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启蒙教育的开端。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信息量的获取,因此,新课标要求在小学阶段认识汉字3500个左右。而在小学1~2年级,教材就安排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占小学阶段识字教学的50%以上。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哪些具体策略提高识字效率呢?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汉字魅力,树立识字愿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中,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情感,唤醒学生乐意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识字与写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浓缩了远古真实的生活画面,保存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悠久历史。教师应把这个观念渗透在识字教学中,注意挖掘汉字本身所具有的知识、趣味、故事、历史、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和内涵,促使学生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树立主动识字的愿望。
如教学第一册“识字(一)”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太阳、耳、目、禾等实物图,并相应出示象形文字,再出示甲骨文字,最后让学生贴上现代汉字。学生看到这三种不同的汉字,充满了好奇感。接着教师就给他们讲解汉字的演绎,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学生较易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激发出喜欢汉字、想学汉字的欲望。如学习“聪”字时,让学生分析该字的左边是“耳”,右上边的两点象征两只眼睛,中间是“口”,下面是“心”。同时教育学生要想聪明,就必须用耳认真听,用眼睛认真看,用口认真读,用心仔细地想。汉字这种科学的构建体系,不仅让学生充分领略到中国汉字的魅力,了解汉字的结构,还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识字效率。
二、改进教学方法,拓展多种识字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要抛开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大胆想像,开展多种多样的识字活动,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学会独立识字。
1.游戏识字。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更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1)找朋友。让学生在每学一课生字后,自制生字卡片,并把拼音和汉字分开。在游戏时,一些学生拿拼音卡片,一些学生拿汉字卡片,找到相应的汉字和拼音就是一对好朋友。(2)“摘苹果”。游戏时,先让学生把所有的生字读熟练,并尝试把所有生字的字形记住,然后请表现好的学生上台“摘苹果”。学生为了争取机会,自然认真读、用心记。教师还可以先让学生给生字找字形相近的“朋友”,然后把找来的“生字朋友”读熟、记住,谁表现好就请谁上台“摘苹果”。学生有了上台“摘苹果”的欲望,便会主动翻阅书本或向同学请教,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另外,还有“把字宝宝送回家”、“走迷宫”、“识字擂台”等游戏,可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记。只有让学生在乐中学,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
2.表演识字。
我们还可以利用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在识字时安排学生演一演。如学“看”字时,教师先让学生上台学猴子往远处看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观察,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把手放在目上就是看。又如学习“跑、跳、拍、打、走”等字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做这些动作,让他们明白哪些字与脚的动作有关,哪些字与手的动作有关。通过演示,学生不仅记清字形,而且还理解了字意,学起来既省时又省力。
3.实物演示法。
通过实物演示,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轻松掌握汉字音、形、义的目的。如在学习“笔”字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毛笔的笔杆是竹子做的,下面是毛做的,因此“笔”的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毛”字。
4.谜语识字法。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两人坐在土堆上”(坐)等。编谜语不仅可以根据事物的形状、特点,而且还可以根据字的结构特点来创编。不要求学生编的多好,只要能达到识记的目的即可。
5.“加、减、换”识字法。
为汉字做“加减换算”,既可以对已学过的汉字进行巩固,又达到了学习新字的目的。如学习“日、甲、白”等字时,可将“日”作字根,用加一笔的方法就能记住其他许多字。在学习“早、星、咱、香”等合体字时,可以引导学生把两个熟字相加进行识记,如“日 十=早”、“日 生=星”等。总之,识记汉字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时灵活地采用合适的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识字教学从课本走向生活
