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课程重建,更需重用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i_j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结合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凸显的“重建轻用”问题,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提升课程资源使用率的方法、途径,以期达到保障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与应用的目的。
  关键词 精品课程 资源重用 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精品课程建设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历时10年,在这期间共评审出数千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上万门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并建立起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www.jingpink e.com),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免费在线共享,充分发挥了名校、名师和名课的教学示范与辐射推广作用,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取得成就的同时,一个严峻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即精品课程的使用效率过低。这是政府、高校、教师、学生都必须正视的、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和持续发展。
  1 精品课程网站“重建轻用”
  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整体教学水平提升;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落脚点和关键点则是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
  从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颁布起,各高校纷纷积极开展起精品课程的申请、筹备及建设工作,相继完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组建任务。然而,从目前各地院校对精品课程的使用情况来看,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建轻用”现象。相当一部分高校十分重视评审环节,不惜一切代价拿到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评上以后,由于网络教学资源更新速度迟缓、缺乏课程共享意识、应用机制,相关教学服务不到位,大量各级精品课程仅仅停留在一个网站的层面,教师上课不用、学生下课不看,使得本应是最优秀资源的汇集地变成了只为评审、考核而设的“虚”网,不仅覆盖面小、使用率低,而且根本没有起到一个示范性课程的作用。这种为“建”而建、重建轻用的做法,明显违背了国家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2 精品课程重在“用”
  2.1 加大宣传力度,实现资源共享重用
  作为开放教育资源的一种,目前我国精品课程网站的访问者、使用者主要是教师和在校学生。山东大学高教研究所在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认知度分别为:5%非常熟悉、25%比较熟悉、46%听说过,但很生疏、24%完全不了解;而使用率分别为:6%经常使用、28%偶尔使用、30%极少使用、36%从未使用。由此可见广大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认知度、使用率都极其的低。而要改变这种高资源耗费率、低资源利用率的状况,势必要加大对精品课程的宣传力度。因此从项目管理者层面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校、教师宣传国家建设精品课程的真正用意,以及资源共享对社会、学校、个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从学校层面要在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资源的使用情况,在学生、教师中间大力普及课程资源信息;从国家层面应利用媒体等对整个社会进行精品课程的宣传,使社会知道国家这一资源建设举措,成为个人学习提高、机构培训教育的一种资源,从而让精品课程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终身学习,进而体现其真正价值所在。
  2.2 统一资源支持平台,增进课程资源共享重用
  精品课程资源使用率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网站浏览不畅、在线视频播放困难、资源的可获取性极其不稳定,这些大大降低了对学习者的吸引力、阻碍了课程资源的使用。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缺乏统一的资源支持平台。分析开放课程的领航者MIT OCW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发现:该项目充分利用现有IT成熟的网络技术,所有课程均可顺利访问,这些课程界面统一,对课程教师的技术要求比较低,教师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准备资源、教学设计等课程内涵建设工作上。而我国的精品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平台,课程开发团队多是自己建设网站、技术门槛较高,很多教师花去大量的时间、金钱用于网站的建立,而忽视了课程的长效性内涵建设;另外由此也造成了各个学科的课程比例分配不当,主要表现在理工科课程数超过总课程的一半,而历史学、哲学等文科课程则相当少。因此,建立统一的资源支持平台,才能从技术方面增进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重用。各高校应建立校级资源支持平台,统一存放精品课程,避免一门课程一个平台,以便于课程访问与维护。平台提供工具,方便教师制作标准的、便于“重用”的课程资源。同时组建专门小组,从技术、人员方面进行视频录制、网站制作、系统维护等的支持、保障工作。而国家则应建设一个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上传所有的精品课程资源到服务器上,并在各省建立网站映像,以统一开放的方式分享给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自学者。这样就从技术上对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重用给予了保障。
  2.3 资源及时更新,保持精品课程对大众的吸引力
  “为评而建”是现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的严重问题,表现为:课程一旦获得立项,就缺乏相应的后续建设、停滞不前,不注重课程内涵的进一步提升,学校也缺乏管理的长效机制。由于无法做到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网络资源库,导致精品课程应用功能的缺失、严重挫败了公众对其使用的积极性,最终沦为一个“死网”、无用之网。遏制这种现象的唯一出路就是保持对大众的吸引力,也是精品课程得以持续性被“重用”、发挥长效性功能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各级课程网络资源内容要及时更新,时刻保持其“新鲜度”。教育部为此也提出了各级精品课程网站资源每年的更新率要达到10%的要求。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可将最新研究成果以补充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形式及时在课程网站上予以发布,实现资源的动态发展。借助信息技术把优质的教学资源高效、快捷地呈现给学习者,有效弥补课本教材建设普遍存在周期过长,形式单一,跟不上时代发展节奏的问题,发挥精品课程网络技术的优势,实现网站资源灵活性、及时性和前沿性的特点;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依据课程的特点,在使用、结构、页面、色彩等各方面充分考虑到访问者的需要,方便其学习、使用。从而强化精品课程在大众心里的“有用性”,提高其使用效率。
  2.4 建立促进机制,保障精品课程从建设向应用转型
  建立促进机制,鼓励教师积极使用网站资源,是精品课程从建设向应用转型的重用保障。教师是推进精品课程网站应用的重要力量,各高校要避免在课程建设上对教师奖励力度大,而对推广使用却没有刚性要求的做法。应建立各种应用机制,注重绩效评价:改变教师主观上存在不想破旧、不思立新的惰性思想,客观上存在“不能胜任”的问题。大力鼓励教师利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探讨新型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回归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大规模投资、大規模受益,以达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其他文献
摘 要 德国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变化,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经典。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指的是半工半读、学工交替式的一种培养模式。这些制度为德国、英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与尊敬。文章在分析了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的基础之上,从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的认识入手,总结国外工学结合模式的运作方式,对高职保险
摘 要 结合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运用项目教学法把学生放入模拟的工作环境中,通过知识迁移、实践指导、讨论合作来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使学生更好的在“做中学,学中做”。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课程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in Soil  Science and Agricul
摘 要 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基础,专业化的培训是帮助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的有效方式。在“国培计划”和课改的推动下,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也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本文提出了建立完整的系统化培训框架、完善以教师为主的培训模式以及创新专业化培训的管理方式这三个主要思路,希望能够对综合改革的方向有所启示。  关键词 教师培训 专业化 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Comprehen
本文在严格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辩证逻辑的命题演算系统PC2,证明了PC2的可靠性和完全性,简要地讨论了几个与PC2相关的系统——形式逻辑的命题演算系统PC1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正处于一个企业转型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文化变革日益多元化的新时代,民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动力,越来越被企业主体所重视。认识的
一方面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繁盛,财神信仰呈现出伦理化的倾向,如武财神关羽明清时即成为商人义中求财的表征;另一方面由于重钱财的社会风气日炽,
当前全球形势最大的特点是美国因素非常集中、非常核心。在有钱和没钱之间,美国人把钱玩得很好,美国人已经用一个“钱”把全世界调动起来、垄断起来,对全世界的财富进行重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