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参与意味着责任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在一个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一位领导明确表示,不存在谁在路上、谁在带上,谁不在路上、谁不在带上的问题,“不存在哪个省缺席的问题”。这番表态,体现了中央的精神,也让那些没有被《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直接“点名”的省份,松了口气。
  其实,“在不在里面”本身不成其为一个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怎么发挥作用”。
  这几年,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发展构想的提出并付诸行动,加上之前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的发展战略,中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四大板块”加“三个支撑带”初步形成。
  除此之外,最近几年还陆续出台了若干中观层面的次区域发展规划,比如刚刚出台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等。这些不同层面的区域发展策略渐次推出,反映了我们国家在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思路和政策日臻成熟和完善。那么,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些重大区域发展规划?如何让其真正落地并产生实效?
  从以往情况看,但凡一项重大区域发展规划酝酿出台,大多会出现各地竞相要求加入的场面。这次《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之后,各地积极性同样高涨,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在不在里面”。这当然可以理解。抓住机遇,让本地区的发展搭上国家层面的“顺风车”,既可以顺风顺水,也可以倒逼改革。
  不过,有必要提醒的是,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其他区域发展规划,参与其中,更多意味着一种责任。如果关注点仅仅放在“中央会给多少投资”“国家会给哪些特殊政策”这些方面,那就有些舍本逐末甚至南辕北辙了。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表述:某某区域的发展上升为国家行动。所谓国家行动,并不是指“国家出钱”,而是说,该区域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意味着,相关地区要担当起与之相匹配的“国家使命”。
  这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相关区域内部需要打破各种壁垒,为新形势、新任务下的区域经济合作趟出新路、作出示范;另一方面,打造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经济区,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它们当好“龙头”,既聚集,更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最后使整个国家发展起来,这又需要区域内外的地区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简单地说,一项区域发展规划一旦上升为国家行动,就被赋予了国家使命和国家责任:既包括创新区域发展体制机制的使命和责任,也包括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周边发展的使命和责任。一个地方如果希望加入某项区域发展计划,就要准备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光冲着争取政策和投资而去。
  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以及区域发展规划的调整和完善,从国家层面而言,一般不会再倾向于针对某一区域实施带有明显差异化的特殊政策,大规模地在某一地区集中投放资金也不太现实。因此,对于任何一项区域发展政策,无论是身在其中的,还是谋求加入其中的,都要有好心态、好状态,甚至要作好“付出更多”的准备。
  既要做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事儿,又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无论身在哪个“群”、哪个“圈”、哪个“带”,都需要大家一起面对、一起破解,这是共同的国家使命和国家责任。
其他文献
姚明、刘翔、李娜和邓亚萍是中国近二十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四名运动员,退役后也依然保持着巨大影响力,更是在政界、商界、娱乐圈多栖发展。只是这一路,各有成败。  委员们  从踏入NBA开始,姚明就对政治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在美国征战的9年当中,他一直扮演着13亿中国人的非官方发言人之一的角色。英国《金融时报》曾这样描述他的作用,“姚明在无数美国人真正关注的领域取得了成功,他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一个乒乓外交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