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写和静物写生的教学体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速写和静物写生是考查学生艺术素质的基本手段。我针对近年来的美术专业考试,就人物速写和静物写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速写
  1.学习速写的方法
  (1)多临摹。对优秀作品的临摹,是初学绘画者最快捷简便的学习方法。通过临摹,一方面可作为训练造型能力的手段,另一方面可学习其表现方法,应用在以后的学习中。
  (2)熟生巧。速写的工具较为简单,利用速写本可以随时随地地记录生活的每一个侧面。只有多画多练才能提高专业水平。
  (3)勤用脑。学习绘画是一种艰辛的劳动,画速写不是照抄对象,所以在速写写生中应注意多动脑筋,结合优秀示范作品认真对照思索。
  (4)由慢到快。速写训练要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由慢到快,这是在速写训练中,在时间限制上要遵循的原则。慢,是指以较慢的速度将对象较准确地记录下来,形体的准确是重要的。但速写又有一定的时间限制,速度只能在速写实践中逐步锻炼培养。
  2.速写的主要表现形式
  速写的表现方法很多,现仅就辅导班最普及的两种方法作介绍。
  (1)以线为主的速写。在表现物象的过程中,从结构出发,将物象的形体转折、变化运动和质感用概括简炼的线条表现出来。它应具备造型严谨,形态自然生动,线条运用得当,整体效果好等特点。它通过线的粗细、虚实变化表达主次关系、空间关系。
  (2)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速写。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速写表现形式,在写生中,尤其在课堂较长时间的针对美术高考的训练中,能较好地发挥速写的特点,这也是目前速写训练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对部分明暗交界线及暗部、衣纹处调子的补充添加,来表现物体,其特点是层次丰富,表现力强。
  3.慢写人物画的基本方法步骤
  (1)整体观察,熟悉对象。整体观察对象,掌握对象的形体、比例、运动特征,从这些基本点着眼来分析研究感受对象、表现对象。初步酝酿成熟后,头脑中应出现画好之后的大体效果,而这个反应是很快的,我们不妨叫它“成竹在胸”。
  (2)构图布局。根据选择的角度,把写生对象安排在画幅的适当位置。将对象大的比例、动态画出。
  (3)落幅定形。轻轻落笔,从整体出发,用长直线或长弧线很快确定大的基本形体,抓住大的形体比例关系和透视关系。基本形体抓住之后,进一步检查画面是否需进一步调整,可将画面推远,从整体检查形体比例、动态、透视是否准确无误。
  (4)局部肯定。在基本形确定的基础上,从局部开始塑造形体,一般从头部画起,用准确肯定的笔触开始描绘对象的五官形象,从上到下,将对象的手和身体轮廓、衣纹等作进一步刻画。这里应注意手、脚的透视方向,头发部分不要画得太早。
  (5)调整完成。整体—局部—整体,在作画时应始终把握这一原则。局部肯定之后,继续回到整体,该加强的加强,该削弱的削弱,重点之处一定要刻画得细致入微。头发应画出其蓬松之感,手要注意在关节处刻画。对一些小的饰物处刻画,不宜太重、太多,应根据需要将部分衣服饰物省略掉,以免造成画面琐碎之感,对衣服的缝制线不宜画得太重。
  二、静物写生
  从静物写生角度分析整体观察,把整体观察分为长方形概括观察、两点连线观察、横竖对比观察三步理解,为解决静物写生中画基本轮廓和形体结构的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
  1.长方形概括观察
  这一步是解决从整体观察中概括大形轮廓和确定构图形式的问题。当准备好了画板、画纸、铅笔等工具,进入作画状态时,第一时间就是从整体上观察对象,思考取景定界范围,凭视觉印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理想的构思画面,想把它画到画纸上,并把画纸上下边缘理解成是和构思画面上下边缘一样与水平面平行的。观察时,外观对象整体的形与貌和边缘轮廓,内观整体表面的点及点、线、面的构成关系。根据摆设的物体多少而言,若只是一件物体,那么画面整体就是它本身的上下左右和空间背景;若是多个物体构成的画面,则画面整体包含了前后左右各个物体和空间距离及背景的组合关系,需要把多个物体连同它们的空间距离一起理解成统一的大整体,这是对整体概念必须的认识和理解。在观察中,我们很快发现,整体画面上存在不同位置的点、线、面,都在视觉网上游动,等待我们去捕捉,把它准确地画在画纸上。首先从大整体去考虑,用视觉捕捉整体上下左右最边缘的四个点,经上下最边缘的点向左右延伸,形成与水平面平行的两条直线;经左右最边缘的两点向上下延伸,形成垂直于水平面的两条平行线。无形中把并不具备整齐边缘的实物看成是一个长方形包围的画面,分析找出这个长方形长与宽的差距,得出一个比例关系。用这个长方形划定物体的上下左右范围,就是静物写生中的长方形概括观察方法。根据构图的知识和原则,用铅笔轻轻地按比例把观察到的长方形画在纸上。
  2.两点连线观察
  从长方形概括观察中,已初步认识了整体的概念,并用长方形概括出了整体的大形轮廓,接着就是在整体大形内解决寻找点的位置问题,为画准轮廓和结构开辟道路。观察画面上不同位置的点,感觉它们所在的基本方位,理解整体中点与点连成线的相互关系,把点与点按结构规律连成线观察,是理解物体内外轮廓的有效途径。如何找准点的准确位置,是画准物体内外轮廓和结构的关键问题。在整体大形内,眼睛务必要不停地观察各个点的存在和比较各个点的方位,对于被遮住的点也要一样看待。任意选取方位较明确的一点,作为观察的第一起点,迅速寻找另一点为第二点,同时把第一点与第二点连线观察,判定这条连线的水平夹角的度数;寻找第三个点,把第二点与第三点连线观察,判定第二点与第三点连线的水平夹角;再由第三点折回第一点连线观察,判定第三点与第一点连线的水平夹角。此时,这三点连成的三条线段在视觉空间中构成了一个三角形,三个点一起观察,同时判定三角形三条边的水平夹角度数,联系整体反复推敲,感觉这三个点在整体画面中的和谐位置,初步决定这三个点的位置,并把它们轻轻地画在画纸上。继续寻找每一个点,都可以用两点连线形成三角形来观察,然后一一画出。观察两点连线的水平夹角度数和连线构成的三角形形状相结合,分析判定每一个点的准确位置,是两点连线观察的实质。