为了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巩固已学习的生字,增加词汇的积累,识字教学还可以从课内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识字。如从看书、读报、看电视中识字,从各种学生喜爱的商标中识字,还可以从各种路牌、单位门牌、广告牌中识字。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识字成长记录袋,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堂和生活中所认识的字,请家长帮助进行分类、整理、收集在成长记录袋里,每周展示交流一次,并开展识字擂台赛,以此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让学生自制名片,并把自己的名片发给班里的每个同学。这样,不仅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而且增强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识字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强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感受汉字魅力,树立识字愿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中,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情感,唤醒学生乐意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识字与写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浓缩了远古真实的生活画面,保存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悠久历史。教师应把这个观念渗透在识字教学中,注意挖掘汉字本身所具有的知识、趣味、故事、历史、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和内涵,促使学生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树立主动识字的愿望。
如教学第一册“识字(一)”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太阳、耳、目、禾等实物图,并相应出示象形文字,再出示甲骨文字,最后让学生贴上现代汉字。学生看到这三种不同的汉字,充满了好奇感。接着教师就给他们讲解汉字的演绎,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学生较易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激发出喜欢汉字、想学汉字的欲望。如学习“聪”字时,让学生分析该字的左边是“耳”,右上边的两点象征两只眼睛,中间是“口”,下面是“心”。同时教育学生要想聪明,就必须用耳认真听,用眼睛认真看,用口认真读,用心仔细地想。汉字这种科学的构建体系,不仅让学生充分领略到中国汉字的魅力,了解汉字的结构,还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识字效率。
二、改进教学方法,拓展多种识字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要抛开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大胆想像,开展多种多样的识字活动,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学会独立识字。
1.游戏识字。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更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1)找朋友。让学生在每学一课生字后,自制生字卡片,并把拼音和汉字分开。在游戏时,一些学生拿拼音卡片,一些学生拿汉字卡片,找到相应的汉字和拼音就是一对好朋友。(2)“摘苹果”。游戏时,先让学生把所有的生字读熟练,并尝试把所有生字的字形记住,然后请表现好的学生上台“摘苹果”。学生为了争取机会,自然认真读、用心记。教师还可以先让学生给生字找字形相近的“朋友”,然后把找来的“生字朋友”读熟、记住,谁表现好就请谁上台“摘苹果”。学生有了上台“摘苹果”的欲望,便会主动翻阅书本或向同学请教,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另外,还有“把字宝宝送回家”、“走迷宫”、“识字擂台”等游戏,可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记。只有让学生在乐中学,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
2.表演识字。
我们还可以利用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在识字时安排学生演一演。如学“看”字时,教师先让学生上台学猴子往远处看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观察,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把手放在目上就是看。又如学习“跑、跳、拍、打、走”等字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做这些动作,让他们明白哪些字与脚的动作有关,哪些字与手的动作有关。通过演示,学生不仅记清字形,而且还理解了字意,学起来既省时又省力。
3.实物演示法。
通过实物演示,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轻松掌握汉字音、形、义的目的。如在学习“笔”字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毛笔的笔杆是竹子做的,下面是毛做的,因此“笔”的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毛”字。
4.谜语识字法。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两人坐在土堆上”(坐)等。编谜语不仅可以根据事物的形状、特点,而且还可以根据字的结构特点来创编。不要求学生编的多好,只要能达到识记的目的即可。
5.“加、减、换”识字法。
为汉字做“加减换算”,既可以对已学过的汉字进行巩固,又达到了学习新字的目的。如学习“日、甲、白”等字时,可将“日”作字根,用加一笔的方法就能记住其他许多字。在学习“早、星、咱、香”等合体字时,可以引导学生把两个熟字相加进行识记,如“日 十=早”、“日 生=星”等。总之,识记汉字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时灵活地采用合适的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识字教学从课本走向生活
为了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巩固已学习的生字,增加词汇的积累,识字教学还可以从课内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识字。如从看书、读报、看电视中识字,从各种学生喜爱的商标中识字,还可以从各种路牌、单位门牌、广告牌中识字。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识字成长记录袋,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堂和生活中所认识的字,请家长帮助进行分类、整理、收集在成长记录袋里,每周展示交流一次,并开展识字擂台赛,以此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让学生自制名片,并把自己的名片发给班里的每个同学。这样,不仅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而且增强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识字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强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