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而经验性知识是职业行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从管理学中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经验性知识的内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运用对经验性知识的管理完成培养职业行动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职业行动能力;经验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
根据历史记载,手工业生产者技术养成采用的培养模式普遍是学徒制,掌握技术的途径是在师傅指导下,学习者在工作中反复实践、积累经验、提高技能。当今,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而经验性知识是职业行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经验性知识对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验性知识的大部分由隐性知识组成,其生成与传播是比较难以控制的,因此,如何将经验性知识管理应用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
经验性知识的内涵
(一)定义
词典中对经验性知识有这样的定义:将知识作为一种能力来看待,这种能力是通过实践经验获取的。经验是促使这种知识生成的重要因素,要生成经验性知识必须有丰富的经验积累。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经验性知识是行动知识的一种形式。这种知识可将显性知识(指可系统归纳、准确表述、易于交换,即可格式化、规范化、系统化传播的客观知识)与隐性知识(指因高度个性化、无序化、分散化而难以表述、记录、存储、传播的主观知识)以某种方式组织和建构起来,以使工作或职业目标的实现进一步优化。
(二)生成
经验性知识的生成来源如图1所示。经验性知识的主体应掌握显性知识,一般是指概念、原理等理论性知识(如技术知识、工艺知识、程序知识、方法措施知识等),然后与有关作用关系、功能依赖关系的隐性知识融合起来,生成对实际工作最具效用的经验性知识。
从图2中可以看出,经验性知识是行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动能力、行动准备、个人素质以及任职职责共同决定了职业行动能力。经验性知识主要由隐性知识组成,这种知识不能或很难用语言文字加以表达,而且通常与实际行动直接联系,只能有条件地向显性知识转化。隐性知识总是存在于个体之中,并与其紧密相连、无法分割,隐性知识对工作任务的完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传统的学校职业教育中对此缺乏重视。经验性知识中的另一部分显性知识则可以用语言文字、数据等表达出来,可被方便地存储于各种媒体中而游离于个体之外独立存在。由于显性知识相对于隐性知识的易操作性,因而是传统职业教育与传统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
经验学习理论
经验导向的学习观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学习观之一。经验学习指的是通过经验的形成与积累来学习。近年来,经验学习开始进入科学领域的视野,特别是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关注。在职业教育中,经验学习的核心不是搜集和获得经验,而是对具体经验的评价与反省。按照经验学习理论,学习行动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学习的起点是具体经验;二是要求个体对职业世界和生活世界进行整体观察,发现学习与职业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与原有的知识基础形成一种结构关联;三是要求个体通过对这种结构关联的反思与逻辑思维产生职业经验的方案;四是通过主动实验在新环境中尝试这一方案(如图3所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必须经常面对许多全新的课题,而解决这些课题既没有参照物,又无法与已有经验建立起直接联系,这就需要人们具备对已有经验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经验性学习适合于从具体經验中学习在复杂多变环境下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因此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本的、最佳的方案。
经验性知识对培养职业行动能力的影响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所有的教育类型都涉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两类知识的传播,因而作为知识传播途径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涵盖了对知识的系统获取、选择、应用、评价和发展等方面,因此知识管理理论被运用到教育教学论的研究中。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具有从事某项职业的职业行动能力,按照“冰山理论”,约80%的行动能力归属于隐性知识,其中一大部分又归属于经验性知识。因此,在研究职业教育教学论时不能不考虑是否对经验性知识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参照图4,结合传统的职业教育,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知识结构的工具化意味着可使知识通过各种媒介的支持格式化、规范化、系统化传播,而越是对个人行动能力的培养有意义的知识越难以被工具化。也就是说,越是对实践工作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性、决定性的知识,越难以通过传统的职业教育加以传播。
2.对显性知识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专业影响和管理,而对隐性知识尤其是经验性知识的影响和管理就不那么容易了,而经验性知识对行动能力的培养及对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具有相对更重要的作用。
3.传统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容易工具化的教育内容,而这些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显性知识,因而对个人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
因此可以说,相对于传统职业教育,通过工作过程学习的开放式的教育形式对建构有效的知识结构更为有利。
运用经验性知识培养职业行动能力
