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习作,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技能,并在习作中学会思考、透视生活,形成改造生活、提炼生活的意识,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引导学生带着一颗平常心来习作,不畏惧,也不需要捏造,真真实实地用最平常心态来习作,真正达到说真话、吐真情、做真人的目的。让学生的作文“训”在课堂,“练”在生活,“乐”在心头,让他们面向生活,书写生活,自然而作,从心而用,让他们的写作成为生活必需,让他们在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中受到人生启迪,在写作中提高思想认识,在写作中展翅飞翔。
关键词:小学生;生活化习作;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因此,教师在平时习作指导训练时,应通过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习作。生活化习作提倡营造一种轻松、和谐、自由、宽松、没有距离感的氛围,引导学生真真实实地用最平常心态来习作,真正达到说真话、吐真情、做真人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究,本人初步探索出小学生生活化习作有效教学策略:
一、确定生活化的习作目标
生活化习作,最基本的是要激发学生的表达需求,由过去的为作文而作,变为能轻松自如地表达内心,与他人交流而作。因此,确定生活化的习作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1)习作在“质”的目标上做到四点:①真实:所写的内容一定要是自己实际观察的,不能随意编造;②集中:一定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不能把观察到的与文章中心没关系的内容统统写上;③具体:一定要写出事物的特点(形态、姿态、变化、声音、色彩等),不能写得笼统、马虎;④感受:这感受应该是自己的,不能重复别人的。
(2)习作在“量”的目标上达到三点:①采用“学分制”。开学初,向学生提出目标要求:在一个学期内习作(含学生平时“观察日记”)要写满积分100分,每篇习作(日记)一般为5分。正常情况下,每个学生一个学期至少要写上八篇习作和近二十篇观察日记。这样一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②备有观察本。平时要求学生准备好一本观察本,带在身边,随时观察,随时记录,坚持不懈,日积月累,以备后用;③改好习作和观察日记。每篇习作和日记我或“小老师”都要认真审阅,按照上述“质”中的四个要求细致地批改打分。习作(日记)写得较差的给1至2分,中等的给3至4分,优等的给5分。为了鼓励写得特别好的同学,还设立特等,打上6至8分。待学生养成轻松习作、随时写日记的习惯后,在质的目标上还可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向高质量目标迈进。这样,既改变了他们凑习作(日记)应付的毛病,又激发了他们写习作(日记)的自觉性;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
(3)重视每次习作课导语的设计。例:七天长假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这几天你们过得怎么样?我猜,有些同学和父母出去玩了一趟,见识了外面的世界;有些同学去了乡下亲戚家做客,结交了不少新伙伴,体验了农村生活;有些同学被父母关在家里,做了几天的作业,无聊极了;也有些同学完成了学习任务后,和伙伴们玩了许多有趣的游戏,非常开心;还有些同学趁着放假,学会了一样本领……不管你的长假过得开心还是无聊,我想都会有触动你心灵的事,请从中选择一件你最难忘的事,说给大家听听,让大家一块儿分享你的快乐,或者分担你的烦恼。
比较一下,这一段导语是不是比我们直接说 “今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难忘的假日》”好得多?
