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微写作话题捕捉策略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m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真实的语境,设计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基于课文内容,捕捉写作话题,创设写作情境,开展写作训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探讨了阅读教学中“微写作”话题捕捉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语用能力 阅读教学 写作话题
   福建省特级教师刘仁增在《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一文中提出:“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领悟、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特点和规律,从中获取必要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从而建构言语能力。”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说话、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通过言语实践活动,提升语用能力,方能彰显语言最主要的功能——交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基于课文内容、基于课堂研习的主题,巧妙设计写作话题,创设写作情境,开展写作训练,就可以有效拓展写作的路径,有助于突破写作教学的瓶颈问题。因为写作话题源于课堂所学内容,学生往往会有较大的“言说空间”,容易产生言语表达的冲动,往往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然而,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存在着“两张皮”的割裂状态,中职生心理上惧怕写作,排斥写作,下不了笔,写不出来。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捕捉写作话题,阅读和写作,一体两翼,相互渗透融合,指向语用能力培养,则可以解决“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脱节、“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写作话题,随文产生,适时勾连,适当开发,内外融通,学以致用,读写共生。本文将以苏教版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为语料,探讨阅读教学中“微写作”话题捕捉的策略。
   一.借题发挥,仿写训练
   仿写是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比较常用的、也便于实施的形式,其操作核心不仅“仿”在外在形式,而且“仿”在深层意蕴。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阅读教学中,或借题发挥、或顺势引导、或反弹琵琶。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话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巧妙设计写作话题。学完王家新的《采石工》后,这样处理:《采石工》一文从采石工的劳动环境、采石场面、采石动作表现了一个与寂寞苦斗,与困难苦斗,具有坚忍不拔精神的劳动群体形象。诗中从声音、色彩的角度描写了生动可感的劳动场面。在我们的城市中,也有一个类似这样的群体——环卫工,请以《环卫工》为题进行仿写。学完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样设计: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园公墓中卡尔·马克思墓碑上有一个格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35年前,1883年的3月14日,恩格斯就是站在這里,读了那篇著名的悼词:马克思是一位天才的革命家,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世界上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课后请根据文本内容为马克思写一个墓志铭。同样,莫言笔下《过去的年》一文阐释了过去的年有美食的诱惑、有神秘的气氛、有纯洁的童心。但随着的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以《现在的年》为题仿写你对现在的年的认识和感想。
   二.激活思维,内容补写
   补写是写出原文本写得简洁的部分或者未呈现的内容,它是激活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操作方法。补写的前提是认真品读课文原文,能够洞悉作者写作意图。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的柳永和恋人,想说而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们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100字左右。《静女》一文中静女约男子“俟我于城隅”,但却“爱而不见”,男子发现恋人没有出现时,他会怎么想、怎么做,描写男子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心理活动。柳永《八声甘州》中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根据诗句,合理想象当时的情形,写出“佳人”的“思”和“行”。
   主旨深化,情感升华,卒章显志。文章的结尾常常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引导学生补写文章的结尾,通过对原文本的再创造,可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持续思考。如:学完莫泊桑的《项链》,可以这样设计:当玛蒂尔德的好友说出“项链是假的”之后,玛蒂尔德会怎么说,怎么做,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她今后会选择怎样的人生。请同学们进行合理想象,续写结尾。同样,学完《警察与赞美诗》一文后,可以这样设计:三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布莱克威尔岛的“冬季寓所”里,苏比又一次度过了寒冬。当苏比被释放后……请续写小说的结尾。
   三.深化感悟,改写扩写
   1.文体改写
   文体改写也是解读文本,训练写作能力的一种形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文体之间可以灵活改写。坚持“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合情合理合意,体现阅读者的读者意识,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失其本意。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改写设计:京口,南北朝时镇江旧称。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北固山上。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恢复中原的愿望再一次落空,词人来到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杰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将词的内容改写为记叙文。法布尔的《蝉》是一篇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月阳光下的享受,这就是蝉的生活。”请你根据法布尔的《蝉》提供的信息,为蝉写一首抒情的赞歌。
   2.内容扩写
