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饭炒菜莫让营养流失掉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pu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人都想要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其实饮食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怎么吃。再好的食物,倘若加工方式不对,也会让营养白白流失掉。下面就来看看3种做饭时常见的误区吧。
  误区一:反复淘米
  不少人认为买回来的米不太干净,煮饭前一天就把米泡在水里,煮之前洗了一遍又一遍。这样一来,饭是能放心吃了,可吃下去也没多少营养了。
  大米表面所含有的维生素B1是维持心脏、神经及消化系统正常功能所必需的。不过,这种维生素是水溶性的,也就是说,如果浸泡时间太长或是反复冲洗,它就会溶解在水中,随之流失。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用凉水淘洗,根据大米的量来确定淘洗次数。淘洗时以去除大米中的泥沙和粉尘为主,不可使劲揉搓。实验表明,米粒在水中经过一次搓揉淘洗,所含蛋白质会损失4%,脂肪会损失10%,无机盐会损失5%。此外,洗完后应立即下锅蒸煮,不要再用水泡,避免核黄素等营养成分的损失。
  误区二:爆炒青菜
  很多人在炒青菜时习惯用大火,但这样做会让青菜中的叶酸大量损失。叶酸一般富含于深绿色的蔬菜中,例如菠菜、菜花、莴苣、油菜、香菜、白菜、花椰菜等。叶酸对造血、增强免疫功能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缺乏,会诱发严重的贫血。
  此外,叶酸还是一种水溶性的维生素。因此,在加工菠菜、莴苣、花椰菜等蔬菜时,应该清水洗净后再用刀切,加少量油后用中火快炒。炒熟后不宜久放,一来影响口感,二来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也会流失。
  误区三:饭菜煮太烂
  很多老人牙口不好,为了方便咀嚼,就把饭菜煮得烂烂的才吃,这样做会丢失很多营养物质,尤其是维生素B12。这种维生素很“怕热”,在加热到100℃30分钟或120℃15分钟后,就会被分解。有的老人会因缺乏这种维生素,出现神经异常等症状。
  在做饭菜时,要根据具体的食物来把握烹煮的时间。一般来说,蔬菜类食物用时可少些,根茎类、肉类食物用时多些,这样才能做出软硬适中的食物。老人吃硬度适当的食物,不仅可以锻炼咀嚼能力,还能帮助肠胃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其他文献
全球经济形势风起云涌,一种以保护环境为名的贸易壁垒正在悄然出现。以欧盟为首的西方国家于2007年率先提出,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协议的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征收额外的关税。
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让我们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动因有了一个新的理解和认识,它很好地揭示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源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