同时,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参加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是非常有必要的。凡是孩子们喜欢的,感到新奇有趣的事物,只要是健康的,就可以敏锐地抓住,并顺势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并乐于描述给老师、同学听。
二、积累生活化的习作题材
生活化的习作题材是指学生所写的都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我也把它称为“小、中、大”三类课堂——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
(1)教室课堂——加强学科间联系,让习作走出语文课堂。生活化习作教学研究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因为小学生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本。以各学科的知识为起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观察思考,既能促进本学科的学习,又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语文学科就可以由一篇文章联系到这个作者的另一篇文章,也可由某作者的一篇文章联系到其他作者的同类文章,还可由一篇文章中的一个问题联系到反应这个问题的其他文章等。以语文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操作程序如下:①找准突破口。所谓的突破口是指那些学生不容易弄懂的、能激发思考和探究且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或问题。从课后思考题入手:“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那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②探究质疑。课外查阅资料,搜集了解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特别是抗日英雄故事。③延伸学习,深化认识。由抗日英雄联想到古今中外的众多英雄,并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什么是英雄?在新的时代如何做一个英雄?④自主拟题,自由习作。习作既是对观察、探究质量的检验,也是激发下一次更深入、细致地观察、探究的手段。但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自主和自由。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习作的良好习惯,那种用一个标准、一个框框来束缚限制、强迫学生习作的做法,是与激发兴趣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2)校园课堂——开展校园活动,丰富生活体验。有意识地开展校园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帮助他们丰富生活的体验、积累典型的写作材料。如①针对一个主题让学生搜集材料,开展演讲活动;②百科知识竞赛活动;③重大节日办联欢会、主题会;④开展班级特长展示周活动等。 (3)社会课堂——激发学生热情,参与校外生活。由于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他们的校外生活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生活、仔细观察生活、自觉思考生活、主动改造生活的热情。例如建立生活习作簿,我们可以设计一本生活习作簿,分成“教室课堂篇”“ 校园课堂篇”“ 社会课堂篇”“想象创意篇”等几个栏目;也可以分成“心灵感悟”“创意天地”“最新体验”“观察思考”“习作运用”等几个栏目。
三、采用生活化的训练方式
生活化的习作训练方式是将教学的训练要求,转化为生活的要求。在生活中训练写作,树立大作文观,把作文视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1)习作范例的生活化。自三年级开始,每册语文都有八次习作的机会。老师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如果用到习作范例,最好用本班学生的习作或教师自己的下水文,那是最易融入学生感情,最易于被接受与学习的。拿着习作选夸夸其谈,会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距离而产生习作恐惧感,因为那些作者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陌生与遥远的事。
(2)技巧和方法指导的生活化。小学生步入三年级后,就进入了正式习作阶段,对学生的习作要求高了,也严了,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定要一丝不苟地教学生写作方法与技巧。如开头要点题,引出下文,中间必须按一定顺序去写,要详写重点,结尾最好能和开头照应,写出所感。此外也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如写场面时,做到点面结合;写描写景物时,要引导学生想象,在写作的过程中,多运用拟人、比喻等的修辞手法。等到四、五年级时逐步放手,教给学生更多的写作技巧,使之一步步去训练,比如先训练学生学会联想与想象,再逐步训练学生把语言写美,把平淡的材料写生动等。要想使学生的作文在小学高年级上一个档次,教师必须要进行一些写作技巧的讲解与训练,使文字的表达更到位,更有表达力度。
