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调节等量同步训练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中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双眼调节等量、同步的视觉训练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治疗组30例55只眼,对照组35例65只眼,年龄4~12岁。两组均进行规范的屈光不正矫正检查、配镜,屈光参差患者同时进行健眼遮盖治疗,两组均采用DV100多媒体训练软件的综合方法治疗。治疗组依据视功能检查结果,同时增加双眼视功能训练,包含进行单双眼调节等量、同步训练,融合训练、脱抑制训练。

结果

治疗组患者弱视眼的视力增长速度和双眼视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弱视眼的视力回退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基本治愈率为81.81%,总有效率为92.72%,对照组基本治愈率为53.85%,总有效率为78.4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6,Z=2.30,P<0.01)。调节等量、同步一致性,治疗组治疗前调节等量、同步一致率14.5%,0%,治疗后87.3%,85.5%。对照组治疗前调节等量、同步一致率16.9%,0%,治疗后55.4%,15.4%。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3,P<0.01)。立体视觉治疗组,有效率87.27%、恢复正常率45.45%,对照组有效率58.46%、恢复正常率18.46%,两组立体视有效率和正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7,χ2=10.71,P<0.01)。视力回退,治疗组3回退率为9.1%;对照组,回退率30.76%,两组间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P<0. 01)。

结论

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增加双眼调节等量、同步训练后,可以明显的减少患者的治疗周期,减少视力回退,显著调高双眼视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泪小管炎行单纯泪小管切开和泪小管切开联合置管术患者的术后效果,探讨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10年5月至2015年11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就诊的泪小管炎患者235例(235只眼),其中186例(186只眼)为上泪小管或下泪小管单独受累,49例(49只眼)为上、下泪小管同时受累。121例(121只眼)单纯行泪小管切开术,114例(114只眼)行泪小管切开联合泪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COX)-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泪腺上皮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泪腺上皮肿瘤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研究法。对2004年1月至2013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保存的66例泪腺上皮性肿瘤患者标本中COX-2、MMP-9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其中29例泪腺腺样囊性癌(ACC)、37例泪腺多形性腺瘤(PA),另取8例瘤旁泪腺组织作为对照并结合患者预后状况,分
目的观察荧光素染色下角膜激光光凝治疗对真菌性角膜溃疡菌丝结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访观察深圳市眼科医院于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经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确诊的真菌性角膜溃疡28例(28只眼),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4~63岁,平均(44.00±0.00)岁,发病时间3~18 d,平均(9±0.00)d,其中伴有前房积脓患者9例;所有患者在给予局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滴眼液、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的同
目的分析探讨泪道冲洗联合泪道探通术在新生儿泪囊炎中的疗效。方法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常规泪囊按摩结合局部点用抗生素滴眼液无效的50例58只眼新生儿泪囊炎患儿,在局部麻醉下行泪道冲洗联合泪道探通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50例58只眼中,患儿2~6月龄19只眼,行一次泪道冲洗联合泪道探通术治愈率100%(19/19),6~18月龄39只
期刊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对学龄儿童近视的矫正及预防近视进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队列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行近视治疗学龄儿童105例,其中配戴角膜塑形镜组55例(106只眼)和配戴框架镜组50例(100只眼),比较分析其配戴前和配戴后不同时期的裸眼视力、眼轴、等效球镜度和角膜曲率的变化。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患儿1 d后裸眼视力开始提高,1个月后提高明显,1
目的观察硫辛酸胶囊治疗干性老年黄斑变性(AM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干性AMD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硫辛酸治疗,每天一次口服0.2 g;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每天一次口服1.0 g作为安慰剂。于用药前及用药3个月后分别测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值、BCVA、CS、CLVQOL值,比较用药前后患者以上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用药
目的探讨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观察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72例72只眼7~17岁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进行屈光矫正、健眼遮盖、红光闪烁治疗。对注视性质为旁中心注视者采用光刷及后像治疗。以视力提升≥2行者为视力有进步。结果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半年、1年视力分别为0.28
目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晶状体混浊程度及核的硬度与20s蛋白酶体α2亚基的蛋白表达水平及意义的关系。方法于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在弋矶山医院眼科收集行超声乳化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的前囊膜120例(核性60例,皮质性60例)。根据晶状体核的硬度及混浊程度进行分组,核性组分为A组:年轻核,B组:老核;皮质组分为A组:轻度混浊,B组:重度混浊。两种类型白内障中以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
目的比较早期和晚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解放军武汉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就诊的57例57只眼确诊为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玻璃体积血患者,依据玻璃体积血病程≤3个月和>3个月分为早期组29例(29只眼),晚期组28例(28只眼),两组患眼均由同一手术者行常规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