  3.横竖对比观察
  横竖对比观察,是解决进一步寻找点的准确位置和检查已画出的各个点是否处在正确位置的问题。方法是在视觉中设两条虚直线,一是水平线,二是垂直线,都是活动的。可以用手中的铅笔比方运用。用水平线停留在物体某个点上面观察时,沿水平线横向观察,看这条水平线上面有些什么点、下面有些什么点,各个点离开水平线的距离为多少,互相比较,画出点的正确位置;同时用垂直线停留在物体某个点上沿直线竖向观察,看左边有些什么点,右边有些什么点,各个点离开垂直线两边的距离是多少,互相比较,按比例画出各个点的正确位置。横竖对比法是快速有效检查画面中各个点是否画得准确的诀窍。
其他文献
摘 要: 每个班级里都有几个学困生,对学困生我们应该付出更多,文章认为,一要安抚新生的波动情绪;二要摆正心态,乐观地对待学困生,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表扬;三要用心关爱学生;四要尊重学困生,给予改正的机会。学困生的转化并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效的,我们需要足够的耐心,同时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 职业中专学校 学困生 转化方法    学困生通常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不好而又不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
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观察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顽固性呃逆与单纯针刺治疗的疗效对比,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判定两组间的差别,总结出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顽固性
期刊
2011年2月,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民众科学素养严重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且民众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有限。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关系到国家以后发展的持续竞争力,所以我国科普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提高学校学生和尽可能多数大众的科学素养。我认为在中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一、充分贯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者,实验为手段的教学模式。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
期刊
分层施教,即根据班级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程度,在充分尊重学生愿望的基础上,分层次地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来进行教学。因为人在很多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是客观现实,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尽可能考虑学生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实施分层次教学,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  我们现在通常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是面对几十个具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传授同样难度的知识,提出同样的教学要求,实施
摘 要: “学案引导式分层教学”可以根据在不同学科上,处于不同认知层次的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分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与辅导。可以说“学案引导式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面向了全体学生,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最优发展,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关键词: “学案引导式分层教学” 理论基础 现实需求    如今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早已吹遍了中华大地,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组织教学,确保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
初中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成为创新型教师  传统教学是以教代学,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学生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实现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欲望、探究的方法、探究的能力呢?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