   扩写是一种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扩充再创造的写作训练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研读文本、领会文本,既能够“入乎其内”,又能够“出乎其外”。古典诗歌教学采用此种方法居多,一般作如下设计:请揣摩全诗的意境和内容,将诗中某个句子扩展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有的要求运用一种或两种修辞手法。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杜甫《旅夜书怀》中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    四.活动延伸,持续强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课堂活动的主题巧妙延伸,让学生学会表达。如《沁园春·长沙》开展赏“湘江秋景图”的活动,课后开展“校园秋景图”的微型写作。《亡人逸事》開展“我最喜欢的细节描写”的活动,课后开展“莽汉吃饭”或“淑女吃饭”的细节描写。《大地上的事情》由许多札记式的片段组成,每一个片段都是白描(以简洁的文字勾勒所观察的事物的性状)、取喻(采用拟人或比喻)、议论(从普通事物中挖掘出意义、获得哲理性认识与启示)。课堂上开展了“学描述、赏修辞、悟启发”的活动,课后开展“我观察到的大地上的事情”的微型写作。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上赏析了诗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这种场面。
   写作需不断强化,反复操练,写出感觉,让学生掌握表达的要领。亨利希·曼《化装舞会》中一件童年往事,让作者第一次知道了贫富的差距,对作者的影响和冲击是难忘的,对他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会有一些对你产生影响的往事,请你用笔将它写出来。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提出了作者对父子间关系的看法:营造平等、自由的家庭氛围,保持一颗童心。打破父辈用模子塑造子女的错误做法。在你的家庭中,是怎样的一种家庭氛围,你对你的父亲、母亲想表达些什么?还可以这样设计:细处落笔,小中见大,是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的艺术表现特点之一,请你用这种艺术手法写一写自己的父亲。《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细心体察,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细节,通过以小见大、微中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热情、幽默、睿智、勤奋、平和的鲁迅先生形象,凸显了一个生活化、充满人情味的鲁迅。可以让学生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二三例去刻画你最熟悉的人,凸显他(她)身上最显著的性格、品质。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分享下水作文,言传身教,现身说法,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唤起学生的写作认同感,可以起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元华.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J].语文建设,2008(7、8):8-12.
   [2]刘仁增.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2(7):4-6.
   本文是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自筹课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ZCZ35)、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基于语用能力培养的中职语文“寻点·品悟·表达”模式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92007276)的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为了探讨信息化技术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融合对高中语文课堂的影响,论文运用实践法、对比法,将顺德罗定邦中学与雷州市第八中学设置对比组,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哈姆莱特》《雷雨》等课文进行同课异构分析,发现信息技术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融合能够使课堂更加高效与灵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为未来信息化教学发展提供了参考典范。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组合作 顺德罗定邦中学   课程改
内容摘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词无论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苏轼众多的词作中,涉酒词是其极具特色与代表性的一类词作。酒在苏轼的一生中有着极为独特的地位,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他的词作里。这也使得酒这一意象在苏轼词教学的过程中成为了教师们的着眼点。那么,如何来教苏轼的涉酒词,怎么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又如何使其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合,就成为了值得讨论的问题。  
内容摘要:从拉康的镜像理论重新关照和审视《黄墙纸》文本,可以发现在女主人公的疯癫过程中,充斥着他者与自我的权利游戏。小说通过描述女主人公受到丈夫的控制以及男性大他者话语的影响,揭露了时代背景下的性别歧视和压迫。而女主人公的疯癫,成为其摆脱他者压迫,重塑自我身份的象征。女主人公最后的疯癫使其摆脱了父权社会和男权话语对她的精神压迫,同时也体现了女性对男性大他者话语的反抗,对于女性争取独立平等的地位具有
内容摘要: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其翻译代表作品有《老子的智慧》即《道德经》,《浮生六记》等。在林语堂的翻译巅峰时期-旅居美国时期中,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在博览中国传统优秀文学哲学作品的基础上,坚定了要让西方人不仅要知道更要“读懂”中华文化的目标,希望能通过翻译将中国优秀传播文化辗转至西方,并将此作为自己的翻译动力,传播了许多经典哲学思想和中国理念,其中就包括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内容摘要:为了适应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2017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的提出对于语文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邹一斌、唐中云和徐松三位老师关于《呐喊》的教学实录分析,探究三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并以此谈论整本书阅读“如何教”的问题。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呐喊》 方法 建议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整本书阅读”,“整本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下,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语文作文正是对学生实践运用能力最为综合的考查。在初中生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较为常见的作文问题大致可以归为写作灵感缺乏、文章结构安排和写作技巧不熟练这三方面。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杂乱的知识内容梳理清晰,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作文知识。将思维导图融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实效性,更好地提升初中生的语
内容摘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相比人教版既有突破和创新,也有保留和继承。从指导语、插图和注释三方面对两版教材中的《春》进行了比较。发现部编版在指导语、插图方面较人教版有较大进步,注释方面两版教材各有所长,应相互借鉴。   关键词:部编版 人教版 初中语文 教材 《春》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散文家,其有很多作品被中学语文教材选用,《春》就是其中之一。《春》不仅入选了人教版教材,而且也入选了部编版。那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