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不仅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人性回归的必由之路。它能一扫应试教育带来的陈腐气,冲开精神层面的桎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试论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的必要性,构建诗意课堂的原则,以及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意
一、问题的提出
市场经济追求利益,社会风气物化严重,人们越发理性、越发冷漠,“路不拾遗”已成为古董,诗情画意也被现代的快节奏撕得粉碎。一夜之间人与人之间温馨脉脉的面纱不見了。这种大潮不可避免地冲击了校园这方净土。学生的精神荒芜,学生渴求诗性的回归、人性的回归,就像涸辙的鱼盼望着雨水。教学实践中,我也感到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有个辍学的弟子给我来信说,他现在看到课本感到无比亲切,贪婪地读着,忘记了时间,上学时怎么没有感到语文课本是那么的好,里面的文章是那么的美!看到他的来信,我的心像被刀划了一下,紧接着是收缩地疼,我把自己钉在精神的十字架上,扪心自问,为什么我没能带给学生阅读的快乐,精神的盛宴,诗性的回归?在教学中,我大胆做了一些尝试,希望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诗意的栖居地,学生的精神在语文课上拔节,成长。
二、构建诗意课堂的“三美”原则
(一)、音乐的美
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这说明了语言的音乐性可以荡涤学生沾灰的心灵。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需要注意辞藻的音乐性。优美辞藻的吟诵能立刻吸引学生的耳朵,进而吸引学生的心灵。诘屈聱牙的句子只会令人昏昏欲睡,甚至反感。所以,音乐的美,作为诗意课堂构建的第一个原则。
(二)、绘画的美
经由学生的想象创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营造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随着初读到品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这时候,拥有绘画美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快更好地加深学生理解,并且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让学生有身在画中游之感,意境上的绘画美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更有效地理解文本。
(三)、建筑的美
“建筑的美”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句子的“形体”,让诗意、美感充盈课堂。
三、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的策略
(一)、诗化语言,引师生心灵共鸣
诗化的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具有很强的思维内核,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则,给大脑以陌生感,大脑才会有审美的愉悦,词语间的意思有很大的跳跃性,巧妙组合,让人眼前一亮,心中一惊。用那些表面极不相关而实际又有联系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产生的意象才能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比如,第一个说女孩像花的是天才,第N个就是蠢材了。山上半轮秋月,就没有山月半轮秋吸引力大,能引起师生共鸣的句子往往是凝练、含蓄、意蕴深刻的句子。比如,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导语设计,要像火花能点燃学生的激情,又像潺潺的流水浸润学生的心田。才能起到导语的作用。我发现,课上的不成功很大程度是导入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导而不入,启而不发。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在教《雨霖铃》一词时,我的导语:“中华民族文化长河源远流长,艺术奇葩朵朵绽放,宋词是其中最美的一朵,弥漫着清雅与芬芳。闪烁着灵动与风采,流转着难以言传的神韵,品味着只可意会的意境。今天我们将采撷宋词中的一朵美丽小花。诗化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动力。
(二)、唯美意境,令师生心灵交融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意境是多个意象形成的一幅美丽的画卷。各个意象具有某种共性的东西,提炼出来,流动着一种风格。或沉郁顿挫,或潇洒飘逸……教师把它拿出来,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融入进去,熔铸了学生智慧、凝聚学生心血、体现学生素养的二次加工的画面让学生理解文本更深透。情与景遇,景与情汇,学生心动神移,达到了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比如,在教《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学生发现了乱石穿空,以动写静的手法的高妙,惊涛拍岸的气势,卷起千堆雪的准确。当词句如珠落玉般从学生嘴里滚滚而出,我知道他们已经与文本融为一体,与作者心灵跨过时空的界限产生共鸣,交融。
(三)、丰富意蕴,让师生个性晶莹
意境的刺激,让学生头脑中产生美感,但是如何打破意境的冰层感受到诗的意蕴,是更高级的一步。它能升华你的认识,拓展你的思维,提升你的境界。达到领悟事理、陶冶情操
的目的。比如,在教《归园田居》一诗时,我在最后让学生辩论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眼泪越流眼睛越清明,道理越辩越分明。隽永的小诗就是一幅美妙的画,诗情画意走进课堂,融入心灵。学生自发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感受。诗意,可以清雅含蓄,可以婉约动人;可以空灵蕴藉,可以热烈奔放,可以慷慨激昂,可以低沉幽怨……
四、结束语
总之,因循守旧的讲解,将知识肢解的血肉模糊,不忍猝读,只会造成更多知识的荒漠。诗意是有翅膀的,要放飞心灵,诗意是有脚跟的,要根植现实,让我们诗意地在别人的灵魂中漫步,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
参考文献
[1]李小梅. 新课程呼唤诗意的语文课堂[J]. 中学语文, 2009, (06) .
[2]彭建德,黄朝霞. 诗意语文 诗意人生——访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J]. 湖南教育(语文教师), 2007, (09) .
[3]张小波. 营建语文教学的诗意美[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 (35) .
[4]张建国. 诗意:语文教学的应然境界[J]. 语文教学通讯, 2004, (10) .
[5]凌龙华. 语文:诗意的学习[J]. 语文教学通讯, 2003, (15) .