(3)习作批改的生活化。学生每一次拿到下发的习作本时,最入心的是真诚的评语。切不可用“文脉清晰、中心突出,句子通顺,描写生动”等泛泛而谈的评价语,可用直白的聊天式的评语,直接抵达学生的内心。如用“。。。。。。”圈出好词语,用“﹏﹏ ”勾勒优美佳句,一个“!”表示对习作的赞赏;用“?”表示习作中还存在不足。这些小玩意儿能唤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4)习作去向的生活化。案头一向是学生的习作最后停泊的港湾。我们不妨给他们的习作换换位置,把好习作推向板报、报刊、作文杂志,使他们的习作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以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从而提高习作的质量。
网络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习作训练提供了方便。引导学生在网站上发文、开设QQ空间、个人博客,网络写作形式自由、内容自由、心灵轻松、交流开放,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网上已有很多此类先例,很多学生都建有自己的博客或网页,他们个个兴趣盎然,写生活中的趣事、有意义的事,几乎每天一篇。他们的每篇博文上都留着不同年龄、来自不同地方的文字爱好者的印迹,习作水平提高飞快。我们可充分利用班级网页,展示他们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将其发表在报纸上和刊物中。
在学生习作训练的过程中,不必作硬性规定一学期就八篇或几篇,而应采用多个激励措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对于课本上要求写的,我们要认真指导,让他们在习作课中实质性地掌握写作技巧与方法。让学生的习作“训”在课堂,“练”在生活,“乐”在心头,让他们面向生活,书写生活,自然而作,从心而用,让他们的习作成为生活的必需,让他们在习作中提高写作能力,在习作中受到人生启迪,在习作中提高思想认识,在习作中展翅飞翔。
(作者单位: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生;生活化习作;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因此,教师在平时习作指导训练时,应通过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习作。生活化习作提倡营造一种轻松、和谐、自由、宽松、没有距离感的氛围,引导学生真真实实地用最平常心态来习作,真正达到说真话、吐真情、做真人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究,本人初步探索出小学生生活化习作有效教学策略:
一、确定生活化的习作目标
生活化习作,最基本的是要激发学生的表达需求,由过去的为作文而作,变为能轻松自如地表达内心,与他人交流而作。因此,确定生活化的习作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1)习作在“质”的目标上做到四点:①真实:所写的内容一定要是自己实际观察的,不能随意编造;②集中:一定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不能把观察到的与文章中心没关系的内容统统写上;③具体:一定要写出事物的特点(形态、姿态、变化、声音、色彩等),不能写得笼统、马虎;④感受:这感受应该是自己的,不能重复别人的。
(2)习作在“量”的目标上达到三点:①采用“学分制”。开学初,向学生提出目标要求:在一个学期内习作(含学生平时“观察日记”)要写满积分100分,每篇习作(日记)一般为5分。正常情况下,每个学生一个学期至少要写上八篇习作和近二十篇观察日记。这样一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②备有观察本。平时要求学生准备好一本观察本,带在身边,随时观察,随时记录,坚持不懈,日积月累,以备后用;③改好习作和观察日记。每篇习作和日记我或“小老师”都要认真审阅,按照上述“质”中的四个要求细致地批改打分。习作(日记)写得较差的给1至2分,中等的给3至4分,优等的给5分。为了鼓励写得特别好的同学,还设立特等,打上6至8分。待学生养成轻松习作、随时写日记的习惯后,在质的目标上还可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向高质量目标迈进。这样,既改变了他们凑习作(日记)应付的毛病,又激发了他们写习作(日记)的自觉性;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
(3)重视每次习作课导语的设计。例:七天长假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这几天你们过得怎么样?我猜,有些同学和父母出去玩了一趟,见识了外面的世界;有些同学去了乡下亲戚家做客,结交了不少新伙伴,体验了农村生活;有些同学被父母关在家里,做了几天的作业,无聊极了;也有些同学完成了学习任务后,和伙伴们玩了许多有趣的游戏,非常开心;还有些同学趁着放假,学会了一样本领……不管你的长假过得开心还是无聊,我想都会有触动你心灵的事,请从中选择一件你最难忘的事,说给大家听听,让大家一块儿分享你的快乐,或者分担你的烦恼。
比较一下,这一段导语是不是比我们直接说 “今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难忘的假日》”好得多?
