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无错化”教学模式的现状和问题做了探讨,论述了“设错”教学模式的运用及效果。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验;设错;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驾驭能力也要随之提升方能适应会计信息化的浪潮。但笔者在教学实践和调研中发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验教学中,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无怨无悔地运用着“无错化”教学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笔者就此做一些探讨。
1 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无错化”教学模式及其现状
在传统的“无错化”教学模式中,老师总是基于尽量少出错或无错甚至不能出错的出发点来组织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实验教学。实验前老师对实验的内容做详细的讲解,对操作步骤精心演示,并反复强调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容易出何种错误,使尽浑身解数让学生对实验“心知肚明”;实验中,老师更是事必躬亲,恨不得有三头六臂,手把手教会每一个学生;最后,在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利用给定的正确无误的实验数据得到了老师和学生都想得到的正确无误的理想的实验结果。
这是一种好的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模式吗?笔者持怀疑态度。对此存在什么问题呢?我们来剖析一二。
为了不出错,老师在实验前的准备和讲解中势必面面俱到,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吃到的是经过深加工的精细粮食,引起了学生的咀嚼功能和消化功能弱化和退化;实验中老师又像救火队一样到处施救,忙得不可开交。为了不出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谨小慎微,瞻前顾后,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向老师求救。这样的实验教学的最终结果真能如各方所愿?真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非也!来看一看它带来的问题吧。首先,从实验本身看,不符合实验就是在错误中寻求正确,在坎坷中踏出坦途的事实和规律;其次,就岗位适应能力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较差,很多学生是学过的软件就会,没学过的软件就两眼一摸黑;最后,从课程的扩展培养目标看,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其依赖性增强。
2 “设错”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针对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设错”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设错,查错,纠错,而最终达到防错的目的,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应变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科学设错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性和程序上的承继性,再加上财务软件功能的规范性给“设错”教学模式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2.1.1 设定的错误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 结合教学计划,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错”应尽量设在易错、常错,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环节;
(2) 考虑教学目标,难易适中。太易,起不到锻炼的作用,达不到设错的目的。太难,又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同样是未能如“设错”所愿。
(3) 设定的错误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心理和兴趣;
(4) 设定的错误要能影响后续操作,要符合会计业务处理环环相扣的承继性的特质,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后续操作中发现错误;
(5) 设定的错误须能进行更正,学生在发现错误时才能予以更正,对于不允许或不能更正并会影响后续操作的错误要避免。
2.1.2 常见可设错的环节和范围:
(1) 建账及账套参数。建账过程中需要设置的账套参数通常有账套号、单位信息、启用期间、核算类型、存货、客户、供应商是否分类、有无外币核算、编码方案、数据精度等。其中账套号、启用期间、核算类型等一旦建账完毕即不可更改,所以应对此外的参数信息进行设错。
(2) 人员管理及权限分配。在角色和用户管理上,可设置角色和用户配置失当的错误,也可设置顺序颠倒的错误;在权限分配上,可设置用户权限及权限范围不当的错误,以引起后续操作受限而不能正常进行的问题。
(3) 系统初始化。账套初始化主要包括系统基础参数、会计科目、核算项目、外币及汇率、期初数据等。在基础参数中可对制单、凭证和预算控制、账簿设置等设错,这会影响到以后日常业务处理的严密性;对会计科目设错可影响到账户的核算性质和账簿的账页格式等;期初数据设错会影响初始数据的平衡关系,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及其辅助资料的正确性等。
(4) 日常业务处理。可主要针对制单内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以及需要特殊处理的凭证设错。如可对制单时间、凭证类型及编号、入账科目、方向、金额、辅助资料等设错,也可针对会计电算化“数出一源”的要求对凭证的出处来源设置错误。
(5) 期末处理。期末处理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如期末自动调汇、损益结转、期末自动转账、自定义转账等,可设置遗漏期末业务或重复期末业务结转,也可设置转错科目,还可设置结转顺序错误等。
2.2 在实验中检查并发现错误
按照条件并在适当的范围内设置错误,这些错误将影响到实验的后续操作,那么我们就要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发现错误、查找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实验操作中,老师应尽量置身事外,少帮忙。根据情况让学生独立进行、相互交流帮助或是分组等方式去找出错误所在,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及应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省和质疑思维,锻炼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在实验中纠正所发现的错误
在查找错误,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更正错误。在更正过程中吸取教训掌握技能,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防止错误并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
通过设错、查错、纠错,最终达到非“无错化”的防错,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犯错来防错,通过改错而止错,让其在错误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在错误中成长,才能掌握得更深刻牢固,才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少犯错,才能快速适应不同财务环境的变化,具备岗位胜任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理想的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1]刘东辉,张洪波.《会计电算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5.
