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社会的“隆礼至法”

来源 :孔学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52810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隆礼至法”出自《荀子·君道》.如今研究者常常将其表述为“隆礼重法”,并解释为君主治国既要重视礼的作用,也要重视法的作用,荀子也因此被誉为“礼法合一”的思想先驱.其实,如果完整地阅读荀子“隆礼至法”的论述并参以自汉以后中国社会的礼法关系,我们可以体会到“隆礼至法”这四个字包含着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其他文献
《大学》与《中庸》是儒门心法,《周易》则为儒家的密理。三者之间可以互阐互释、相得益彰。自孟子以后儒门心法失传,汉、宋之儒皆未得之,故不能开后世之教。《周易》所蕴含
针对生态工业链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产生的激励效益及其对生态工业链中各企业的影响,构造以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和关系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涉及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企业
摘要:基于泛伦理主义的思想特质和旨趣,儒家在肯定才性之智、非道德知识和事实认识的同时,在绝大多数场合,更为重视智德。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常常把“智”视为一种特殊的道德形态,与许多德目相提并论;二是将“智”伦理化,赋予“智”以更多伦理含义和道德特性,并且使“智”从属于“善”;三是更为强调对各种道德对象的认知、体会和把握,强调道德之知(仁知)或道德智慧,强调与事实认识(真知)相对应的价值认识(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