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演进脉络探析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EN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回望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光辉历程,如何辩证地看待执政党治理逻辑与治国理政的实践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就其本质而言,以党治国理政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地在内涵与外延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考虑,从“三大规律”辩证法视阈出发,从党的理论基础、历史逻辑与实践经验多个维度,全面系统地审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意蕴、逻辑理论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三大规律 中国共产党 治国理政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6.013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与基本方略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历史时期,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科学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所总结的指导党的治理、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系统性解决方案[1]。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的理论渊源、科学诠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的历史逻辑、系统凝练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的现实路径,对于准确地把握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的重大政治意义,科学地探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与前进方向,坚定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与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具有极端重要的政治意义与实践价值。

思想之维: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九大修订后的《党章》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套理论体系是我党在治国理政的不同历史时期化解矛盾与实现发展的政治纲领及行动指南。科学地探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的理论基础,是准确地诠释中国共产党人政权观的重要前提条件。
  毛泽东思想:进行什么性质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毛泽东思想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科学阐释了进行什么性质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根本性問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知,认为农村、农民、土地是决定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要素,因此毛泽东思想革命论的本质思路是,在农村建立根据地、通过土地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与制度基础,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党执政的制度基础。毛泽东思想系统总结了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面与根本立场,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与独立自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辩证地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以群众路线科学地平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利益诉求,以独立自主的思维统领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中心工作。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在科学统领国际国内两个维度,在系统地审视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越。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政治判断与科学论述,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时期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邓小平理论中核心的治国理念为发展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两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高标准与本质要求。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双轨制”策略,极大地实现了社会主义资源的优化配置,释放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内生性动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构建了以“十四条坚持”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系统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党和国家治理的价值引领、谋划了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的治国理政的战略重点[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三大规律”的内涵与外延,并以此为基础,以更广的视角与更高的维度拓展了党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边界。

逻辑之维: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呈现的基本规律


  党的执政意志: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规律。党的执政兴国规律的形成是党在治国理政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三大规律”对于中国国情的指导价值与现实意义,不断在政治层面与理论层面拓展“三大规律”实践边界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不断修正以“改旗易帜的邪路”与“封闭僵化的老路”为代表的错误思潮,审时度势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进而与时俱进地明确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同阶段中的核心任务[4];结合党在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的成功之道,形成了党在治国理政层面上着眼于现代化、着眼于世界、着眼于未来的最高发展纲领与行动指南;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和完善党治国理政的政治合法性与科学系统性,持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党的执政智慧:持续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均立足于解决党在治国理政中所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与新矛盾。在党治国理政逾七十载的光辉历程中,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先后形成了包括以“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为统领的治国目标、重视民族工作、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政治方略,以注重改革质量、发展速度与稳定团结为核心的经济方略等国家治理系统性解决方案[5]。这一方案不仅是党深入探索“三大规律”的现实结果,更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总结的执政党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极具创新性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党的执政艺术:不断创新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规律。纵观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能够看出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学说起源于空想社会主义、生成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最先实践并形成了“苏联模式”[6]。新中国成立之后,党持续致力于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安排,先后作出了改革开放与全面深化改革等促进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重大历史性部署,而由中国共产党所探索与总结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理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规律,科学系统地阐释了后发优势国家践行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方位、根本要求、实践路径与内生动力,不断在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与中國理论维度上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理论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实践之维: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蕴含的基本经验


  不断强化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改革创新的党建工作。历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改革创新”的党建工作是党对于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两大主题。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一直秉承“党领导一切”的重大政治原则,持续地推进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过程中,不断促进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能力与工作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形成了以“坚持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有机统一”、“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核心的党建基本经验。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改革创新的党建工作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持续拓展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实践边界:探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有机统一平衡点。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就转化为“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性贡献就在于持续地实践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与有机统一,不断拓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实践边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表明,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牵引力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前置条件,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把握改革的力度”、“把握好以发展来统领改革和稳定的方法”、“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三者有机的统一”等重大政治论断。中国共产党以“平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为代表的治国理政基本经验,为世界范围内谋求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贡献了“中国方案”。
  稳步提升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境界:发展战略的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牢牢地把握不同历史阶段中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善于抓住当前存在的核心矛盾,善于掌握社会矛盾运动的建构力与解构力,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与当前社会发展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总结了以“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代表的三大阶段性社会矛盾认知。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及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基本国情,以此为基础,党中央制定了社会建设发展战略、改革开放战略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实现了发展战略的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结论