同时,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参加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是非常有必要的。凡是孩子们喜欢的,感到新奇有趣的事物,只要是健康的,就可以敏锐地抓住,并顺势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并乐于描述给老师、同学听。
二、积累生活化的习作题材
生活化的习作题材是指学生所写的都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我也把它称为“小、中、大”三类课堂——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
(1)教室课堂——加强学科间联系,让习作走出语文课堂。生活化习作教学研究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因为小学生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本。以各学科的知识为起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观察思考,既能促进本学科的学习,又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语文学科就可以由一篇文章联系到这个作者的另一篇文章,也可由某作者的一篇文章联系到其他作者的同类文章,还可由一篇文章中的一个问题联系到反应这个问题的其他文章等。以语文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操作程序如下:①找准突破口。所谓的突破口是指那些学生不容易弄懂的、能激发思考和探究且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或问题。从课后思考题入手:“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那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②探究质疑。课外查阅资料,搜集了解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特别是抗日英雄故事。③延伸学习,深化认识。由抗日英雄联想到古今中外的众多英雄,并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什么是英雄?在新的时代如何做一个英雄?④自主拟题,自由习作。习作既是对观察、探究质量的检验,也是激发下一次更深入、细致地观察、探究的手段。但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自主和自由。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习作的良好习惯,那种用一个标准、一个框框来束缚限制、强迫学生习作的做法,是与激发兴趣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2)校园课堂——开展校园活动,丰富生活体验。有意识地开展校园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帮助他们丰富生活的体验、积累典型的写作材料。如①针对一个主题让学生搜集材料,开展演讲活动;②百科知识竞赛活动;③重大节日办联欢会、主题会;④开展班级特长展示周活动等。 (3)社会课堂——激发学生热情,参与校外生活。由于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他们的校外生活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生活、仔细观察生活、自觉思考生活、主动改造生活的热情。例如建立生活习作簿,我们可以设计一本生活习作簿,分成“教室课堂篇”“ 校园课堂篇”“ 社会课堂篇”“想象创意篇”等几个栏目;也可以分成“心灵感悟”“创意天地”“最新体验”“观察思考”“习作运用”等几个栏目。
三、采用生活化的训练方式
生活化的习作训练方式是将教学的训练要求,转化为生活的要求。在生活中训练写作,树立大作文观,把作文视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1)习作范例的生活化。自三年级开始,每册语文都有八次习作的机会。老师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如果用到习作范例,最好用本班学生的习作或教师自己的下水文,那是最易融入学生感情,最易于被接受与学习的。拿着习作选夸夸其谈,会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距离而产生习作恐惧感,因为那些作者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陌生与遥远的事。
(2)技巧和方法指导的生活化。小学生步入三年级后,就进入了正式习作阶段,对学生的习作要求高了,也严了,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定要一丝不苟地教学生写作方法与技巧。如开头要点题,引出下文,中间必须按一定顺序去写,要详写重点,结尾最好能和开头照应,写出所感。此外也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如写场面时,做到点面结合;写描写景物时,要引导学生想象,在写作的过程中,多运用拟人、比喻等的修辞手法。等到四、五年级时逐步放手,教给学生更多的写作技巧,使之一步步去训练,比如先训练学生学会联想与想象,再逐步训练学生把语言写美,把平淡的材料写生动等。要想使学生的作文在小学高年级上一个档次,教师必须要进行一些写作技巧的讲解与训练,使文字的表达更到位,更有表达力度。
(3)习作批改的生活化。学生每一次拿到下发的习作本时,最入心的是真诚的评语。切不可用“文脉清晰、中心突出,句子通顺,描写生动”等泛泛而谈的评价语,可用直白的聊天式的评语,直接抵达学生的内心。如用“。。。。。。”圈出好词语,用“﹏﹏ ”勾勒优美佳句,一个“!”表示对习作的赞赏;用“?”表示习作中还存在不足。这些小玩意儿能唤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4)习作去向的生活化。案头一向是学生的习作最后停泊的港湾。我们不妨给他们的习作换换位置,把好习作推向板报、报刊、作文杂志,使他们的习作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以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从而提高习作的质量。
网络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习作训练提供了方便。引导学生在网站上发文、开设QQ空间、个人博客,网络写作形式自由、内容自由、心灵轻松、交流开放,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网上已有很多此类先例,很多学生都建有自己的博客或网页,他们个个兴趣盎然,写生活中的趣事、有意义的事,几乎每天一篇。他们的每篇博文上都留着不同年龄、来自不同地方的文字爱好者的印迹,习作水平提高飞快。我们可充分利用班级网页,展示他们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将其发表在报纸上和刊物中。
在学生习作训练的过程中,不必作硬性规定一学期就八篇或几篇,而应采用多个激励措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对于课本上要求写的,我们要认真指导,让他们在习作课中实质性地掌握写作技巧与方法。让学生的习作“训”在课堂,“练”在生活,“乐”在心头,让他们面向生活,书写生活,自然而作,从心而用,让他们的习作成为生活的必需,让他们在习作中提高写作能力,在习作中受到人生启迪,在习作中提高思想认识,在习作中展翅飞翔。
(作者单位: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