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政治新课程既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就如何提高政治教学质量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政治 教学质量 新课程实施后政治课的思想性、时代性增强了,既给搞好政治课教学、提高政治教学质量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头昏脑胀。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而在学生学习的诸多学科中,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与城市初中的教学质量差距正在越拉越大。如何才能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呢?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必须更新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观点 用邓小平创新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探索打破常观的教育模式,走出一条与国际大都市相接轨的、能卓有成效的、适应农村实际的教学新路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纪律素质、心理素质等。这个目的绝非应试教育所能达到的。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他们能力素质的培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通过学习,要使师生的思想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同时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改思想和新的教学观念保持一致。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思想品德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在初中各个年级的教学中解决并重视开展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摒弃惰性,树立创新意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的。否定之否定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也就是我们所要进行的创新教育。创新要勤奋,要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实践。惰性是创新的绊脚石。教师只有克服惰性,才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配置的教学设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扩大知识容量,生动形象地进行课堂教学,积极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联系本地区的实际和学生本人实际,进行有目的的社会调查或专项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进而积极参加创新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彻底摆脱死读书、读死书的困境,不会在联系实际的问题上傻眼了。初中政治课教学的形式可尝试以下方式:一是内引,即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尽可能地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外联,即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学得的理论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可以开展社会调查,使学生亲身体验生活,验证巩固所学知识。三是通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鼓励学生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组织时事辩论,使学生感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达到政治学科知识和思想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
三、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及时充实教师新的知识和扩大信息源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意识的确立和开拓精神的养成,大量的、新鲜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信息源,是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参考依据。就目前情况来说,绝大多数的农村初中政治教师还沿用着几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关部门曾指示,政治教师可以阅读上级下发到学校的文件、学校给予政治教师订阅二份以上政治刊物,但这在基层学校(特别在农村初中学校)是很难实现的。
初中政治课教学过去那种“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学生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教学中力求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教学,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同时也是一个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今天的学生有敏锐的思维,看问题有独特的视角,他们能够问倒老师,能够想到教材写不到的地方。教师还应当敢于让学生上台当老师,敢于放手学生与你平等对话,敢于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明天我们的学生会拥有一颗充满创新精神的头脑。
四、充分利用教材的附加问题指导学习,增强教学实效
附加问题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学习材料的重点,向学生提供一些要求思考和回答的
问题。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各种附加问题帮助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1.利用“學习前的附加问题”指导学习。
教材中的“学习前的附加问题”主要有每课课前的序言和部分框题正文前的引文。这些序言和引文在教材中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还都以问题的形式指出了本课或本节、本框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把注意力引导到教材的重点上去。
2.利用“学习中的附加问题”帮助学习
教材中的“学习中的附加问题”主要有“议一议”、“想一想”、“说一说”、“查一查”等小栏目。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帮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如讲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内容时,运用书中想一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为什么会比以前更快?”学生通过思考,深深认识到: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利用“学习后附加问题”巩固学习
教材中的“学习后的附加问题”主要有“阅读与思考”和“课后练习”。当然,教材中的一些小栏目也可以作为“学习后的附加问题”来处理。这些附加问题都是围绕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设计的,题型多样化,并且大多是提倡发散性思维的题目。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它们来巩固知识,深化学习。
总之,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寻求新方法,抓好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政治课教学才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二、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在初中各个年级的教学中解决并重视开展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摒弃惰性,树立创新意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的。否定之否定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也就是我们所要进行的创新教育。创新要勤奋,要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实践。惰性是创新的绊脚石。教师只有克服惰性,才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配置的教学设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扩大知识容量,生动形象地进行课堂教学,积极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联系本地区的实际和学生本人实际,进行有目的的社会调查或专项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进而积极参加创新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彻底摆脱死读书、读死书的困境,不会在联系实际的问题上傻眼了。初中政治课教学的形式可尝试以下方式:一是内引,即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尽可能地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外联,即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学得的理论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可以开展社会调查,使学生亲身体验生活,验证巩固所学知识。三是通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鼓励学生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组织时事辩论,使学生感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达到政治学科知识和思想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
三、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及时充实教师新的知识和扩大信息源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意识的确立和开拓精神的养成,大量的、新鲜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信息源,是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参考依据。就目前情况来说,绝大多数的农村初中政治教师还沿用着几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关部门曾指示,政治教师可以阅读上级下发到学校的文件、学校给予政治教师订阅二份以上政治刊物,但这在基层学校(特别在农村初中学校)是很难实现的。
初中政治课教学过去那种“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学生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教学中力求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教学,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同时也是一个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今天的学生有敏锐的思维,看问题有独特的视角,他们能够问倒老师,能够想到教材写不到的地方。教师还应当敢于让学生上台当老师,敢于放手学生与你平等对话,敢于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明天我们的学生会拥有一颗充满创新精神的头脑。
四、充分利用教材的附加问题指导学习,增强教学实效
附加问题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学习材料的重点,向学生提供一些要求思考和回答的
问题。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各种附加问题帮助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1.利用“學习前的附加问题”指导学习。
教材中的“学习前的附加问题”主要有每课课前的序言和部分框题正文前的引文。这些序言和引文在教材中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还都以问题的形式指出了本课或本节、本框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把注意力引导到教材的重点上去。
2.利用“学习中的附加问题”帮助学习
教材中的“学习中的附加问题”主要有“议一议”、“想一想”、“说一说”、“查一查”等小栏目。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帮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如讲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内容时,运用书中想一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为什么会比以前更快?”学生通过思考,深深认识到: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利用“学习后附加问题”巩固学习
教材中的“学习后的附加问题”主要有“阅读与思考”和“课后练习”。当然,教材中的一些小栏目也可以作为“学习后的附加问题”来处理。这些附加问题都是围绕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设计的,题型多样化,并且大多是提倡发散性思维的题目。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它们来巩固知识,深化学习。
总之,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寻求新方法,抓好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政治课教学才会取得明显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