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动力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攻坚克难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的提出有其伟大的时代意义。文化自信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明晰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 文化自信;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2-0043-04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而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必须坚持推进的重要历史任务,更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着重强调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增添了新的内容,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成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路上的一盏灯塔,指引前进的方向,提供前进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一、“文化自信”的提出及其意义
  首先,从词义来讲,所谓“文化自信”包含两方面意思,即相信自己、自我真诚。而无论是哪个方面,其都变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可以达到目标,不畏艰难险阻,一往无前。其次,从本质来说,自信实际上就是一种为了达成理想、实现梦想而应具备的精神力量、品质。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并且不断冲击着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领域,加强文化自信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收着新的时代内涵,在当代的价值也大放异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种种现实使得“文化自信”必须成为时代的强音,其战略意义和历史价值显得实为重要。由于某一些群体中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心存疑惑,进而导致文化上的不自信,这就造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疑、否定,甚至全盘否定,造成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此时提出“文化自信”就显得切中时弊了。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民族自信心的培育与增进是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同样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因为文化自信不仅彰显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文化自信”在中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在这样一种先进制度下,“文化自信”才会成为时代的强音,也只有在这样一种制度之下,“文化自信”的战略意义与历史价值才会得以充分的展现。
  二、 “文化自信”提出的必然性
  (一)“文化自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同时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不仅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础性观点,一定的文化形态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应,同时它对社会政治和经济起着重要的反作用,当一定的社会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时,它对社会政治经济起着推动作用;反之则阻碍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正反两方面成果经验的基础上多次强调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宣传普世价值观,同时我国国内文化环境情况也不是很乐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有诸多矛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建设要回归到马克思主义中去,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寻找方法,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指导思想并一直影响一代代中华儿女”。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影响。
  (二)“文化自信”來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传统文化是提升文化自信的精神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资源、文化遗产的滋养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在历史的发展中,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与实践方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必须要扎根于自己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无论是民族心理还是社会价值观,只要能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就有利于国家获得持久和深远的发展动力。因此,“文化自信”的坚固与否,关键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与广泛认同,否则,只能是人民精神家园的坍塌。
  “文化自信”本在于不忘本。就当今而言,深厚广博的优秀民族文化,是当代人安身立命,站稳脚跟的基础之所在,同时,传统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价值所在,传统文化犹如一面古老的明镜,不仅对当代人有借鉴警示价值,而且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三)“文化自信”来源于我们党前几代领导集体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
  在建党80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曾提出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人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可见,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与不懈努力之下,更具生机与活力,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四)“文化自信”来源于对现实状况的深刻认识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不断冲击着我国公民的价值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核心价值岌岌可危。如何克服崇洋心理、弱国心态,如何引导我国公民科学了解西方世界,如何了解西方学者对于我国的积极评价,如何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因为这在现实中直接决定我们必须走“文化自信”之路。要明晰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制度层面的差异,比较、认清中国的优势和特色,坚持走“文化自信”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中,我们要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深化改革,这就必须要求五驾马车并驾齐驱,任何一项内容都不可以落后,其中文化建设是一切建设推进的灵魂,故加强文化建设是完善中国的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在此前提下,坚持“文化自信”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三、“文化自信”的优越性
  (一)“文化自信”有助于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培育文化融合力
  “文化自信”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它可以从最根本的思想观念上将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有利于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为着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使其“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征。只有心团结在一起了,力才可能使到一处去。“文化自信”有助于齐心协力,不仅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也能够培育文化融合力。“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国走向世界,这同时也是身为老百姓充满自信的源泉,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民族自信的提升。
  (二)“文化自信”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重塑民族形象、培育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源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源于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发展起来的,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文化自信”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样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培育,必须以民族文化认同为基础,而“文化自信”的提出,恰恰对于加深民族文化认同有着重大意义,这有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文化自信”也有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树立伟大民族形象。因此,“文化自信”也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的支持。
  (三)“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動深化改革
  “文化自信”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化改革。在政治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摸着石头过河这样一种方法不再可取,由于利益冲突加剧,对于改革的推进出现了不同的呼声。有人主张全盘西化,认为应该向西方学习,力图移植西方制度;有的人则持有虚无主义的态度,认为多以否定的态度看待改革的现实和历史,将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全部归因于改革本身。“文化自信”有利于加深对现有改革成果的认同与肯定,并在此基础上,有利于理论工作者们在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论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提出一份良好的解决方案。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进改革的深化,“文化自信”也同样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改革的决心,以及展示了深化改革的路径和化解矛盾的智慧。
  在攻坚克难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不忘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初心”,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在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自信”切中时弊,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核心价值,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深入,“文化自信”明晰地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也是中华民族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陈家超.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J]. 江汉论坛,2011,(07).