既然传统的学校职业教育不能完成培养实际工作所需行动能力的任务,那么应该怎样组织职业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建构有效的知识结构呢?根据“阶段性方案”的原则,可将各种学习形式根据其对知识不同的处理方式连接起来,从而使各种学习形式有效地互补,起到充分挖掘学习者学习潜能的作用。
第一步是在学校职业教育的框架下进行显性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传授,如技术知识、工艺知识、功能知识等等。
第二步是根据企业实际工作要求进行各种知识兼容的实践活动,这一阶段涉及的知识有过程知识、准则知识、措施知识等,这类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企业的参与并涉及隐性知识的管理。
第三步是行动知识与经验性知识建立的阶段,需要通过企业的生产实践培训来完成,这种学习形式涉及的主要是隐性知识的管理,只有通过这一步才能获得大量的对实际工作真正有效的知识,如条件知识(指时间、逻辑序列或关键环节等的掌握)、信号知识、组织知识、故障知识(故障的预防、诊断与排除)等。
这种实践导向的對行动能力的培养方案不仅要求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培训相结合,而且需要一个完整、封闭的循环过程,这是多数学校很难保证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涉及职业教育的一个研究热点:校企合作。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界研究的另一个热点是课程改革。一般来说,课程内容涉及两大类知识:一类是事实、概念以及规律、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事实与概念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回答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回答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而技术型人才还要进一步解决“怎样做更好”的问题。根据前面对经验性知识的生成及来源的分析可以确定,经验性知识应是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的组合,并以过程性知识为主。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是具象思维或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人,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知识(主要指过程性知识),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及教学过程应以获取经验性与策略性知识为主要目标,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获得实际工作最需要的、最受企业关注的经验性知识。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组织的理念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2]赵志群.职业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J].职教通讯,2003,(4).
[3]吴全全,姜大源.隐性知识管理[J].中国培训,2005,(3).
[4]姜大源.学科体系的结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作者简介:
程娜,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04级硕士研究生。
陈祝林,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授。
关键词:职业行动能力;经验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
根据历史记载,手工业生产者技术养成采用的培养模式普遍是学徒制,掌握技术的途径是在师傅指导下,学习者在工作中反复实践、积累经验、提高技能。当今,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而经验性知识是职业行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经验性知识对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验性知识的大部分由隐性知识组成,其生成与传播是比较难以控制的,因此,如何将经验性知识管理应用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
经验性知识的内涵
(一)定义
词典中对经验性知识有这样的定义:将知识作为一种能力来看待,这种能力是通过实践经验获取的。经验是促使这种知识生成的重要因素,要生成经验性知识必须有丰富的经验积累。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经验性知识是行动知识的一种形式。这种知识可将显性知识(指可系统归纳、准确表述、易于交换,即可格式化、规范化、系统化传播的客观知识)与隐性知识(指因高度个性化、无序化、分散化而难以表述、记录、存储、传播的主观知识)以某种方式组织和建构起来,以使工作或职业目标的实现进一步优化。
(二)生成
经验性知识的生成来源如图1所示。经验性知识的主体应掌握显性知识,一般是指概念、原理等理论性知识(如技术知识、工艺知识、程序知识、方法措施知识等),然后与有关作用关系、功能依赖关系的隐性知识融合起来,生成对实际工作最具效用的经验性知识。

从图2中可以看出,经验性知识是行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动能力、行动准备、个人素质以及任职职责共同决定了职业行动能力。经验性知识主要由隐性知识组成,这种知识不能或很难用语言文字加以表达,而且通常与实际行动直接联系,只能有条件地向显性知识转化。隐性知识总是存在于个体之中,并与其紧密相连、无法分割,隐性知识对工作任务的完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传统的学校职业教育中对此缺乏重视。经验性知识中的另一部分显性知识则可以用语言文字、数据等表达出来,可被方便地存储于各种媒体中而游离于个体之外独立存在。由于显性知识相对于隐性知识的易操作性,因而是传统职业教育与传统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
经验学习理论