[2]黄加卫.正确结论下的“设错”教学.《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06.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验;设错;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驾驭能力也要随之提升方能适应会计信息化的浪潮。但笔者在教学实践和调研中发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验教学中,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无怨无悔地运用着“无错化”教学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笔者就此做一些探讨。
1 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无错化”教学模式及其现状
在传统的“无错化”教学模式中,老师总是基于尽量少出错或无错甚至不能出错的出发点来组织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实验教学。实验前老师对实验的内容做详细的讲解,对操作步骤精心演示,并反复强调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容易出何种错误,使尽浑身解数让学生对实验“心知肚明”;实验中,老师更是事必躬亲,恨不得有三头六臂,手把手教会每一个学生;最后,在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利用给定的正确无误的实验数据得到了老师和学生都想得到的正确无误的理想的实验结果。
这是一种好的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模式吗?笔者持怀疑态度。对此存在什么问题呢?我们来剖析一二。
为了不出错,老师在实验前的准备和讲解中势必面面俱到,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吃到的是经过深加工的精细粮食,引起了学生的咀嚼功能和消化功能弱化和退化;实验中老师又像救火队一样到处施救,忙得不可开交。为了不出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谨小慎微,瞻前顾后,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向老师求救。这样的实验教学的最终结果真能如各方所愿?真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非也!来看一看它带来的问题吧。首先,从实验本身看,不符合实验就是在错误中寻求正确,在坎坷中踏出坦途的事实和规律;其次,就岗位适应能力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较差,很多学生是学过的软件就会,没学过的软件就两眼一摸黑;最后,从课程的扩展培养目标看,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其依赖性增强。
2 “设错”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针对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设错”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设错,查错,纠错,而最终达到防错的目的,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应变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科学设错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性和程序上的承继性,再加上财务软件功能的规范性给“设错”教学模式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2.1.1 设定的错误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 结合教学计划,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错”应尽量设在易错、常错,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环节;
(2) 考虑教学目标,难易适中。太易,起不到锻炼的作用,达不到设错的目的。太难,又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同样是未能如“设错”所愿。
(3) 设定的错误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心理和兴趣;
(4) 设定的错误要能影响后续操作,要符合会计业务处理环环相扣的承继性的特质,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后续操作中发现错误;
(5) 设定的错误须能进行更正,学生在发现错误时才能予以更正,对于不允许或不能更正并会影响后续操作的错误要避免。
2.1.2 常见可设错的环节和范围:
(1) 建账及账套参数。建账过程中需要设置的账套参数通常有账套号、单位信息、启用期间、核算类型、存货、客户、供应商是否分类、有无外币核算、编码方案、数据精度等。其中账套号、启用期间、核算类型等一旦建账完毕即不可更改,所以应对此外的参数信息进行设错。
(2) 人员管理及权限分配。在角色和用户管理上,可设置角色和用户配置失当的错误,也可设置顺序颠倒的错误;在权限分配上,可设置用户权限及权限范围不当的错误,以引起后续操作受限而不能正常进行的问题。
(3) 系统初始化。账套初始化主要包括系统基础参数、会计科目、核算项目、外币及汇率、期初数据等。在基础参数中可对制单、凭证和预算控制、账簿设置等设错,这会影响到以后日常业务处理的严密性;对会计科目设错可影响到账户的核算性质和账簿的账页格式等;期初数据设错会影响初始数据的平衡关系,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及其辅助资料的正确性等。
(4) 日常业务处理。可主要针对制单内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以及需要特殊处理的凭证设错。如可对制单时间、凭证类型及编号、入账科目、方向、金额、辅助资料等设错,也可针对会计电算化“数出一源”的要求对凭证的出处来源设置错误。
(5) 期末处理。期末处理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如期末自动调汇、损益结转、期末自动转账、自定义转账等,可设置遗漏期末业务或重复期末业务结转,也可设置转错科目,还可设置结转顺序错误等。
2.2 在实验中检查并发现错误
按照条件并在适当的范围内设置错误,这些错误将影响到实验的后续操作,那么我们就要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发现错误、查找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实验操作中,老师应尽量置身事外,少帮忙。根据情况让学生独立进行、相互交流帮助或是分组等方式去找出错误所在,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及应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省和质疑思维,锻炼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在实验中纠正所发现的错误
在查找错误,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更正错误。在更正过程中吸取教训掌握技能,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防止错误并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
通过设错、查错、纠错,最终达到非“无错化”的防错,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犯错来防错,通过改错而止错,让其在错误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在错误中成长,才能掌握得更深刻牢固,才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少犯错,才能快速适应不同财务环境的变化,具备岗位胜任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理想的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1]刘东辉,张洪波.《会计电算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5.
[2]黄加卫.正确结论下的“设错”教学.《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