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从天津小巷里走出来的“平民总理”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uli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巷旧居
  温家世居天津市北辰区宜兴埠,后迁入城内。
  “你找温家宝的家?”记者在天津市旧城南开区寻找温家宝中小学时代居住的房子。狭窄的达摩庵前胡同,拐角杂货铺的一位大婶指给记者,“那就是,他前几年回家时,我见过他”。亲切的口气像讲邻居家的大哥。
  达摩庵,是“文化大革命”前香火缭绕的尼姑庵。温家宝曾居住的是达摩庵前胡同9号院,推开年代久远的院门,面前是十分拥挤的小院,左侧翻修后的房子就是温家宝过去的家。房屋的新主人刘志杰大爷、刘玉英大娘老两口,原住9号院对门,七八年前买下温家的老房。温家宝兄妹三人,他为长子,与父母一家5口居住在不足21平方米的两间平房,上大学前就在这里成长度过。邻居们说,温家宝的父母分别是中小学老师,带着三个孩子,家境很不宽裕,居室的“洋灰”地面坑坑洼洼,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非常简朴。老邻居敬重温家书香门第,至今仍称温家宝的父亲为“温先生”。在他们的印象中,温家宝很聪明,功课很好,做事稳稳当当。人们记得,他与小伙伴一起曾经卸下院门当乒乓球台。母亲上班把房门钥匙留在邻居家,温家宝放学去取:“刘娘,我妈把钥匙放您这了?”言犹在耳。
  温家宝到中央工作后曾几次回到这条胡同,看望父母,走访老邻长辈,亲亲热热拉家常,在众人眼中,他还是隔壁的孩子,没有一点官架子。温家宝喜欢吃炸面酱,有时,温家宝的母亲炸好面酱,托跑运输的邻居带到北京。
  徘徊在这条有些破旧的胡同,站在温家老屋的原址,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总理就是从这里走出的,让人感到与历史贴得这么近,“平民情结”一定植根在他的胸中,他时刻惦念像儿时邻居一样中国千千万万普通的百姓,愿与他们一道共同创造幸福生活。
  名校熏陶
  温家宝在天津,上的是鼓楼西小学,现原址已不存在。徒步穿过大水沟街、南马路、四马路,就到了他度过6年美好时光的南开中学。从1954年至1960年,这是他上学常走的路线。
  南开中学是南开系列学校(大、中、小学、女中)的发祥地。创办人严范孙、张伯苓于1904年将旧学塾改建新学堂,历经99年的风云。周恩来1913年至1917年在此读书。一所中学培养出两位新中国的总理,中国仅有。
  南开中学首任校长张伯苓任职46年,倡导教育救国,缔造了南开精神。南开中学训练学生注重5个方面:一、重视体育。“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体德兼进,体与育并重;二、提倡科学;三、团体组织。训练学生做事能力、服务精神;四、道德训练。特别注重于人格教育;五、培养救国力量。学生在求学时代,必须充分准备救国能力。五项训练归结为“公能”二字,即“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和“服务社会之能力”,“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作为南开校训。用今人的阐释,南开精神就是“爱国,乐群,敬业,崇尚科学,追求发展。”南开中学现任校长、也是历史上的第六任校长康岫岩说,浓厚的爱国、乐群、敬业的公德价值观氛围,强烈的崇尚科学、追求发展、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这就是南开中学的特色,以此锻造学校的人文精神。
  南开的校色特选青莲紫色,寓意学子出污泥而不染,气质高洁。至今,在南开中学的教学楼门口悬挂着创始人严范孙为学生制定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在南开的人文精神熏陶下,一批批优秀的学子、可敬的师长走出校园,成为社会的栋梁和中坚,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温家宝1984年写过一篇文章《南开精神永放光芒》,叙说道:“在南开六年的生活经历,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南开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在工作和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边寨”历练
   1968年2月,受“文革”冲击,正在攻读地质构造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温家宝不得不中止学业,成为甘肃地质局酒泉地质力学区测队的一名技术员,同时负责队里的基层政治工作。在甘肃的14年中,温家宝逐步完成了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到一名成熟的领导干部的转变。
  当年担任酒泉地质力学区测队队长的退休干部冯俊国对记者说,地质队的条件十分艰苦,从大城市来的温家宝生活俭朴,凭着锤子、罗盘、放大镜这些最基本的工具,跑遍了兰州以西的地方,工作认真,有条理,讲数据,被人们称为“甘肃的活地图”。
  1978年,36岁的温家宝担任了酒泉地质力学队副队长。他在酒泉灌溉面积最大的洪水坝河工作时,有一天晚上,山洪暴发,温家宝和同事一夜三次搬迁帐篷,终于避过大难。这件事甘肃地矿系统老人差不多都知道。
  1980年初,温家宝由酒泉地质力学队副队长任上调到甘肃地质局地矿处任副处长。
