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语文课堂本位回归的探索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ss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实效是教学的生命,语文课堂应回归本位,让实效时刻穿行在语文课堂的每一分钟。作为教师,要努力探索教学高效途径,积极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效;实效;语文课堂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5 -01
  
  教学实效是教学的生命,语文课堂应当回归本位,让“实效”时刻穿行在语文课堂的每一分钟。那么,如何让课堂变得真正有实效呢?
  一、要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教师始终要把自己定位为构建精神家园的设计者与拾贝人,通过“读”,源源不断地往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输送养料,为塑造他们的精彩人生添彩抹绿。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读课文,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感知并概括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悟,把课文读懂,读得有感情;在重点词语的研读中提升感悟,让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在质疑和倾情对话中强化感悟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情怀。
  有位老师上《月迹》时,始终在“读”字上做文章,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感悟孩子们纯洁美好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读,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倘洋于品读的海洋。如学生对“浮”、“颤”、“爬”、“失望”等词和对“我突然觉得……按在天空上印章”,“月亮是每个人的”、“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等句子的品读,细腻深刻,读出了文章的意味,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使人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进而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琅琅的读书声中,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
  二、与文本对话,激发情感
  对于一些名篇佳作,往往是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乃至生命。故而其间不乏朦胧素淡的清幽,云蒸霞蔚的壮丽,还有一个个或可悲可壮,或可亲可爱,或可哀可怨的人物形象等,这些要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或许是有可能的,但对于一些非情感性的文章呢?比如说明文,怎样才能激起情感的共鸣呢?
  我在《松鼠》一课的教学中,一改传统的说明文教学法,尝试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目标,把“感情是文章的生命”作为教学的主线贯串始终,挖掘出说明文的感情因素,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首先,我把“很讨人喜欢”一句看作是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因为文章的总分结构一目了然,所以我没有在此浪费更多的时间。我将问题引申一步设计:“作者为什么采用总分结构?这与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有无关系?”商讨式的语气,朋友式的发问,问题一经提出,学生跃跃欲试。充分讨论之后,教师稍加点拨归纳,学生就明白:从感情方面思考,第一节之所以总领全文的感情基调,突出喜爱之情,是因为作者非常熟悉松鼠,且酷爱无比,对松鼠从外表的“漂亮”到习性的“乖巧、驯良”了如指掌,以至于把松鼠当作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去说明、描写。分写部分是对“喜爱之情”的具体说明,其感情更加细腻,简直近似于艺术散文的描写刻画之功效。
  接着,我着力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对松鼠的喜爱之情的呢?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文章为了表达“爱”之情,调动了一切手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还大量运用了描写的方法。文中用“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等来描写它的漂亮,用“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等语句来写它的居住情况。一个“爱”字流露在字里行间,给读者以美的感受。为了表达“爱”之情,作者在词语的选用方面极具感情色彩。且不说形容词的形象生动,如“闪闪”“矫健”“轻快”,也不谈动词的鲜明灵动,如“追逐”“练跑”“玩耍”;单是无色彩的副词,如“十分”“稍微”“总是”“老是”等,也在作者生花的妙笔下不仅栩栩如生地写出了松鼠美丽机灵的外表,而且写出了松鼠的丰富心理和个性化语言。试想,没有“爱”之情,哪来如此丰富多彩的词汇呢?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除了知识点的认识,更需要激情,需要感染,需要情感的共鸣。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读,去品,从而进入文本。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慎用多媒体,讲求实效
  多媒体进驻语文课堂,这已成为事实。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但是,多媒体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笔者认为: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而忽视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岂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长此以往,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会受到限制。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不是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味“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的情态,而是用动画设计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仅用影视替代学生的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像,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有时候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苏州园林的景致,但我们无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人独钓寒江雪”所涵蕴的意境。因此,我一直认为,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使用得好,能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但如果滥用,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本身就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完全可让学生自由想象,让一千个学生心中有一千个桃花源不是更好么?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实施分层教学,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对高中数学的分层教学策略和方法作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涵义和方法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1 -01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加上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
摘 要:笔者认为,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首先需要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本文拟针对英语书面表达教学的有效备课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书面表达教学;有效备课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3 -01   一、了解学情,有的放矢  备学生是备好课乃至上好课的前提。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备课组进行了大量的学情调查工作。在此基
摘 要: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的心理环境是课堂心理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特别是道德品质和行为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教师的心理素质的优化、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展现,是维护和发展课堂良好环境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教师;学生;心理环境;化学教学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改革贯穿于中国古代国家历史发展的始终。尽管不同朝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改革那些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情势的旧的法制、体质或政策。改革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但也会引发新的矛盾。因而,在改革过程中,及时化解新出现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就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一、改革是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
王学东,现任教于江苏省如皋中学。现为如皋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如皋市名教师、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通市名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编写或主编出版了30多部有关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著作,共1000多万字。  近年来受邀在全国各地作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素质教育、语文素养、课题研究、教学论文写作、高考语文复习、高考作文写作
隕石坑里藏着什么
期刊
摘 要:一个人词汇量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没有足够的词汇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就无法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笔者根据近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总结出词汇教学中的一些有效方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49-2  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必须设法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确保他们
摘 要:英語语言点的情景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情境中运用”,丰富和活化文本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与探究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笔者在实践中的教学尝试效果已经非常显著。  关键词:英语;语言点;情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86-1  语言点情景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情境中运用”,对文本
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当代新型智能理论的杰出代表,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多元智能包括:语言文学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和技能磨砺
摘 要:在运动心理学中,心理训练被定义为“在没有任何明显肌肉活动的情况下的,在大脑中对身体活动的象征性训练”。系统的训练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为基础心理训练,旨在发展运动与参加新联和比赛所必需的基本心理素质;其二、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旨在为某个具体比赛做好心理准备,以及预防或针对某些心理障碍进行的心理训练等。  关键词:初中体育;运动心理;训练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