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灿烂的文化为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其中,中国文言文忠实地记载了我国的文化精华,其中古代游记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更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仔细分析这些描写山川壮美的文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 状物写景,栩栩如生。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我国历代的文人墨客提供了描摹抒写的绝好对象。秀丽的景色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瑰宝。这里略举一例,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静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描写得宛如八九岁小姑娘,活泼可爱。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蒙胧月色中的作者一时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情此景,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副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有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痴情儿女嬉戏追逐。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地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 融情于景,动人心弦。古云:凡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展开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得淋漓尽致。融情于景,用景物来书写心绪,也算是游记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 托物言志,含蓄隽永。有人说中外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像外国文人,习惯于到自然中去寻找自我,相反的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从而在中国的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了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这样的文章不胜枚举,如王安石在他著名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在介绍了山得名由来,进山游览的经过之后,从前洞游者多,后洞至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至理名言。读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务为有补于世”的文风和人格魅力。又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不仅用生动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副月黑风高,风急浪大的可怕恶滩险境,同时也在文章里,围绕石钟山命名的缘由,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种,他坚持实践得出真知的原则,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也给了我们一条受用终身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加入了作者哲学思索的游记散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表明了我国的哲学不落后于任何一个西方世界。时光流逝,这些散文的光彩亦就生辉。
四、 语言优美,妙笔生花。在以上这些特点之外,游记散文诸多的语言特色也是必须提及的。如果是写景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描写的景色就是她国色天香的姣好面容,抒发的浓情就是她风姿绰约的美丽姿态,蕴涵的哲理就是她呵气成兰的优雅气质,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伊人的得体服饰。
这其中包含着准确到位的用词、变化多样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辞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韵节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在描写气势磅礴的天姥山时,用尽了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衬托“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描摹奇幻的梦中仙境时,那奇特的想象:声势浩荡地“熊咆龙吟”,随后是整齐而令人惊叹的“虎鼓瑟”“鸾回车”,最后是“日月照耀”着的“如麻”仙人。短短的文字间,尽显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天赋。这样的才思,这样神气的游记散文,不值得我们百遍甚至千遍地诵读,回味吗!又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几乎是句句用典,字字对偶,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内容,流畅和谐的音律,工整多变的句式,读来给人畅快淋漓之感,细品之下,又能感受到作者独具匠心所勾画出的山水美景,连韩愈都情不自禁地赞叹:“江南多临观之作,而滕王阁独为第一”。这样的成功正是因为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叠词、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缘故。像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上下对偶的同时,在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同时在色彩上,将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成趣,远近虚实整合到一句里,构成一副色彩明丽的秋景图,给人以无限美感,最终使得这一句被称为千古绝唱,成为游记散文中的绝品之一。
像这样美不胜收的游记散文在中国文学长廊里还有许许多多,它们就像我国各地的风光景点一样,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热爱中国文化的读者去探索,去发现,去品读!
一、 状物写景,栩栩如生。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我国历代的文人墨客提供了描摹抒写的绝好对象。秀丽的景色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瑰宝。这里略举一例,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静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描写得宛如八九岁小姑娘,活泼可爱。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蒙胧月色中的作者一时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情此景,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副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有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痴情儿女嬉戏追逐。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地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 融情于景,动人心弦。古云:凡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展开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得淋漓尽致。融情于景,用景物来书写心绪,也算是游记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 托物言志,含蓄隽永。有人说中外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像外国文人,习惯于到自然中去寻找自我,相反的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从而在中国的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了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这样的文章不胜枚举,如王安石在他著名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在介绍了山得名由来,进山游览的经过之后,从前洞游者多,后洞至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至理名言。读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务为有补于世”的文风和人格魅力。又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不仅用生动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副月黑风高,风急浪大的可怕恶滩险境,同时也在文章里,围绕石钟山命名的缘由,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种,他坚持实践得出真知的原则,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也给了我们一条受用终身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加入了作者哲学思索的游记散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表明了我国的哲学不落后于任何一个西方世界。时光流逝,这些散文的光彩亦就生辉。
四、 语言优美,妙笔生花。在以上这些特点之外,游记散文诸多的语言特色也是必须提及的。如果是写景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描写的景色就是她国色天香的姣好面容,抒发的浓情就是她风姿绰约的美丽姿态,蕴涵的哲理就是她呵气成兰的优雅气质,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伊人的得体服饰。
这其中包含着准确到位的用词、变化多样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辞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韵节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在描写气势磅礴的天姥山时,用尽了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衬托“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描摹奇幻的梦中仙境时,那奇特的想象:声势浩荡地“熊咆龙吟”,随后是整齐而令人惊叹的“虎鼓瑟”“鸾回车”,最后是“日月照耀”着的“如麻”仙人。短短的文字间,尽显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天赋。这样的才思,这样神气的游记散文,不值得我们百遍甚至千遍地诵读,回味吗!又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几乎是句句用典,字字对偶,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内容,流畅和谐的音律,工整多变的句式,读来给人畅快淋漓之感,细品之下,又能感受到作者独具匠心所勾画出的山水美景,连韩愈都情不自禁地赞叹:“江南多临观之作,而滕王阁独为第一”。这样的成功正是因为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叠词、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缘故。像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上下对偶的同时,在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同时在色彩上,将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成趣,远近虚实整合到一句里,构成一副色彩明丽的秋景图,给人以无限美感,最终使得这一句被称为千古绝唱,成为游记散文中的绝品之一。
像这样美不胜收的游记散文在中国文学长廊里还有许许多多,它们就像我国各地的风光景点一样,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热爱中国文化的读者去探索,去发现,去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