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从文史天才到物理学家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jun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3日是个极富文学意义的日子,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纳博科夫以及中国的朱熹等文化名人都在这一天出生或辞世。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在塞万提斯的故乡西班牙,每到这一天,巴塞罗那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书摊和玫瑰。读者买书即可获赠玫瑰。因此,这一天在西方又被称为“读书人的情人节”。
  著名作家毕飞宇曾经参加了第24届法国图书沙龙,亲眼目睹了法国人对图书的热爱。
  问题14:请写出毕飞宇在哪些地方看见法国人在专心读书。(列举三处即可)
  (阅读材料见2012年3月“读写版”)
  钱伟长(1912—2010),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穷的诗书家庭,他是国学大师钱穆的亲侄子——“伟长”这个名字就是钱穆给取的。
  钱伟长报考过5所大学,他的历史和语文不是100分就是99分,可是其他学科都是二三十分。他考清华大学,朱自清和闻一多看中他,希望他来念中文系;而历史系的陈寅恪出了一套题目,内容是二十四史的卷数、作者以及加注的人,钱伟长全部答对,于是陈寅恪以为他会选择念历史系。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钱伟长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但钱伟长对于理工科似乎确实没什么天分。最初他用学文史的方法,什么都背,但每次考试成绩依然很糟。有个同学看他这么用功,又考得不是一般地糟,非常同情他,对他说:“你不能这样学,死背是没有用的。你得弄懂它,懂了是不会忘的。你不懂,只顾背,不用三天就忘了。”这时钱伟长才知道用以前学文科的方法学理工科是不行的。
  钱伟长时常以这个故事勉励他的学生,不要以为自己不行就放弃,世上没有什么东西一辈子学不会,只要肯下决心,都能学好,可是一定得注意学习方法。
  问题15:钱伟长因为什么原因决定弃文从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拿能源来说,所谓的清洁能源正越来越受欢迎。
  问题16:你知道行驶同样的里程,使用粮食乙醇跟使用汽油相比,哪个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更高吗?
  (阅读材料见2011年9月“读写版”)
  在清洁能源大行其道的今天,太阳能电池产业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在无锡,有一家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它也是全球四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之一。
  问题17:你知道这家企业叫什么、是谁创办的吗?
  (阅读材料见2011年10月“读写版”)
其他文献
基于 Transit- Stub分层网络拓扑结构模型 ,提出了一个相对复杂的计算机网络模型 ,并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处理 ,揭示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诸如相变、幂率等复杂性现象 ,同时定性地
那些著名的企业为什么总能令人才趋之若鹜?除了名气大以外,这企业在延揽人才方面,都有一些“绝活”。惠普:员工的私事优先美国惠普公司对待跳槽员工的态度是:不指责,不强留,
期刊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说道:“从进化的远景来看,表现为疯癫的兽性总有一天会被视为疾病的症状,甚至疾病的本质。”如其所示,现代社会给予了这些疯癫一个名正言顺的专有名词
在高中理科学科中,物理学科学习的难度一直较大,很多同学的物理成绩不尽人意,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学好高中物理。其实,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很重要。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
两千多年来,湖北宜都本土直到晚清才出现杨守敬一个文化名人,这是宜都历史的遗憾。去岁冬日,《围炉夜话》的作者王永彬被考证为枝江人氏(原枝江县衙曾在枝城镇,今归宜都管辖)。多了个国家级文化名人,地方报纸长篇巨幅报道,让宜都文学艺术界扬眉吐气,欢天喜地。  《围炉夜话》自面世以来,一直盛传不衰,它与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与其他两书不同的是,《围炉夜话》虽读者无
期刊
《西厢记》 中的崔莺莺和 《牡丹亭》 中的杜丽娘是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两个经典形象.分析两个人物在出身、教育背景、 对感情态度、 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等方面的相同点,并指出她
目的:探究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接收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
介绍运用花类药物玫瑰花、代代花、凌胃花、菊花、合欢花、白梅花等治疗精神系统疾病的验案,包括治疗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惧性焦虑障碍、强迫性障碍、双相情感障碍
颜色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本文首先介绍归化异化的理论、再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论述英汉颜色类词语的差异,最后具体叙述了颜色词在英译汉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