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交易与关系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wei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性在人际交往上虽然有不少共性,但是视角和动机却相差甚远,由此造成了两性在沟通和相a理解等方面的诸多障碍。本书一位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从人际交往的观念、动机、沟通、障碍、偏好、惯性、时间、跟进等方面分析调查结果,另外两位作者分别从男性和女性的角度就这些话题展开讨论,时而反驳,时而认可,充满令人捧腹大笑的幽默。
  她说……
  社交过程的差异
  在推出这本书的理念时,我对合著者说我认为男女在社交过程中的最大区别是他们应用VCP过程的方式不同。(能见度、信誉度和盈利性。还记得吗?)以我的经验,男性似乎从关系的能见度阶段直接跨入盈利性阶段,用在信誉度阶段建立关系的时间非常少。男士倾向于迅速切入主题开始谈生意。
  相反,女性则是从能见度阶段走向信誉度阶段,甚至不往盈利性阶段发展,而介绍业务和做生意正是在这个阶段发生。根据我多年从事教学、指导人们建立盈利性社交网络的经验,我向伊凡和弗兰克阐明了我的观点。当然他们对接受这一观点还有点犹豫,但是很想知道我们的数据能否证实这一点。结果表明确实如此,接受调查的人也颇有同感:
  当我和遇到的女性朋友交往和谈生意时,我发现90%的时间里我们在相互了解、谈论各自的家庭、我们自己以及个人的背景等。然后用剩余10%的时间来谈生意。当遇到男性时,我们用10%的时间了解对方,90%的时间谈生意。两种办法都很有效,但我更喜欢和女性交往。
  我发现大多数参与社交的女性一定是先对建立关系更感兴趣,其次才是生意。而大多数男士则直入主题,问对方做什么工作。
  以我的经验,女性倾向于凭直觉与人交往,但是更注重关系。男性倾向于步步为营与人交往,更看重生意。
  女性希望多花点时间,对加入她们社交范围的人多一些了解。我在社交场合很少碰到有不认识的女性没说几句话就转而谈生意的,不管是做销售还是介绍业务。我倒是经常碰到这样的男性。我不仅在生意场上多次碰到过这种情况,在个人生活中也屡见不鲜。在约会和求爱时,如果男性急于从关系的能见度阶段进入盈利性阶段,甚至不停下来建立一点点信誉度,那就糟了。
  约会和商业社交大同小异。两者都需要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上,这种关系要花时间去建立,并且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使其发展成为对双方都有利的关系。
  发现自己还是孤身一人,而且喜欢寻找新途径去社交,于是我决定试试网上约会。找到了某位男士(此处我权且随意用此称谓)之后,我们聊了几次,他就约我出去约会。我接受了邀请,和他一块去喝点东西,吃个便餐,一切都很随意,就像我第一次接触社交圈内的同伴一样。在两个小时中我们喝了两杯酒,轻松地谈论着各自的家庭、职业和爱好。
  随后我决定今晚就到此为止,因为我明天还要早起。当我们走向门口的时候,他搂住我说,“不如我们一起到车上像年轻人一样亲热一阵儿好不好?”我瞪着他,心想我知道你在打什么鬼主意,我告诉他,“不不会打动她。女性想了解的是这些人,他们是谁,除了生意之外,他们个人最看重的是什么。
  男士们,当你们在运用VCP过程时,你不能简单地在一个小时内就从能见度阶段跨入盈利性阶段。吸取我那可怜的求婚者的教训吧!
  男性与购物
  生活中,男性在为自己购物和陪女性购物时所采取的方式与他们社交活动的方式是一样的。他们是直奔目的地,买到要买的东西就走,但是当他们面对一个唠唠叨叨说自己事的女性时,他们的思想就会开小差。
  男性不会漫不经心地到处看、到处逛。他们有一个目标,制定一个计划,然后就直奔目标而去。你认识的男性有几个喜欢逛街的?我说的是为他们自己买衣服和必需品。我遇到的男性没几个真正享受买衣服的过程。有些男性甚至会画一张购物商场的地图,然后计划好从一家店到下一家店的路径,这样他们可以尽可能地提高效率。说到这儿,我在想发明一个手机应用,就叫男士专用商场GPS,可以让男性们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精力在商场内找到他们要去的地方的路径。
  我以前认为购物是一种习得行为,但是我儿了生来就讨厌逛商场。每次我们进了商场,他就开始哭,然后哀求,“我们现在回家好吗?”
  比起给自己买衣服,唯一一件更令男性讨厌的事就是陪女性买衣服。他们不仅讨厌和女性逛街,而且他们在陪我们逛街的时候,他们真的是想着法儿的让自己受伤,只是为了找借口不去逛街。
  我怎么知道是这样?我死缠着一位男士让他给我透露“内幕”,男性是怎么想问题的,我没完没了地问他问题,三天后,他终于向我揭示了男性在陪女性逛商场这一问题上的普遍思维过程。凑巧的是,揭示男性逛街痛苦之秘密的人正是我的合著者弗兰克!
