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由心生,自然朗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2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时,都能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这说明,人是具备有声语言交流能力的。朗读也是一种有声语言的交流,可为什么会说话的人拿起文章就读不出“人话”呢?那是因为,我们说话时,说的是自己的话,是带有目的性的、由心而生的话。而朗读读的是别人的话,如果我们不理解文章的意思,不能感同身受,自然也无法调动起我们的情感,无法触发语言交流能力的开关,也就无法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文章的意思了。因此,朗读的前提是理解课文内容,包括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作者意图。朗读时还需要想象画面,置身于课文的情境当中,调动起自身情感,让课文中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使语言由心而生。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下面,就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文《雨点儿》为例,说说如何指导朗读。
  《雨点儿》一课朗读教学的重点在读好对话以及语句的停顿上。
  一、对话朗读的指导
  关于对话朗读,有人认为,关键是把角色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对话朗读的重点在于读出对话感。不论是单人的对话朗读还是多人分角色朗读,话语之间要有承接呼应,而非自说自话。而要做到承接呼应,必须理解对话的内容,不仅是话语本身的内容,还包括话语背后的内容,揣摩角色的态度情感。
  《雨点儿》一文的主题是爱与奉献。雨点儿的使命就是滋润花草,唤醒生命,给大地注入生机和活力,这是十分神奇、十分有意义,也十分快乐的事情。而雨点儿们显然知道自己的使命,他们的对话是包含在快乐、自豪的情感基调中的。读之前,可以播放带雨露的花草图片,让学生感知雨水对于草木生长的重要性,还可以配上音乐和描写春雨的诗词,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雨点儿们为大地带来生机时的快乐和自豪感。
  文中对话共有三处。
  “你要到哪里去?”大雨点儿首先发问。其实,雨点儿们都清楚,他们的共同使命是去大地上滋润花草,唤醒生命。这句话并不是纯粹的疑问,还带有交流、探讨的意味。因此,要用快乐的聊天似的语气朗读。朗读时,强调“哪里”这个词,就能读出疑问的语气。
  小雨点儿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有花有草”是对问句“哪里”的直接回应,强调这个词,就能读出回应感。如何更好地强调这个词呢?首先,我们要淡化非重点部分,“我要去”要低语调起读,在“去”字后面可稍作停顿,给听者一个期待答案的时间,以便留意听清后面的重点词。“的地方”也要用低语调轻快地带过。值得注意的是,“有花有草的地方”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断开。学生在齐读的时候,往往喜欢把“的”字读重、拖长,形成一种机械的读书调,割裂了完整的意思,破坏了语言的表达。解决办法是,还“的”字的轻声面貌,用轻而短的方式带过。其次,朗读“有花有草”这个词时,我们可以通过加大语调起伏,放慢语速来实现对它的强调。“你呢?”是小雨点儿的回问,这里交流的意味就更突显,意思是: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去哪儿呢?说来听听。
  “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的回答出乎意料。“没有花没有草”是对“你呢?”的回应,要予以强调。强调的方法,跟上一句相似。不同的是,这“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着实让人费解,听者会问:“去没有花草的空地上做什么呢?”因此,这里的强调要比上一句更加强烈,语调的起伏要更大,语速要更慢,表现出大雨点自豪又带点神秘的感觉——它要去做更神奇的事情。其中“没有花”与“没有草”之间可以做短暂的停顿,给人留个大大的悬念。
  二、读好句子的停顿
  关于停顿,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标点符号只是有声语言停顿的一个参考,并非有标点的地方都必须停顿,也没有规定必须停顿多长的时间,相反,根据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需要,我们可能会把有标点的地方紧密地连着读。而没有标点的长句,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我们也会在中间自然地设置停顿。停顿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它是自然生发的,也是人本身具有的能力。不同的人,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停顿的地方和长短也会不尽相同。只要能正确地表情达意都是可以的。要使学生处理好句子的停顿,我们要做的,还是从理解文章内容情感出发。那种用标点符号教学生练习停顿的做法是机械的,是容易产生误解的。
  “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这一段是对雨滴滋润下,大地一片生机的描述。读这段之前,要停顿较长的时间,以便给下文的变化留一个心理转化的空间。
  “花更红了,草更绿了”与“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是这一段的重点,读时,想象着雨滴滋润后,草木复苏,柳绿花红,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能用惊喜的语气把它们恰当地凸显出来。在停顿上,除了两句中间的逗号要稍作停顿外,为了突出花的红,草的绿,我们还可以在“花”“草”后面做更短的停顿,以便强调“更”字。“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中“了”字也是轻声词,跟前面讲过的“的”字一样,要轻而短地带过。但第二个“了”字之后可以稍作停顿,将“绿的草”语速放慢,气息拉长,(“的”字仍注意要轻而短)在故事结尾,给人留有余韵的感觉。而“有花有草的地方”和“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在这里只是作为地点的区分,不需要再像上文一样强调了,因此“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中间不必再做停顿,要整体处理,以便与“有花有草的地方”达成呼应。
  三、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学科知识与教学并不是一回事,以上关于对话及停顿的朗读分析是老师们心里需要明白的,但并不适合讲给学生听,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那如何教会他们朗读呢?我们要做的就是创设情境及提供优质的范读。另外,教师还要有一对灵敏善辨的耳朵,能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问题或闪光点,及时给予协助、示范和肯定。