  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科学审慎的马克思主义政权观,系统强化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政治原则与政治立场,持续巩固党治国理政的政治基础;第二,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宗旨和立场,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平衡点,持续提升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理论境界与实践边界;第三,要积极地推进以意识形态斗争、党风廉政建设斗争、政党治理、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等领域的“伟大斗争”,以“对党忠诚、清正廉洁”的精神状态与“治理有方、勇于创新”的奋斗姿态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注释
  [1]张文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1期,第61~63页。
  [2]包心鉴:《人民民主:治国理政的核心政治价值指向》,《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10期,第116~121页。
  [3]辛向阳:《深刻认识和把握四个“三大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2期,第67~69页。
  [4]马立党:《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述评》,《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8期,第94~96页。
  [5]郑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3期,第23~25页。
  [6]鞠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建设历程回顾及经验启示》,《北京教育(高教)》,2016年第8期,第76~78页。
  责 编/马冰莹
其他文献
日前,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讲话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这便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两点十分重要,也说明我
【摘要】 南海断续线是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海洋权益的集中表达和形象概括,其国际法依据包括习惯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然而,在南海仲裁案中,菲律宾借助“三把斧”试图架空南海断续线的权利内涵。本文首先梳理和说明中国在断续线内各项合法权益的内涵与法理依据, 接着结合对南海仲裁案裁决的分析,批驳菲律宾的诉求和仲裁庭的裁决结果。本文认为,仲裁庭否认中国在断续线内的历史性权利、中国南海诸岛的主权和海
摘 要:当代学者巴克以当代口传诗学补充古典摹仿论诗学观念,凸显文字再现与表现的关系,奥尔巴赫“摹仿论”将摹仿解释为“对现实的描绘”,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摹仿与表演的关系。在口传诗歌的原始构想中,“表演”是一个特定的时刻和一个特定的环节,诗人将程式系统付诸实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诗歌文本性相容。表演不仅是一种诗化的行为,而且也是一种叙述行为,一个叙述者向他的听众演唱一部或者多部史诗。然而,巴克的研究涉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这些年来却进行得很是辛苦。中美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已经给世界经济蒙上了巨大的阴影。疫情在全球蔓延,带来巨大风险挑战,这个时候最需要两個大国之间的合作,但人们却没有感觉到两国合作的气氛,倒是闻到了浓浓的“硝烟味”。  无论是围绕着贸易还是冠状病毒,两国间日益恶化的政治气氛,已经使得本来可以发生的合作烟消云散。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美国的内政外交,在很多方面促
【摘要】形式主义是人性需求使然,是压力型体制挤压使然,是政府层级太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使然,是运动式管理方式、东施效颦式学习方式使然。减免形式主义,需减少政府层级,精简机构,将编制和资源充实基层,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和物质待遇,使其有压力、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务,无须搞形式主义。公共服务类绩效考评一律采用满意度测评方式,专项任务类考评一律以结果考核为主;增加暗访,减少明察,让材料“美容”术彻底退场。变
【作者简介】  刘红凛,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党的工作作风与群众关系研究”首席专家。  研究方向:政党政治、执政党建设、中外政党制度比较。  主要著作:《政党政治与政党规范》、《政党关系和谐与政党制度建设》等。  摘要 随着我国各方面情况的变化与时空转换,党群关系发生了新变化,这使我们党同时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唯物史观与人心向背是党群和谐与作风建设
摘要 澳大利亚渐进发展模式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模式之一。200多年来,以社会的繁荣、变革与转型为主要内容的澳大利亚现代化发展是恢宏而深刻的,它呈自然与平静状态下的演进,表现为各种社会机制在渐进中改进、提升与完善,以相对极低的损失屡屡完成发展性质变。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相比较,澳大利亚社会的变化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创造发明,或是深邃莫测的理论创新,而是根据现实需要和自身情况,务实而具体地对移植而来
在近代文学研究领域,与诗词、小说、戏曲相比,散文研究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即便如此,1980年后近代散文研究还是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文献整理、散文嬗变、思潮现象、重要流派、代表作家作品等方面,研究成果显著。由此,选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散文卷》(1980—2017)并非易事,挂一漏万之忧常常暗浮于编者心头。根据编选要求,我们在经过几番思量、几番割舍之后,最终选定了近30篇代表性论文。它们大体上
裴亚飞,民进芜湖市委会主委。2008年12月,曾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的她,经组织安排,来到自己较为陌生的民主党派机关任职。  “那时候,我焦急的是如何使芜湖民进尽快摆脱困境。”裴亚飞接手时,是芜湖民进工作最艰难的时期,市委会班子仅剩1人,组织发展滞后,人才匮乏,参政党意识淡薄,履职能力不强,各项工作停滞不前。面对全新的工作,她深知任重道远。  工作从哪里入手?解决问题的关键又是什么?……裴亚飞不断向
摘 要:本文认为,一贯被用来证明“译”的本义为“译官”的《礼记·王制》和《周礼·秋官》两篇文献,由于创作时代存疑,实则不足以成为支持这一论点的有力证据;而相关出土文献的缺失,使得从文字学角度切入的分析亦无法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笔者根据词义引申的一般逻辑推断,“译”的本义更有可能是指“翻译”这一行为,而非“译官”。  关键词:译;本义;译官;翻译  一  翻译史研究者在讨论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时,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