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城乡统筹过亿资金解决“一保五难”

来源 :中国供销商情·村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市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但是,惠州市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仍生活在农村,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许多深层次矛盾还未解决,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难题和障碍仍然很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保五难”问题尚未全面有效地解决;城乡发展、农村内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农民之间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农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基于此,惠州市委总结了已有的做法及取得的经验与成效,提出了未来5年将做的工作及要达到的目标,从解决难题入手,着眼于“谁来干?怎么干”的关键问题,既坚持目标导向又脚踏实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选择突破口,力图走出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一保五难”是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广东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关注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一保”指的是农村居民的低保和五保救济,“五难”指的是看病难、饮水难、读书难、住房难、行路难。近年来,惠州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形成了以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为重点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惠州模式”,2006年市财政安排资金达10185万元,农村危房改造、卫生站建设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惠州市市委书记黄业斌在分析惠州市农村经济社会形势时说,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积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我市“三农”工作科学发展,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同时,我市“三农”工作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
  据了解,惠州市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已有一个良好开端。农村全面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行低保金社会化发放,受保面逐步扩大,保障资金有所增加,大多数困难农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基本保证;乡镇通村道路硬化的举措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惠州市农村公路建设已在广东省走在前列;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培训体系和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山区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岗位补贴政策得到落实,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农村“看病难”问题得到了初步缓解;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山区、老区小学改造工作加紧推进,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村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各项帮扶农村教育制度得到建立、完善落实,教育收费“一费制”严格执行,农村“读书难”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惠州市规划解决“饮水难”工程共134宗,涉及农村饮水困难人口14.3万人(受益人口17.33万人),总投资6165万元;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计划明确,措施具体,监督检查到位,解决农村“住房难”工作稳步推进。
  今年,惠州市级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将达1.8亿元,占市本级年度新增财力的70%,其中大部分将用于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惠州市将在巩固提高已经基本完成项目基础上,重点抓好贫困户危房改造和通行政村公路硬化工作。其中,安排320万元用于解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安排2530万元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薄弱卫生院改造、农村卫生医疗站补助方面;安排1750万元用于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配套资金、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农村特困家庭学生补助方面;安排450万元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安排6000万元用于村道硬化改造。
  
  高质高效解决农村“一保五难”
  
  惠州市委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并落实中央的决策:对农村、农民、农业“多予少取放活”;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教育公平协调发展,重点是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具体的设计安排是:在“多予少取”方面,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的“两免两补”扶持政策,真正带给农民实惠。特别是在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方面,在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基础上,从2007年9月起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本费,在农村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在“放活”方面,激发民智,开发民力,增进民利,继续推进“一村一品”,从农业内部挖掘增收潜力,实现农业的增值增效;有计划地培训和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和劳动力累积的压力;兴办一批带动贫困农户增收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实行“智力扶贫工程”和产业化扶贫,推进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在“惠农”方面,高质量、高效能解决农村“一保五难”,实现全市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对象应保尽保。2007年是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的攻坚年,争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总体目标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年平均增长6%以上,农民购买力不断增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新增财力的70%用于新农村建设
  
  着眼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关键是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市新增财力的70%、县(区)新增财力的50%用于新农村建设,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这是“钱从哪里来”这一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钱用来干什么?到2010年,全市100%的村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基本任务,80%以上的村通过“文明村”验收;全面实现镇通村公路硬化、学校课室楼房化、农村环境生态化,水利设施基本达标,农村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提高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使农民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向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和专业技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脑力型和现代技术型农民转变,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消除农民的精神与文化贫困,通过文化下乡进村等方式,改善农村文化生活,培育新型农民精神,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助的精神风貌,重塑精神支柱,增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责任感和参与热情,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是:广泛开展“五改五建五进村”活动;切实的目标是:力争五年实现村村通硬底路、自来水、互联网、有线电视和移动电话,村村有文化室、卫生站、垃圾站、体育场和风景林。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