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开发是研学旅行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核心环节。要以课程论的观点为指导进行研学旅行活动设计,设定教育目标,以主题为统领整合教育资源、组织探究活动、设计评价体系,并形成规范的课程方案。为破解当前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学校要树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意识,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备课的方式实现课程设计落地;要建立健全实施机制;还要建立三级评价体系。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化;评价
从2012年《关于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函》发布开始,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止,国务院、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已经出台了十几个研学旅行的相关文件。通过对文件的系统梳理发现,政府文件对研学旅行的定位经历了由活动定位到课程定位的变化轨迹。这种变化在2016
年底教育部联合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共同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将研学旅行归为综合实践课程的范畴,明确了教育范畴下研学旅行的课程属性。从以上政策梳理不难看出:研学旅行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的组织阶段,还要向课程化的方向推进。
研学旅行课程化是指用课程论的观点为指导进行研学旅行的开发,为研学旅行设定教育目标,以主题为统领整合教育资源、组织探究活动、设计评价体系;形成有计划、可参考、能落地、有效果、可评价的规范课程方案;并在中小学课表中明确研学旅行课程的学时、学分和专业指导教师;设定序列化活动主题和较固定的场地、路线,使研学旅行能持续、有序、有效地开展。
一、国内关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相关文献评述
国内学者对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关注集中于以下幾个方面: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开发主体、理论依据、实施路径、课程体系以及国际借鉴。
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主体方面,学者们提倡教育家及一线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的两难困境及其超越》指出,仅仅依靠旅游专家策划的研学旅行是旅游产品,而非教育教学课程。研学旅行的开发应该由教育家、学科教学专家以及一线教师为主导,旅游专家广泛参与,这样才能使所开发的研学旅行课程契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少数学者探寻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及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模型建构。《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研究——以石家庄市区为例》中提出要以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为指导,进行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为内容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作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颐和园课程为课例,阐述了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模型。
还有学者对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索。《“三色”研学旅行课程为学生成长增添亮色》中,陈洪渊强调了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应该突出系列性特征。介绍了学校如何将当地的红色资源、历史资源、生态资源进行有效统整,最后通过主题、单元、章节的系列设计形成教材和活动手册的经验。中国教育报2017年8月 16日第014版中《研学活动“课程化”》一文,白雪峰结合清华附中的研学旅行活动,强调从文化考察的维度开展研学旅行,形成四条线路系列课程。
研学旅行的课程实施也是学者们关注的内容之一。《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去经历:研学旅行课程的校本设计与实施——以重庆巴蜀小学为例》提倡研学旅行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提出了从校本文化出发具化研学旅行课程目标、整体规划研学旅行校本体系、三轮备课的方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等校本化的实施路径。
还有学者主张借鉴国外的丰富经验。《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模式、特点及启示》一文中,刘璐等人研究了国外研学旅行课程的四种模式,并提炼出四种模式注重研学与旅行的跨界融合、经验的动态生成、探究需求的多元化和体验的情境化等共同特点,并结合我国中小学的特点,提出了丰富教育空间、拓展实施模式、转变教师角色、延伸人格教育等育人策略。
二、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化;评价
从2012年《关于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函》发布开始,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止,国务院、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已经出台了十几个研学旅行的相关文件。通过对文件的系统梳理发现,政府文件对研学旅行的定位经历了由活动定位到课程定位的变化轨迹。这种变化在2016
年底教育部联合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共同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将研学旅行归为综合实践课程的范畴,明确了教育范畴下研学旅行的课程属性。从以上政策梳理不难看出:研学旅行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的组织阶段,还要向课程化的方向推进。
研学旅行课程化是指用课程论的观点为指导进行研学旅行的开发,为研学旅行设定教育目标,以主题为统领整合教育资源、组织探究活动、设计评价体系;形成有计划、可参考、能落地、有效果、可评价的规范课程方案;并在中小学课表中明确研学旅行课程的学时、学分和专业指导教师;设定序列化活动主题和较固定的场地、路线,使研学旅行能持续、有序、有效地开展。
一、国内关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相关文献评述
国内学者对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关注集中于以下幾个方面: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开发主体、理论依据、实施路径、课程体系以及国际借鉴。
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主体方面,学者们提倡教育家及一线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的两难困境及其超越》指出,仅仅依靠旅游专家策划的研学旅行是旅游产品,而非教育教学课程。研学旅行的开发应该由教育家、学科教学专家以及一线教师为主导,旅游专家广泛参与,这样才能使所开发的研学旅行课程契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少数学者探寻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及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模型建构。《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研究——以石家庄市区为例》中提出要以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为指导,进行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为内容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作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颐和园课程为课例,阐述了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模型。
还有学者对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索。《“三色”研学旅行课程为学生成长增添亮色》中,陈洪渊强调了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应该突出系列性特征。介绍了学校如何将当地的红色资源、历史资源、生态资源进行有效统整,最后通过主题、单元、章节的系列设计形成教材和活动手册的经验。中国教育报2017年8月 16日第014版中《研学活动“课程化”》一文,白雪峰结合清华附中的研学旅行活动,强调从文化考察的维度开展研学旅行,形成四条线路系列课程。
研学旅行的课程实施也是学者们关注的内容之一。《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去经历:研学旅行课程的校本设计与实施——以重庆巴蜀小学为例》提倡研学旅行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提出了从校本文化出发具化研学旅行课程目标、整体规划研学旅行校本体系、三轮备课的方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等校本化的实施路径。
还有学者主张借鉴国外的丰富经验。《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模式、特点及启示》一文中,刘璐等人研究了国外研学旅行课程的四种模式,并提炼出四种模式注重研学与旅行的跨界融合、经验的动态生成、探究需求的多元化和体验的情境化等共同特点,并结合我国中小学的特点,提出了丰富教育空间、拓展实施模式、转变教师角色、延伸人格教育等育人策略。
二、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