  [4]邓玉琼.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石[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6,(11).
  [5]孙燕青.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视野下的传统文化定位[J]. 哲学动态,2012,(08).
  [责任编辑:曾 菡]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目标,这不仅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这是新常态下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创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共享发展辩证统一,融会贯通,准确理解"全面"与"共享"的逻辑关系对于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进一步指导实践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 要] 农民工在进城之初面临人力资本断裂、社会资源和信息渠道急剧减少的困境,为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寻求社会支持、构建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网。而在信息社会中,人际交往日益呈现“交往信息主导化”和“信息技术使用向中下阶层扩散”的趋势。农民工群体对手机、网络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使用,形成了特有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模式,影响着他们的群体形态、参与及信任结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个体等因素均影响农
[收稿日期] 2016-12-08  [作者简介] 张学俊(1963-),  男,陕西合阳人,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雷培森(1962-),男,陕西合阳人,解放军451医院肿瘤血液科主任医师,教授,兰州军区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摘 要] 一个人道德是否健康,不仅会对自身身心健康有较大影响,而且对他人及社会也有较大影响,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尤其如此。具体而言
[摘 要] P2P网络借贷是一种以互联网平台依托的创新金融模式,从根本上说属于民间借贷范畴。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我国P2P网贷理财行业异军突起。尤其是随着银行储蓄利率的趋零化、股市的风波不断和通货膨胀的时隐时现,普通工薪阶层对于财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日益高涨。然而,P2P互联网理财行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监管困难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跑路”风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仅让广大投资者的财产血
[摘 要] 1923年,武昌团组织根据团中央安排,选派代表参加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于选派代表过程中操作不细致、沟通不充分,导致代表资格风波的发生影响及于全团。团中央特派恽代英全权调查处理。恽代英在听取各方意见、查阅会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会议的方式,分清是非,化解矛盾,平息了风波。问题的发生及其解决,反映了地方党和团的组织早期建设中的局部情况,说明在组织内应本着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讲规矩、明是非、持
[摘 要] 19世纪的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逐渐加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郭嵩焘对西方文化进行考察和研究。在郭嵩焘的西方文化体认中,维护皇权是其学习借鉴西洋文化的前提和目的,本末兼顾是其考察西洋文化的创识所在,轻民抑武是其认识西方文化的局限之处。  [关键词] 郭嵩焘;西方文化;维护皇权;本末兼顾;轻民抑武  [中图分类号] K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
[摘 要] 决策过程总是与伦理问题相伴随。决策前的主要伦理问题是社会成员究竟拥有多大的自由决策权;决策中的主要伦理问题是如何确保自由决策的普遍公正;决策后的主要伦理问题是决策错误的责任追究何以可能。与决策过程相伴随的三个伦理问题分别讨论的是个人的自由、普遍的自由以及道德的责任,三个伦理问题的核心不外乎是决策者的自由与责任的关联问题。  [关键词] 决策者;自由;公正;责任;伦理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教育管理是为人之事,也是人为之事。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管理制度是人“做”出来的,其变革与发展始终贯穿着人的发展这一逻辑主线。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阶段论,以自然人、社会人、自由人的三重视角审视教育管理制度的历史与现实,展望未来发展,有助加强管理的民主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 教育管理;制度变革;人学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摘 要] 严嵩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曾权倾朝野二十余年。《明史》评价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严嵩在嘉靖二十一年入阁并在两年后出任内阁首辅,在嘉靖年间居内阁二十余载,对明代政治与社会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严嵩做为一个历史人物,海内外学者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抛开传统史学对于严嵩的忠奸善恶的刻板印象,从明代专制皇权的历史背景下出发,以严嵩与嘉靖皇帝的暧昧关系为切入点,从政治学的角度剖析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