经验导向的学习观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学习观之一。经验学习指的是通过经验的形成与积累来学习。近年来,经验学习开始进入科学领域的视野,特别是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关注。在职业教育中,经验学习的核心不是搜集和获得经验,而是对具体经验的评价与反省。按照经验学习理论,学习行动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学习的起点是具体经验;二是要求个体对职业世界和生活世界进行整体观察,发现学习与职业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与原有的知识基础形成一种结构关联;三是要求个体通过对这种结构关联的反思与逻辑思维产生职业经验的方案;四是通过主动实验在新环境中尝试这一方案(如图3所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必须经常面对许多全新的课题,而解决这些课题既没有参照物,又无法与已有经验建立起直接联系,这就需要人们具备对已有经验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经验性学习适合于从具体經验中学习在复杂多变环境下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因此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本的、最佳的方案。
经验性知识对培养职业行动能力的影响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所有的教育类型都涉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两类知识的传播,因而作为知识传播途径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涵盖了对知识的系统获取、选择、应用、评价和发展等方面,因此知识管理理论被运用到教育教学论的研究中。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具有从事某项职业的职业行动能力,按照“冰山理论”,约80%的行动能力归属于隐性知识,其中一大部分又归属于经验性知识。因此,在研究职业教育教学论时不能不考虑是否对经验性知识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参照图4,结合传统的职业教育,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知识结构的工具化意味着可使知识通过各种媒介的支持格式化、规范化、系统化传播,而越是对个人行动能力的培养有意义的知识越难以被工具化。也就是说,越是对实践工作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性、决定性的知识,越难以通过传统的职业教育加以传播。
2.对显性知识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专业影响和管理,而对隐性知识尤其是经验性知识的影响和管理就不那么容易了,而经验性知识对行动能力的培养及对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具有相对更重要的作用。
3.传统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容易工具化的教育内容,而这些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显性知识,因而对个人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
因此可以说,相对于传统职业教育,通过工作过程学习的开放式的教育形式对建构有效的知识结构更为有利。
运用经验性知识培养职业行动能力
既然传统的学校职业教育不能完成培养实际工作所需行动能力的任务,那么应该怎样组织职业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建构有效的知识结构呢?根据“阶段性方案”的原则,可将各种学习形式根据其对知识不同的处理方式连接起来,从而使各种学习形式有效地互补,起到充分挖掘学习者学习潜能的作用。
第一步是在学校职业教育的框架下进行显性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传授,如技术知识、工艺知识、功能知识等等。
第二步是根据企业实际工作要求进行各种知识兼容的实践活动,这一阶段涉及的知识有过程知识、准则知识、措施知识等,这类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企业的参与并涉及隐性知识的管理。
第三步是行动知识与经验性知识建立的阶段,需要通过企业的生产实践培训来完成,这种学习形式涉及的主要是隐性知识的管理,只有通过这一步才能获得大量的对实际工作真正有效的知识,如条件知识(指时间、逻辑序列或关键环节等的掌握)、信号知识、组织知识、故障知识(故障的预防、诊断与排除)等。
这种实践导向的對行动能力的培养方案不仅要求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培训相结合,而且需要一个完整、封闭的循环过程,这是多数学校很难保证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涉及职业教育的一个研究热点:校企合作。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界研究的另一个热点是课程改革。一般来说,课程内容涉及两大类知识:一类是事实、概念以及规律、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事实与概念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回答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回答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而技术型人才还要进一步解决“怎样做更好”的问题。根据前面对经验性知识的生成及来源的分析可以确定,经验性知识应是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的组合,并以过程性知识为主。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是具象思维或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人,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知识(主要指过程性知识),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及教学过程应以获取经验性与策略性知识为主要目标,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获得实际工作最需要的、最受企业关注的经验性知识。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组织的理念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2]赵志群.职业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J].职教通讯,2003,(4).
[3]吴全全,姜大源.隐性知识管理[J].中国培训,2005,(3).
[4]姜大源.学科体系的结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作者简介:
程娜,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04级硕士研究生。
陈祝林,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