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审计是政府对农村集体资产和经济活动的有效监督措施,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农村审计及其特点,分析了目前农村审计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对策,为提高我国农村审计工作管理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审计;工作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114-02
近年来,我国始终将“三农”问题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农村财务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党群和干群关系的好坏。农村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村审计作为农村经济活动和集体财产的有效监督形式,对于约束监督干部职权,促进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勤政廉政,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农村审计及其特点
农村审计是通过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农村审计站对乡村集体组织经济及其所有单位的财务收支和提取、资产管理、使用农民劳务状况及承担费用进行的全面审计,以及对使用、占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情况开展的专门审计。农村审计工作的特点:农村审计是通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农村审计站对农村集体组织经济进行监管,在政府审计范围之外。农村审计机构是依赖国家财政拨款,不交纳税赋的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农村审计工作是以审计监督为其主要工作职责,同时农村审计具有强制性。农村审计所审计的单位和部门都不是农村审计站的所在单位,其不是在被审计者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而是在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进行审计工作。
2农村审计工作管理现状
2.1审计立法滞后
我国开展农村审计工作虽然有一定的集体财务管理法规、条例依据,但由于这些财务管理法规、条例不是专门的审计法规,只对农村审计的职权、范围、处罚等简单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完善相应配套的实施细则,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仍缺少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审计手段。审计查证比较困难、处理难这两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农村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从一些集体财务管理条例的情况看,其制定的处罚条款已不能符合当前农村审计工作的要求。
2.2审计机构不健全
我国许多地区没有市一级农村审计机构,也没有配备专职的农村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仅限于业务指导,加之一些审计机构实行的是与农村经营管理站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形式,审计人员也是兼职,其不可能放弃其他工作职能而专司审计监督。在开展农村审计时,县一级一般只能通过向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临时抽调人员组成审计组对被审村进行审计,而乡镇一级由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量大且大多被乡镇安排驻村、计生等中心工作,面对日益增多的农村审计业务,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2.3审计规范性差、不科学
现有的审计法规中还没在农村机构中设置审计职能部门,这使乡镇行使审计职能时缺乏法律依据。一些乡镇成立了审计所来管理乡村的审计,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乡镇经费以及人员编制等原因,没有专门的人员来做这项工作。村级财务是由农经部门代管理、代审批,既是管理者又是监督者,使农村审计的公正性难以得到保证,不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审计工作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它的政策性很强,财务委托代理后,会计核算工作从被审计单位分离出来,现行的审计法规未能及时涵盖,会计资料不规范,会计和出纳的责任没有明确的划分,未采用正规的记账凭证和核算方法,传统的审计职能手段明显的表现出缺乏科学性。
2.4审计人员素质低
审计工作的特性决定了审计人员要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财经专业知识和有关的法律法规,这是开展审计、揭示问题、处理问题的依据。但实际上一方面县、乡两农村经营管理站必备的财会、审计专业书籍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学习资料很少;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审计人员由于业务繁重,临时性的事务工作较多,很少有时间进行业务学习,造成农村审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由于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3提高农村审计工作管理对策
3.1加强农村审计法规建设
农村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就是有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因此,应尽快建立起较完善的农村审计法规体系,使农村审计逐步实现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一要针对农村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农村审计法规建设;二要健全农村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利用内部分工产生的相互制约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控制机制。
3.2完善农村审计机构
农村审计实行四种形式,即政府审计派出型、经管站内审型、职能部门审计型和社会审计型,在农村审计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四种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各有利弊,根据农村经济的管理体制和农村审计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以经管站内审型为主,其他审计形式为辅。
3.3改善农村审计队伍
农村审计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很强,涉及范围很广的工作,要求农村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技术水平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此,应在加强对农村审计人员进行政治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持证上岗、定期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对思想素质低、业务能力差的农村审计人员实行淘汰制,促使农村审计人员加强自身修养,建立一支知识结构优化、高素质的农村审计队伍。
4结束语
农村审计要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把为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农村审计监督的重点。加强农村审计既能有利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更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为此加大审计工作力度,是保护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编辑:李敏)