  他评论……
  是的,我们一被拖进巨大的商场停车场,与生俱来的逃生本能就会让我们萌生假装受伤的念头。如果我假装绊倒会怎样?我会跌倒,说我伤了膝盖,我们不得不回家了。我也会躲进卫生间,说我生病了。不,等等!我会自己撞到墙上、撞到小便池上,说我遭到了袭击。这招儿很管用。如果还不够的话,我知道我还能做点什么。我可以关门的时候夹到手指。肯定会有点痛,但是值得。等等,有了!如果我从商场的二楼阳台跳到一楼,我会摔断腿,那我就可以至少8个星期不用陪她逛商场了!好主意。但是如果我落地时撞到了头,得个脑震荡什么的,就可以赢得10或12个星期了!就是这样。只要能结束从一家店到另一家店、从一件上衣到另一件上衣、从一双鞋到另一双鞋的折磨,那也值了。我这就开溜!
  “弗兰克!”
  “嗯,怎么啦,亲爱的?哦,不错,这双鞋很配你的桃色衬衫和裤子。”现在就毙了我吧!
  当然,绝大多数时候,你问他们时男性会完全否认这一点。
其他文献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科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分支。作为一个兼具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特质的交叉学科,它的兴起与发展不仅可以改变以汉语为单一载体的传统新闻传播史格局,也可以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新闻传播事业提供更多的历史借鉴。  近年来,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的研究逐渐升温,但从总体上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还较少,在一些问题的研究上
一般人写书自称一般是“我”,江湖一点的说“兄弟我”,生活气息浓的人说“咱”或者“俺”,“三俗”一点的说“藕”,而这位《北京段子》的作者则自称一个单字“萨”,还连带出了萨爹、萨娘…… 不过是自称别具一格,《北京段子》里的各色人等也往往有颇为异样乃至意外的别号,比如东四派出所的“梁大盖儿”(据萨说因为警察都戴看着特精神的大盖儿帽,所以街坊们都把片儿警称为“X大盖儿”)、法医“谢大拿”、科学院数学所的“
你不是巴顿,你永远也理解不了他内心的波澜壮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个英雄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创造人间奇迹,为后人所敬仰,在这中间,一位有着赫赫战功,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他就是号称“热血与豪胆”的巴顿将军。  在美国陆军享有盛誉的巴顿将军,创造了美国历史上许多奇迹,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出身骑兵,爱好马术。他是一个乐天派,天生开朗的性格,让他无所畏惧。  巴顿是个硬汉,他能战胜一切困难。无
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特别温暖的冬天足以让环保人士和他们的追随者产生影响深远的结论,并衍生出要采取激进措施的建议,认为我们应针对气候的问题该做点什么,就在此时此刻。  我同意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所说的观点, “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将现实与想象区分开来,将真理与舆论区分开来。这在我们的信息时代 (在我看来更应说是伪信息时代)特别的紧迫,特别的重要。”(迈克
2009年北京的一个饭桌上,我和高和一起结识了华裔日籍的徐领民。他出身于武术世家,上世纪80年代闯荡到日本,从捡别人剩饭吃的最底层,挣扎奋斗成为一个在东京繁华区有自己大楼的商人。他想请高和以他父子两代人的曲折经历为素材写一部长篇小说。动笔之前,高和频频侧耳倾听,还搞了一回东渡扶桑、异国体验。徐领民则是将父亲的坎坷人生和自己半生的奋斗苦水和盘端出,这就是《浮世风尘》的前世。小说的时空跨度从伪满时期到
作为《金融监管报告》的创刊卷,《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2》的一个亮点是“总报告”第一篇,“中国金融监管发展道路:1949-2011”。这一报告在对建国60年来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发展过程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首次从监管理念的视角对这一体系背后的建构逻辑进行了分析。报告将上述监管理念提炼为“集体主义”、“稳定优先”、“市场需要管理”、“发展中完善”和“全面覆盖”等几个方面,并用它们令人信服地对中国金融监
世界经济新秩序重整,我们的基点和机会在哪里?谁能为我们重画世界经济结构大蓝图?本书融汇过去500年来两次权力大转变的历史教训,即西方世界的兴起与美国的崛起,阐释了“群难崛起”的第三次大转变:一个新新世界即将产生,经济群雄崛起、多元势力共同支撑的后美国时代来临了!本文选编自该书前言。  本书的内容不是关于美国的衰落,而是要讨论所有他者的崛起。确切地说,它讲述的是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的大转折。过去500
《永不放弃自己》是一部令人感动的女性励志传奇。通观全篇,作者在书中以不放弃生命、不放弃希望、不放弃理想、不放弃学习、不放弃信心、不放弃幸福6个部分诠释了“不放弃自己”的生活信念。  作为作者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父亲的死实际上带来了作者的新生——她说“我的脐带是在18岁,在父亲的灵堂里被剪断的”。10年后,她又目睹了女儿在生死线上的挣扎。当她抱着不足一岁、被诊断为“脑瘫”的女儿辗转求医问药时,她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 00875  电话:58801891/9000(编辑部),58802775(市场营销部) 传真:58802838  网址:www.bnup.com.cn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书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谋篇布局,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一个记者敏锐而独特的眼光,一年年、一件件、一笔笔全景式地盘点了自1978年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中国房地产可堪载入史册的大事及人物。整整30年,几乎所有重大房地产政策、新闻事件及各色风云人物、楼市百态等,《我们房地产这些年》均有翔实记载、细腻描绘。全书气势恢宏、结构繁复、逻辑缜密,工程巨大,既是查考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