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洞理论视角下社会组织党建的接点联结与双轨并行——以南京市Q区社会组织党委为例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组织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领域,也是参与新时代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党建“结构洞”的生成源于执政党和社会组织之间凝聚力不足,具体表现为不同行动者之间非紧密的联系以及二者彼此认同度不高.在“结构洞”理论分析框架下,从内外两个维度描述Q区社会组织党委对“结构洞”现象的填补作用及其接点结构:社会组织党委实现了内在科层结构和外在党社关系的联结.结构洞填补内含着科层化运作的刚性嵌入和引领性驱动的柔性耦合之双轨并行,从而最大程度确保了社会组织党建的精准和高效.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社会组织党建研究将相关行动者都纳入“结构场”的分析视野中,不仅揭示了执政党整合社会组织的行动逻辑,而且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公共民俗学中的“公共”一词往往被学界赋予了两种含义,一种是指面向公众,并为公众所享用;另一种则是指公共部门.从前者来看,民俗本身就具有公共性,民俗为民众所创造,并由民众集体传承和享用;从后者来看,民俗所包含的政治文化又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随着现代化的急剧演进,“民”的流动性与“俗”的多样性两者所呈现的生活世界几乎处于割裂的状态.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关注民俗实践中作为文化主体的“民”在时代变化中所形成的实践理性回归,也正是因为有了“民”的实践过程,才会有“俗”的结果产生,也只有如此,民俗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