,非前一个“生”为动词、后一个“生”为名词,教材注释应加以修正。
  
  参考文献:
  [1]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晋)陶渊明.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8.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4](魏)王弼.周易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樊静(1997— ),女,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李密《陈情表》中的“急于星火”注释为: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指催逼得十分紧迫。星火,流星的光。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李密运用了互文见义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急于星火”中的“于”应解释为“若,如,像”等,而不是“比”。  关键词:李密;《陈情表》;急于星火;互文见义;比喻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
在我心中发生过许多使人难忘的事情,而这一件事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  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滴水成冰,凛冽的寒风刮在脸上犹如刀割似的。已到了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人们行色匆匆,呼出的气一遇到冷空气就跟冒烟了似的。我躺在床上,蜷缩在被窝里面,该起床上课了,望着窗外瑟瑟发抖的人们犹豫起来。怎么样才能不去上课呢?我灵机一动,捂着肚子,装作怕冷似的浑身抖起来。正在准备早餐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必须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但是,学生仅仅依靠教材是不能完成阅读量的。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效率低下,结果不尽如人意。统编教材的编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通过讲读、略读、自读等课文编排,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堂教学中,目的是以教材为依托,主动拓展课外阅读,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奠定基础。本文探讨的是,在教学中,教师如何依托教材,拓展课外阅读的一些策略。一、阅读选择  学生进
期刊
通过大量、高效的阅读,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学习语言应用方式,学生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逐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为提升写作水平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本文在简要分析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作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应用水平提升的策略。一、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方法落后  有的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深,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
期刊
近日,我在网络上看到两个跟孩子有关的视频。  北京地铁4号线上,一个小男孩哭着,对自己的奶奶怒吼:“你起来,让我的书包坐!”奶奶无奈地说:“我累了,让我坐一会儿吧!”“我不坐,你也不能坐!”小男孩的声音又提高了几分。“都是大人惯的!”旁边的人摇了摇头说。“不要你管!”小男孩冲着这个人直嚷嚷。“都是你爸妈惯的!”小男孩的奶奶从座位上站起来,“以后我再也不接送你上下学了!”“你爱接不接!”小男孩毫不服
期刊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随着各种学习内容的出现,学生不仅需要跟着教师学习,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学科知识,而且还需要自己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生成、交流、碰撞、感悟中认真思考。学生只有借助思考的力量,才能使课堂学习变得有生机活力,且由思考的结果所形成的知识,能够有效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拥有的知识处于活跃状态。一、提供思考機会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以生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让学于生。
期刊
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学生学习文言文,无形之中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毕竟文言文与学生日常使用的语言之间区别很大,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时候会遇到障碍。那么,针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困难,教师在学生初学文言文之际,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到文言文学习的正确路径上。一、辨别字词古今义  文言文学习的第一个拦路石就是字词的理解。统编版语文教材根据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在每篇
期刊
我们班的英语老师名叫王新,她是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来到我们班的。虽然我们相处只有两年多,但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老师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留着一头干练的短发。她每天都穿着不同的衣服,画着精致的妆容,像一朵高贵的郁金香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  她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既温柔又幽默,课堂气氛在她的调动下总会变得十分活跃。她有时也会和我们开玩笑。有一次,她让我们用学过的英语称赞她。大家争先恐后地用一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