[6]李红波. 浅议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诗意光彩[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 (03) .
【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意
一、问题的提出
市场经济追求利益,社会风气物化严重,人们越发理性、越发冷漠,“路不拾遗”已成为古董,诗情画意也被现代的快节奏撕得粉碎。一夜之间人与人之间温馨脉脉的面纱不見了。这种大潮不可避免地冲击了校园这方净土。学生的精神荒芜,学生渴求诗性的回归、人性的回归,就像涸辙的鱼盼望着雨水。教学实践中,我也感到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有个辍学的弟子给我来信说,他现在看到课本感到无比亲切,贪婪地读着,忘记了时间,上学时怎么没有感到语文课本是那么的好,里面的文章是那么的美!看到他的来信,我的心像被刀划了一下,紧接着是收缩地疼,我把自己钉在精神的十字架上,扪心自问,为什么我没能带给学生阅读的快乐,精神的盛宴,诗性的回归?在教学中,我大胆做了一些尝试,希望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诗意的栖居地,学生的精神在语文课上拔节,成长。
二、构建诗意课堂的“三美”原则
(一)、音乐的美
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这说明了语言的音乐性可以荡涤学生沾灰的心灵。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需要注意辞藻的音乐性。优美辞藻的吟诵能立刻吸引学生的耳朵,进而吸引学生的心灵。诘屈聱牙的句子只会令人昏昏欲睡,甚至反感。所以,音乐的美,作为诗意课堂构建的第一个原则。
(二)、绘画的美
经由学生的想象创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营造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随着初读到品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这时候,拥有绘画美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快更好地加深学生理解,并且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让学生有身在画中游之感,意境上的绘画美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更有效地理解文本。
(三)、建筑的美
“建筑的美”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句子的“形体”,让诗意、美感充盈课堂。
三、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的策略
(一)、诗化语言,引师生心灵共鸣
诗化的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具有很强的思维内核,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则,给大脑以陌生感,大脑才会有审美的愉悦,词语间的意思有很大的跳跃性,巧妙组合,让人眼前一亮,心中一惊。用那些表面极不相关而实际又有联系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产生的意象才能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比如,第一个说女孩像花的是天才,第N个就是蠢材了。山上半轮秋月,就没有山月半轮秋吸引力大,能引起师生共鸣的句子往往是凝练、含蓄、意蕴深刻的句子。比如,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导语设计,要像火花能点燃学生的激情,又像潺潺的流水浸润学生的心田。才能起到导语的作用。我发现,课上的不成功很大程度是导入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导而不入,启而不发。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在教《雨霖铃》一词时,我的导语:“中华民族文化长河源远流长,艺术奇葩朵朵绽放,宋词是其中最美的一朵,弥漫着清雅与芬芳。闪烁着灵动与风采,流转着难以言传的神韵,品味着只可意会的意境。今天我们将采撷宋词中的一朵美丽小花。诗化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动力。
(二)、唯美意境,令师生心灵交融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意境是多个意象形成的一幅美丽的画卷。各个意象具有某种共性的东西,提炼出来,流动着一种风格。或沉郁顿挫,或潇洒飘逸……教师把它拿出来,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融入进去,熔铸了学生智慧、凝聚学生心血、体现学生素养的二次加工的画面让学生理解文本更深透。情与景遇,景与情汇,学生心动神移,达到了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比如,在教《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学生发现了乱石穿空,以动写静的手法的高妙,惊涛拍岸的气势,卷起千堆雪的准确。当词句如珠落玉般从学生嘴里滚滚而出,我知道他们已经与文本融为一体,与作者心灵跨过时空的界限产生共鸣,交融。
(三)、丰富意蕴,让师生个性晶莹
意境的刺激,让学生头脑中产生美感,但是如何打破意境的冰层感受到诗的意蕴,是更高级的一步。它能升华你的认识,拓展你的思维,提升你的境界。达到领悟事理、陶冶情操
的目的。比如,在教《归园田居》一诗时,我在最后让学生辩论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眼泪越流眼睛越清明,道理越辩越分明。隽永的小诗就是一幅美妙的画,诗情画意走进课堂,融入心灵。学生自发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感受。诗意,可以清雅含蓄,可以婉约动人;可以空灵蕴藉,可以热烈奔放,可以慷慨激昂,可以低沉幽怨……
四、结束语
总之,因循守旧的讲解,将知识肢解的血肉模糊,不忍猝读,只会造成更多知识的荒漠。诗意是有翅膀的,要放飞心灵,诗意是有脚跟的,要根植现实,让我们诗意地在别人的灵魂中漫步,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
参考文献
[1]李小梅. 新课程呼唤诗意的语文课堂[J]. 中学语文, 2009, (06) .
[2]彭建德,黄朝霞. 诗意语文 诗意人生——访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J]. 湖南教育(语文教师), 2007, (09) .
[3]张小波. 营建语文教学的诗意美[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 (35) .
[4]张建国. 诗意:语文教学的应然境界[J]. 语文教学通讯, 2004, (10) .
[5]凌龙华. 语文:诗意的学习[J]. 语文教学通讯, 2003, (15) .
[6]李红波. 浅议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诗意光彩[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