关键词:农村审计;工作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114-02
近年来,我国始终将“三农”问题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农村财务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党群和干群关系的好坏。农村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村审计作为农村经济活动和集体财产的有效监督形式,对于约束监督干部职权,促进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勤政廉政,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农村审计及其特点
农村审计是通过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农村审计站对乡村集体组织经济及其所有单位的财务收支和提取、资产管理、使用农民劳务状况及承担费用进行的全面审计,以及对使用、占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情况开展的专门审计。农村审计工作的特点:农村审计是通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农村审计站对农村集体组织经济进行监管,在政府审计范围之外。农村审计机构是依赖国家财政拨款,不交纳税赋的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农村审计工作是以审计监督为其主要工作职责,同时农村审计具有强制性。农村审计所审计的单位和部门都不是农村审计站的所在单位,其不是在被审计者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而是在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进行审计工作。
2农村审计工作管理现状
2.1审计立法滞后
我国开展农村审计工作虽然有一定的集体财务管理法规、条例依据,但由于这些财务管理法规、条例不是专门的审计法规,只对农村审计的职权、范围、处罚等简单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完善相应配套的实施细则,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仍缺少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审计手段。审计查证比较困难、处理难这两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农村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从一些集体财务管理条例的情况看,其制定的处罚条款已不能符合当前农村审计工作的要求。
2.2审计机构不健全
我国许多地区没有市一级农村审计机构,也没有配备专职的农村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仅限于业务指导,加之一些审计机构实行的是与农村经营管理站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形式,审计人员也是兼职,其不可能放弃其他工作职能而专司审计监督。在开展农村审计时,县一级一般只能通过向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临时抽调人员组成审计组对被审村进行审计,而乡镇一级由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量大且大多被乡镇安排驻村、计生等中心工作,面对日益增多的农村审计业务,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2.3审计规范性差、不科学
现有的审计法规中还没在农村机构中设置审计职能部门,这使乡镇行使审计职能时缺乏法律依据。一些乡镇成立了审计所来管理乡村的审计,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乡镇经费以及人员编制等原因,没有专门的人员来做这项工作。村级财务是由农经部门代管理、代审批,既是管理者又是监督者,使农村审计的公正性难以得到保证,不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审计工作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它的政策性很强,财务委托代理后,会计核算工作从被审计单位分离出来,现行的审计法规未能及时涵盖,会计资料不规范,会计和出纳的责任没有明确的划分,未采用正规的记账凭证和核算方法,传统的审计职能手段明显的表现出缺乏科学性。
2.4审计人员素质低
审计工作的特性决定了审计人员要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财经专业知识和有关的法律法规,这是开展审计、揭示问题、处理问题的依据。但实际上一方面县、乡两农村经营管理站必备的财会、审计专业书籍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学习资料很少;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审计人员由于业务繁重,临时性的事务工作较多,很少有时间进行业务学习,造成农村审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由于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3提高农村审计工作管理对策
3.1加强农村审计法规建设
农村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就是有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因此,应尽快建立起较完善的农村审计法规体系,使农村审计逐步实现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一要针对农村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农村审计法规建设;二要健全农村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利用内部分工产生的相互制约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控制机制。
3.2完善农村审计机构
农村审计实行四种形式,即政府审计派出型、经管站内审型、职能部门审计型和社会审计型,在农村审计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四种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各有利弊,根据农村经济的管理体制和农村审计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以经管站内审型为主,其他审计形式为辅。
3.3改善农村审计队伍
农村审计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很强,涉及范围很广的工作,要求农村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技术水平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此,应在加强对农村审计人员进行政治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持证上岗、定期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对思想素质低、业务能力差的农村审计人员实行淘汰制,促使农村审计人员加强自身修养,建立一支知识结构优化、高素质的农村审计队伍。
4结束语
农村审计要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把为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农村审计监督的重点。加强农村审计既能有利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更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为此加大审计工作力度,是保护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