  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课始,可以用图片、视频、背景介绍、肢体语言和表情或者游戏把学生带入情境。朗读指导时,提醒学生想象画面,或用教师有声有色的范读,帮学生找到“情境中”的感觉。只要能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就能調动起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地朗读。小学生要学习的主要不是朗读技巧,而是逐渐适应把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范读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我们不能用琐碎的朗读分析教学生朗读,而要用优质的范读,给学生呈现完整的作品,给他们带去听的享受,会听的学生慢慢就会读。学生会在听到的感动中自主地回忆、模仿、琢磨,继而自然地掌握朗读的技巧。艺术是需要浸润和发酵的,任何艺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在模仿中会逐渐触发灵感,形成自己的风格。绘画、书法、演唱、舞蹈、器乐……不一而足。那种理性的分析说教是教不出真正的艺术的。朗读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大朗镇三星小学)
其他文献
说起书,觉得自己和它蛮有缘。拿到一本新书,埋首其间,深吸一口气,感觉比世上任何一种馨香都来得满心欢喜。还有,我爱沉醉在书中的那时光,或悲或喜或思考,一個恍惚,半天就过去了。难怪从小到现在,唯一不厌倦的事,就是读书。回首我个人的成长史,实际就是我的阅读史。  参加工作前的阅读——铺就成长基石  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就开始给我买书,他耐心地教我给每一本书标上1、2、3、4……这些个序号,告诉我这些
如何让过往的作文教学在孩子们的心田里继续存在?自然离不开作文复习。但作文复习不等同于外在的叠加,毕竟我们探索的、追寻的,应该是有意义的自身具有,是内在的学习,是心底的生发,归根结底,也就是对作文复习的再“体验”。  一、融会贯通,从关注阅读走向关注作文  作文复习时,倘若视域狭窄,就作文讲作文,而做不到触类旁通,显然是最大的忌讳。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共选编了23篇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平时
恩情永存记一人,  师德润泽似海深。  锦言诲我终生益,  飘云带彩亮明灯。  ——真诚感恩导师范锦飘  “慧婷,快点!快!在这边的教室。看,这就是范老师!”同事压低声音,急促地叫着我。  我一阵欣喜。早已听闻东莞教研名师范锦飘老师,今天必须一睹风采。“可惜——我们来得太晚了!看,人挤得这么满,得想办法进去呀!”  这是2014年5月在东莞市学科带头人展示活动上的一幕,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范老师。他颜
记者:邓校长,您好!关于贵校的“1 N 1”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研究,我们很感兴趣。请问,您和您的团队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样的教学研究的?  邓华香: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通过学生的大量读写,来提升中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必经之路。那么,学生到底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总体而言,低年级学生对识字阅读的兴趣不浓,识字量小,坚持阅读的意志不强,教师指
开学初的教研活动中,科组的小苏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题为“我的阅读故事”的作文指导课。课上,她从《窃读记》一文中归纳出了“三两个场景,心理来细描”的写作方法,可学生展示出来的习作都是拼凑的、抄袭的、套作的,内容不鲜活,情感不真挚……  许多学生一提作文就害怕、生厌、写作自信严重不足。而有些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只注重写作技法和模式的训练,教给学生的是僵化的知识方法和思路模式。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发关注,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  2.引导学生通过“我家还缺啥”这一话题充分关注生活,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  3.引导学生用具体的事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4.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结合事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明晰话题,激活思维  师:同学们,我所在的学校有一座校园电视台,每年“六一”的时候,都会邀请一些同学去录制一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这么一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一个个问题,学生也一个个回答了,但这种回答几乎成了一个套路、一种模式,学生只是一味顺着教师预先设置的思路把教师所想演绎出来。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用提问代替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沿着教师设置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到达知识的彼岸,使学生的学习始终被圈定在教师设定的框架里,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教师所问的问题,未必是学生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理念】  谜语诗也称避题诗、隐语诗,即有意避开诗题,把题目拿掉的诗。这种诗,诗面上绝不能提及本物,近似隐语,所以可视为诗谜。诗可看作谜面,题目可看作谜底。诗中有谜,谜在诗中,亦诗亦谜,别具一格。“谜语猜猜猜”课程体系在了解一般谜语类别、学习一般猜谜方法、学习制作谜语后,我们尝试着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和谜语诗来一场美丽的邂逅。  【教学目标】  1.通过将谜语诗《风》和儿歌谜语《风》、古诗《春晓
【教学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学生的写话提出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由此可见,第一学段写话教学贵在培养写话兴趣,重在词语的运用。就是说,写话教学不能凭空进行,不能为写而写,应该寻找一种“中介”。通过“中介”把两种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学习板块。这里的“中介”可以是仿文、看图、任务、游戏等。仿文写话从学
【教学目标】  1.以学习单为学习支架,积累“青山”诗句,概览文本大意,了解作者信息,进一步养成预习自学能力。  2.以“最感人的镜头”为凭借,用个体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导读相结合的方式,品悟老人与恶劣环境作斗争、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提高自读自悟能力。  3.学习抓“关键问题”“关键句”的阅读策略,体会重点句的含义,体会题目“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提高自读自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