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农村水利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农村水环境整治、农村饮水安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土保持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迫切,加快探索建立新形势下的农村水利发展机制,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显得越来越重要。
1.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20个字,包括了对生产水平、生活质量、人居环境、精神文明与民主政治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前三个方面可近似概括为生产、生活和生态,而以饮水安全、灌溉排水、水土保持和农村水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水利正是为生产、生活和生态服务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极为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村水利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指的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农村水利重要内容的灌溉排水事业的发展。这是因为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灌溉排水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特殊意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是对水与农业关系形象和真实的表述。据国家水利部节水灌溉发展中心的统计,目前我国灌区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70%的粮食、80%的商品粮、90%以上的经济作物,也进一步说明了灌溉排水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1.2农村水利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生活宽裕有两个条件不能少,一是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设和改善与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目前,农业仍然是许多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而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是提高增收保障程度的必要条件。作为农村水利另一重要内容的农村供水工程,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为主要目标,对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体现在多方面。第一,及时提供卫生、方便的饮用水,可为农户节省取水时间和劳力,减轻劳动强度;第二,以供水为龙头,可带动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有效降低介水疾病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第三,供水工程的综合利用,可为发展乡村企业和庭院经济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第四,自来水入户,可带动洗衣机、淋浴器等现代生活设施进入农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扩大内需、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1.3农村水利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要实现村容整洁,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就必须在一个流域、一个区域甚至更大的范围内,统筹考虑水污染、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的防治措施。事实上,近年来广泛开展的“清水河道”治理、“碧水工程”建设等,都明显改善了当地农村的人居环境;而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则为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创造了条件,为在更大范围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2.存在问题
目前存在设施不足、工程不配套、建设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民基本生活的需要,难以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起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一句话,对新农村建设难以起到基础、条件和保障作用。
3.应对措施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和水土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受益农户和其他社会力量多元积极性,努力引导和促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3.1新农村水利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
编制好规划是科学有效地开展农村水利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过去一些地方搞农村水利建设,总是存在盲目建设、片面追求政绩等不讲效益、劳民伤财的现象,不仅造成投入的浪费,而且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还有的地方缺乏统一规划,投资分散或重复投资等问题突出,资金使用效益差。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水利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把规划作为开展农村水利建设和安排各级财政补助投资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
3.2新农村水利建设,关键是要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尽快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是搞好新农村水利建设的关键。根据农村水利建设的性质和我国的国情,解决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问题,应当而且必须采取政府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农户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经济组织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政府投入,引導、带动受益农户和其他经济组织投入农村水利建设。
3.3新农村水利建设,需要积极探索新的组织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政府决策和组织,农民被动服从和参与。不论是解放初期、人民公社时期的“一平二调”,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两工”制度,都带有一定的行政强制色彩,虽然推动了农村水利建设,但客观上也加重了农民负担,由于决策的不民主、不科学,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2000年中央决定取消统一规定的“两工”,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决定。这是中央主动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对农民多予少取的重要步骤,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现在重要的是一定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新的组织方式。第一,用民主管理替代行政命令。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转变组织方式。农民自己能够兴办的工程,政府要放手让农民去做,实行“民办公助”;需要政府组织、农民参与的工程,也要与农民协商,尊重他们的意愿,体现农民的利益,征得他们的同意,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彻底改变过去行政命令的强制性做法。 第二,完善“一事一议”政策。要按照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会议上的要求,抓好“一事一议”的三个环节:一是所“议”之事要确实符合大多数村民的意愿;二是“议”就要真“议”,是充分发扬民主而不是搞形式;三是三是“议”完之后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做到村务公开。
4.深化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是新农村水利建设的根本
保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比投入更为重要。没有一个好的体制与机制,有了钱也用不好,建了工程也管不好。我国的农村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形成的,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或正在进行改革,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够。一方面由于有些改革进展不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客观环境和条件在不断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变化很大,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然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因此,继续深化改革十分必要。■
1.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20个字,包括了对生产水平、生活质量、人居环境、精神文明与民主政治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前三个方面可近似概括为生产、生活和生态,而以饮水安全、灌溉排水、水土保持和农村水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水利正是为生产、生活和生态服务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极为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村水利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指的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农村水利重要内容的灌溉排水事业的发展。这是因为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灌溉排水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特殊意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是对水与农业关系形象和真实的表述。据国家水利部节水灌溉发展中心的统计,目前我国灌区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70%的粮食、80%的商品粮、90%以上的经济作物,也进一步说明了灌溉排水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1.2农村水利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生活宽裕有两个条件不能少,一是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设和改善与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目前,农业仍然是许多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而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是提高增收保障程度的必要条件。作为农村水利另一重要内容的农村供水工程,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为主要目标,对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体现在多方面。第一,及时提供卫生、方便的饮用水,可为农户节省取水时间和劳力,减轻劳动强度;第二,以供水为龙头,可带动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有效降低介水疾病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第三,供水工程的综合利用,可为发展乡村企业和庭院经济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第四,自来水入户,可带动洗衣机、淋浴器等现代生活设施进入农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扩大内需、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1.3农村水利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要实现村容整洁,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就必须在一个流域、一个区域甚至更大的范围内,统筹考虑水污染、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的防治措施。事实上,近年来广泛开展的“清水河道”治理、“碧水工程”建设等,都明显改善了当地农村的人居环境;而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则为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创造了条件,为在更大范围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2.存在问题
目前存在设施不足、工程不配套、建设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民基本生活的需要,难以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起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一句话,对新农村建设难以起到基础、条件和保障作用。
3.应对措施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和水土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受益农户和其他社会力量多元积极性,努力引导和促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3.1新农村水利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
编制好规划是科学有效地开展农村水利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过去一些地方搞农村水利建设,总是存在盲目建设、片面追求政绩等不讲效益、劳民伤财的现象,不仅造成投入的浪费,而且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还有的地方缺乏统一规划,投资分散或重复投资等问题突出,资金使用效益差。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水利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把规划作为开展农村水利建设和安排各级财政补助投资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
3.2新农村水利建设,关键是要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尽快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是搞好新农村水利建设的关键。根据农村水利建设的性质和我国的国情,解决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问题,应当而且必须采取政府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农户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经济组织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政府投入,引導、带动受益农户和其他经济组织投入农村水利建设。
3.3新农村水利建设,需要积极探索新的组织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政府决策和组织,农民被动服从和参与。不论是解放初期、人民公社时期的“一平二调”,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两工”制度,都带有一定的行政强制色彩,虽然推动了农村水利建设,但客观上也加重了农民负担,由于决策的不民主、不科学,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2000年中央决定取消统一规定的“两工”,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决定。这是中央主动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对农民多予少取的重要步骤,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现在重要的是一定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新的组织方式。第一,用民主管理替代行政命令。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转变组织方式。农民自己能够兴办的工程,政府要放手让农民去做,实行“民办公助”;需要政府组织、农民参与的工程,也要与农民协商,尊重他们的意愿,体现农民的利益,征得他们的同意,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彻底改变过去行政命令的强制性做法。 第二,完善“一事一议”政策。要按照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会议上的要求,抓好“一事一议”的三个环节:一是所“议”之事要确实符合大多数村民的意愿;二是“议”就要真“议”,是充分发扬民主而不是搞形式;三是三是“议”完之后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做到村务公开。
4.深化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是新农村水利建设的根本
保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比投入更为重要。没有一个好的体制与机制,有了钱也用不好,建了工程也管不好。我国的农村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形成的,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或正在进行改革,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够。一方面由于有些改革进展不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客观环境和条件在不断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变化很大,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然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因此,继续深化改革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