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要求也最广,教学中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满幻想的,他们的思维常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能否随时点燃火花,开启学生的智慧宝库,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会说,这就必须从解放学生的“嘴”“手”开始,鼓励他们敢于开口,善于开口,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下面我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一、质疑问难,激活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课文《要好好学字》一文时,我运用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个个跃跃欲试。甲学生问:“是谁要好好学字?”乙学生问:“谁要他们好好学字?”丙学生问:“为什么要好好学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围绕着课题,勇敢地向老师提出的疑问,也正是课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内涵,更是充分体现学生创新思维多向性的突破口。教师积极激励,学生大胆提问,从而真正打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创新能力。
二、组织表演,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延伸,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教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表演欲望,在表演中学习是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特点,组织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思考、理解。如教学《蚂蚁和蝈蝈》时,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蚂蚁和蝈蝈在夏天和冬天的不同表现,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表演诠释了蚂蚁夏天背、拉粮食的辛苦和蝈蝈“躺在大树下乘凉”的“自由自在”,以及冬天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和蝈蝈的“又冷又饿”。这时,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表演的学生都从表演中体会到了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教材中有些课文在叙述时留有空白,这些空白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表演,在创作中进行情感体验。
三、求异发散,促进创新发展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低年级儿童好奇善问,只有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迫听讲、单一回答的局面,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才能形成学生思维的独特性。特别要提倡求异思维,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答案和结论,在每一个“知识点”之后,都要问问“还有什么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大胆想,勇敢说,真正进入到“创新”世界。如教学《王二小》一课时,设计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1)王二小是以放牛为主,还是以放哨为主?学生通过求异思维,深入领会了课文内容: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是以放牛做掩护,实际上是帮助八路军放哨的。(2)王二小愿不愿意为敌人带路?为什么?在激烈的争辩中学生领悟到王二小用计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使八路军消灭了全部敌人,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你能否给课文换个题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提出了《小英雄王二小》、《儿童团员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王二小》等符合文意的题目。如此层层深入地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不但使学生学懂了课文,而且还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联系实际,激发创新的火花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教语文不应该局限在课本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引导他们从生活中体验。诗歌《雨后》描绘了雨后孩童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由于年龄特点,许多孩子喜爱玩水、踩水,那快乐的感觉常留心中。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回味自己在雨后或在广场喷泉边玩水、踩水的快乐情景,谈自己的快乐体验,与文中角色换位体验,学生就能细致入微地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再如《奶奶的白发》一文,引导学生理解“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时,可以问:小朋友,平时你的奶奶是怎样照顾你的?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融相通,学生从生活体验中感受到长辈对晚辈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实践证明,以上的引导,能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不言之语”、“未尽之意”。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学科,对孩子一生的人格魅力和健康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教师,应小心地呵护好孩子们幼小娇嫩的创新火花,让这小小的火花,成为一团熊熊烈火,在未来的人生中大放异彩。
一、质疑问难,激活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课文《要好好学字》一文时,我运用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个个跃跃欲试。甲学生问:“是谁要好好学字?”乙学生问:“谁要他们好好学字?”丙学生问:“为什么要好好学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围绕着课题,勇敢地向老师提出的疑问,也正是课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内涵,更是充分体现学生创新思维多向性的突破口。教师积极激励,学生大胆提问,从而真正打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创新能力。
二、组织表演,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延伸,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教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表演欲望,在表演中学习是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特点,组织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思考、理解。如教学《蚂蚁和蝈蝈》时,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蚂蚁和蝈蝈在夏天和冬天的不同表现,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表演诠释了蚂蚁夏天背、拉粮食的辛苦和蝈蝈“躺在大树下乘凉”的“自由自在”,以及冬天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和蝈蝈的“又冷又饿”。这时,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表演的学生都从表演中体会到了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教材中有些课文在叙述时留有空白,这些空白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表演,在创作中进行情感体验。
三、求异发散,促进创新发展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低年级儿童好奇善问,只有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迫听讲、单一回答的局面,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才能形成学生思维的独特性。特别要提倡求异思维,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答案和结论,在每一个“知识点”之后,都要问问“还有什么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大胆想,勇敢说,真正进入到“创新”世界。如教学《王二小》一课时,设计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1)王二小是以放牛为主,还是以放哨为主?学生通过求异思维,深入领会了课文内容: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是以放牛做掩护,实际上是帮助八路军放哨的。(2)王二小愿不愿意为敌人带路?为什么?在激烈的争辩中学生领悟到王二小用计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使八路军消灭了全部敌人,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你能否给课文换个题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提出了《小英雄王二小》、《儿童团员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王二小》等符合文意的题目。如此层层深入地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不但使学生学懂了课文,而且还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联系实际,激发创新的火花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教语文不应该局限在课本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引导他们从生活中体验。诗歌《雨后》描绘了雨后孩童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由于年龄特点,许多孩子喜爱玩水、踩水,那快乐的感觉常留心中。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回味自己在雨后或在广场喷泉边玩水、踩水的快乐情景,谈自己的快乐体验,与文中角色换位体验,学生就能细致入微地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再如《奶奶的白发》一文,引导学生理解“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时,可以问:小朋友,平时你的奶奶是怎样照顾你的?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融相通,学生从生活体验中感受到长辈对晚辈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实践证明,以上的引导,能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不言之语”、“未尽之意”。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学科,对孩子一生的人格魅力和健康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教师,应小心地呵护好孩子们幼小娇嫩的创新火花,让这小小的火花,成为一团熊熊烈火,在未来的人生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