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古诗词学习重在诵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8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就小学生古诗词学习中的诵读进行一些相应的探讨,诵读古诗文有哪些重要作用呢?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小学生徜徉于古诗文的世界呢?
  【关键词】小学生 古诗词 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203-01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轉;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
  16岁小姑娘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一举夺冠,凭借不俗的实力和沉着稳定的心态给观众留下极深印象,更令人为之倾倒的是武亦姝在赛场上的从容自信。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要通过诵读古诗词,品味古代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摒弃琐碎的讲解,做到少讲,精讲,让学生品读出诗文的美,以诵读带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充分说明了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诵读的重要作用,运用正确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多读多诵,将中华古诗文融进子孙后代的心灵。
  所以说,对孩子来讲,学习诗词到底有多重要?
  不管是《中国诗词大会》,还是2017年9月新推出的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诗词关乎素养,也关乎考试。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谈及:“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
  如何体会浸润于文字中的意象、音乐、情味,恐怕要首推诵读。
  那么,诵读古诗文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一、培养语感,激发兴趣
  诵读古诗文能形成培养的语感,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文,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易于诵读。从语言特色看,语句自然匀称,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反复诵读,颇有韵致。诵读的古诗文一旦储进学生的大脑,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长期浸润,就形成了对语言的敏锐感知,更近距离地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积累古诗词材料,形成丰厚的文学底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诵读古诗文是积累语言材料行之有效的方法,而语言的积累又会形成写作能力。熟读、背诵那些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可逐步积累字、词、句、篇方面的语言材料,并把所诵读的语言材料牢固地保存在记忆里,并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转化为丰厚的文学底蕴。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引发想象,加深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古诗文是一种精炼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只有反复诵读,并且一边诵读,一边想象情景,体会意境,才能体会其中的味道。例如,《静夜思》中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再如,《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银河本是晴朗的夜晚环绕天空的银白色光带,它既很壮观,又富于神秘的美,是大自然的一种天象奇观,用银河比喻瀑布,显示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磅礴的壮丽奇观,真是别出心裁的联想。
  这样,在诵读和想象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诗文的鉴赏能力。
  四、陶冶情操,增强文学修养和文学气质
  正所谓“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是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如穿越时空,亲耳聆听先哲们醍醐灌顶的语言警示,亲自触摸先辈们光辉的思想气息。屈原的爱国之心,岳飞的报国之志,苏轼的豁达豪放……诵读之中,学生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文学修养和文学气质。
  教学千法读为本。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富有生命力,最有感染力,最有想象力,最有震撼力的因素。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小学生徜徉于古诗文的美妙世界呢?
  五、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诵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经典诵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善于聆听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诵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同时,采用多种诵读形式。如,寻找一些好的诵读,经常组织学生听读;如,范读。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此外,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综合诵读,灵活而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古诗词的积极性,学生掌握了背诵古诗词的方法,就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
  六、指导学生的诵读方法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找出适合学生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采取以下方法来引领学生诵读。
  1.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诵读需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诵读习惯。读书,要读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读出韵味;要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练就扎实的诵读本领,一定要保证多读多练。诵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得多了,诗句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诗句的感受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了解诗意,体会意境,领悟感情,掌握韵律,把握好诗文的感情基调。学生只有真正引入角色,才能读得声情并茂,读得激情飞扬,读得清淡儒雅。
  2.选择诵读内容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记忆特点,让学生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古诗文来记。因此,对学生诵读内容的选择不规定,即使他们依旧选择小时候就能背诵的简单不过的内容,也要容许他们拿来作为他们汇报的的成果。只是适地鼓励他们若能记得更多、内容更丰富些就好了。
  3.合理安排诵读时间
  每天早读十分钟集体引导检查学生进行诵读,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或早自习之前,或中午上学以后等课内外时间,引领学生诵读积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行走在经典诵读之路上。
  总之,让诵读成为孩子的习惯!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所说:“中国的诗词能够激发起学习热情,使读者会热爱我们走过的大好河山,会欣赏古人高雅的风范,会陶冶自己的情操,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讲特别重要。”
其他文献
【摘要】“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而读是听、说、写的基础,不会阅读,就难以听懂,不会阅读,就难以规范“说”,不会阅读更不会写了。因此,阅读的基本功很重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读”的训练、“读”的应用和“读”的言传身教,会使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文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针对一些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做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
《企业所得税法》中成本费用的扣除是指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条规定实质上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209-01  一、背景与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已变成人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效率的阅读能力是最具竞争力的一种高素质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新课标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摘要】作为教师,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激发学生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有效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小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激发兴趣 有效阅读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183-01  阅读可说是一个人生存所必备的本领。尤其是课外阅读,对小学生起着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