  温家宝在甘肃地质局工作的三年,正是“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的时期。1980年8月,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倡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温家宝符合当时干部“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1981年10月,被选拔担任了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次年,又受命进京出任地质矿产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1986年调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
  2002年2月27日,一位曾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近十年、作为温家宝直接下属的人士说,“中组部考察温家宝时,发现他才能很全面,人品也好,而不仅仅是个只懂技术的干部。”
  勤勉工作
  中央办公厅主任负责办公厅全面事务,包括警卫局、信访局、机要交通局等,而中央会议的文件起草和组织工作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记者采访几位当时他的下属时他们都提到,他到中央办公厅后,脸庞明显地消瘦了下去。
  “温家宝分管我们部门,和他一起开会、考察是经常的事。他不但工作勤勉,而且极为细致认真。每次我们把起草的文件报给他,他都细细过目、修改,连标点符号和用词都改动很多。”一位同志回忆说,“我们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学文科出身的,而且起草文件经验也不少,但在很短时间内大家都称他为文件起草修改的专家。”
  为贯彻邓小平和胡耀邦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1986年,在温家宝领导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书记处办公室下设立了一个政治体制改革资料组——中国第一个专门的政治体制研究机构。
  一位当时资料组的成员对记者说:“温家宝在这个小组的领导上主要是贯彻小平和耀邦的思路,一方面是上传下达,另一方面是将上面的思路具体地和明确地展现,并提供参考资料。他经常向领导请示有关问题。注意自己的学习,很少擅做主张。”
  务实作风
  温家宝在中央办公厅主任岗位上一干就是七年。1993年后温家宝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97年成为政治局委员。
  在中共十六大选出的新一届政治局委员中,尚不满61岁的温家宝年龄不算大,在九位常委中更属年轻,但却是少数中央机关领导工作最资深人士之—。
  1998年,温家宝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农业和金融。在中国改革历程中,“三农”问题头绪繁多,牵一发而动全身,领导人一方面要从原则上把握大局,一方面又要妥善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温家宝对这个问题了解很深。
  2000年初,安徽省被定为全国省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改革出现大量资金缺口,地方上颇有难处,希望中央支持。有关部门则希望安徽自我消化。2000年4月,温家宝去安徽调研时,他从实际出发,提出“确实遇到因政策变化和自身无法克服的收支困难,中央财政还是要酌情给予支持,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保证农村的社会稳定。……中央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支持也要立足于改革。”
  温家宝多次在安徽调研,反复鼓励干部“要知难而上”。当时,温家宝对有关官员说:“我考虑三点:一是考虑事权的划分,哪些事由中央办,哪些事由地方办;二是摘规范的转移支付,一个省给几个亿补窟窿,将来也不好说;三是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持,特别是加入WTO后,价格不能补贴了,要特别注意加强农业,而加强农业就要从基础设施、科学技术等其他方面支持农业规范的办法,把安徽的问题解决了,很可能同时也会解决别的省的问题。我在这个问题上还要强调,开始时方案的制定一定要从严,不是说中央拿不出这个钱,而是说如果不是这样达不到上层建筑改革的目的。所以方案的制定一定要强调综合改革。但另一方面,你们也要从实际出发。解决多年形成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如果不实事求是,改革就不好进行。”不能否认,这样的一个表态,对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健康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中,农业的基本政策得到稳定,《土地承包法》出台,稳定了家庭承包制,解决了土地和农民的关系;农业结构调整得到有效推动;农村税费改革则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记者查阅了部分温家宝的讲话,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切中实际,主次分明,资料翔实,富有建设性。一些有机会接触温家宝的政府官员告诉记者,温家宝到基层调查,总是按照自己的计划,甫下飞机便赶到预定地点,亲自向群众了解情况。如果当地官员已经作出安排,温家宝也会体谅对方,但还是要临时改变行程,随机进行调查,对于特殊待遇则一概谢绝。
  一位党内资深农业问题专家对温家宝的评价是:“他很民主,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办事也很认真。”
  1998年夏天,长江爆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温家宝又担任全国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亲赴抗洪最前沿。先是指挥了九江堵口大战。接着又赶赴湖北处理紧迫汛情。当时,荆江水位上升到危险线,不少官员要求炸毁荆江大堤分洪,以保住省会武汉市。国务院已下令做好分洪准备,中央政治局授权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作最后的决定。如果炸堤,武汉上游的公安县将成为泽国,40万人无家可归,但温家宝不必承担任何政治风险;如果不炸堤而最终武汉出事,他将难辞其咎。温家宝在听取专家意见后,还是决定不炸堤,改为固守大堤。后来证明他的判断正确。在是否炸堤分洪上,充分表现出他性格刚强的一面。
  亲民形象
  2002年11月21日中共十六大刚刚结束,温家宝便率员到贵州贫困山区访贫问苦。
  “虽然温家宝同志在十六大当选为政治局常委,担子越来越重,但是他务实的作风和亲民形象却丝毫未改。”2003年3月3日贵州省民政厅厅长郭猛对记者说。
  山西省委会务处的乔建国记得这么一件事。2003年1月2日,元旦刚过,温家宝率领国家计委、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官员一行12人冒着零下20多度严寒,到山西吕梁地区的静乐、娄烦等贫困乡村和太原磷肥厂、中化第二建设有限公司的太原市万柏林和平社区等地看望困难农户和城镇低收入居民。
  温家宝每到一户都与村民围坐在炕上亲切交谈,向群众详细了解收成年景、农民负担、退耕还林、中小学教育等情况,询问他们的困难与要求。
  不久,农历除夕,是中国人阖家团聚的传统日子,温家宝来到辽宁省阜新市看望煤矿工人,慰问困难职工。据相关媒体报道,温家宝一下飞机,便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阜新矿业集团艾友矿,下到720米深的矿井,在变电所、水泵房、井下调度室,向一线工人详细询问生产、安全等情况,还乘坐井下小矿车到正在综合采煤工作面紧张工作的煤矿工人中间。
  入夜,温家宝在矿井里与煤矿工人围坐在巷道的铁轨上,一起吃年夜饺子,共度除夕。
  阜新矿业集团有近1万多下岗工人,相当于集团工人总数的1/4。听说温家宝副总理下矿·井了,工人们兴奋异常,都说这是对整个煤炭行业的激励,是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们。
  铿锵誓言
  中共十六大制定的小康社会目标以20年为期,新一届政府无疑将担起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这至少意味着更开明的政治、更健康的金融、更充分的就业和更富足的生活。2003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上,众望所归、处事低调、干多于说的温家宝副总理当选为新一届中国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大厅里,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面对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挑战,真切地表白了一个“平民总理”的心声:“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我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员。我的孩提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战火烧毁了我的家,包括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旧中国的苦难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从大学学地质到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这期间大部分是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条件中度过的。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但我也树立一种信念: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一定要以人民给我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忠实地履行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负众望。”平实的语气充溢一往无前的勇气,朴素的言语宣示着继往开来的信念。 人民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战略蓝图中,他将沿着前人的脚印坚定地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其他文献
泸州出租汽车行业通过改革,行风焕然一新,创建成泸州市为人民服务的“文明行业”、全省交通系统“九五”、“十五”期“文明示范窗口”,成为泸州文明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深化改革,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权实现公司化管理    通过2001、2003年两次改革,我市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权全部实现公司化管理,基本杜绝了私下转让、倒买倒卖客运经营权行为,经营权的管理做到了政府、行业、公司、车主四满意。  200
2016年10月21日,在北京霏霏细雨中,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第七届节能创新技术及投融资大会成功落下帷幕。在本次大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强调,当前,全球石化产业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