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2(A)—0007—01
一、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教育通过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来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才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取决于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任务,所以就必须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大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和塑造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当今时代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以知识为基础,掌握知识就拥有优势。发达国家占有科技优势,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上处于主导地位。为了扩大优势,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处于高端地位,发达国家力图控制和垄断智力资本以保持自己的优势。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源总量,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和培养人才,就能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心是文化素质教育
目前大学教育中也一定程度上存在应试教育,典型的就是英语四、六级考试,但问题更为突出的是大学对专业划分过窄、文化陶冶过弱、功利导向过重和共性约束过多的问题,因而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中,要将文化素质教育列为重中之重。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把自己的研究与实践明确限定在“文化素质教育”的范围。华中理工大学针对当今大学生人文知识欠缺和语文水平低的状况,改革教学计划,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把语文课列入必考科目,并开展广泛的人文读书活动。浙江大学则提出了明确的新的KAQ(知识、能力、素质的英文缩写)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有扎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先进而现代化的专业知识,大跨度复合的交叉知识,应用和学习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有好的表达、动手、思考、创新和组织能力。可以看出,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 首先确立文化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文化素质是人才素质中最基础的方面,大学时期是个体文化素质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精神和个体智慧水平的提升。因此,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主题。
2. 加强人文与科学的协调,构建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两个基本方面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首先必须全面加强人文与科学学科群的建设,用涵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现代科学等各个学科门类的知识内容来构建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等所需要的广博而深厚的知识支持。在具体活动中,要强调人文与科学的自然渗透和融合,以体现人文的整体性以及科学发展的态勢。其次,文化素质教育要在必要的知识传播基础上,注重养成个体的品格、素养,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养成大学独特的精神。第三,要充分利用新文化载体,开展网络培训、文献资源引导、电子图书阅读等服务,从而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建设内容丰富、健康活泼的网络文化。
3. 突破传统校园文化,形成独特的大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一定群体中,发展或建立一种比较理想的生活状态或生活方式。为了形成这种状态,需要构建相应的价值理念和生活观念,以及为实现这种观念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校园文化能熏陶和感染大学师生,在塑造思想、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推动校园精神形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传统的校园文化观念与外界环境联系较少,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形成自身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由于科技、通信以及网络的发展,校园文化已经不能脱离外界环境,必须结合当前的社会来发展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当校园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自身的校园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高校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2(A)—0007—01
一、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教育通过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来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才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取决于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任务,所以就必须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大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和塑造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当今时代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以知识为基础,掌握知识就拥有优势。发达国家占有科技优势,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上处于主导地位。为了扩大优势,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处于高端地位,发达国家力图控制和垄断智力资本以保持自己的优势。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源总量,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和培养人才,就能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心是文化素质教育
目前大学教育中也一定程度上存在应试教育,典型的就是英语四、六级考试,但问题更为突出的是大学对专业划分过窄、文化陶冶过弱、功利导向过重和共性约束过多的问题,因而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中,要将文化素质教育列为重中之重。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把自己的研究与实践明确限定在“文化素质教育”的范围。华中理工大学针对当今大学生人文知识欠缺和语文水平低的状况,改革教学计划,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把语文课列入必考科目,并开展广泛的人文读书活动。浙江大学则提出了明确的新的KAQ(知识、能力、素质的英文缩写)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有扎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先进而现代化的专业知识,大跨度复合的交叉知识,应用和学习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有好的表达、动手、思考、创新和组织能力。可以看出,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 首先确立文化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文化素质是人才素质中最基础的方面,大学时期是个体文化素质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精神和个体智慧水平的提升。因此,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主题。
2. 加强人文与科学的协调,构建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两个基本方面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首先必须全面加强人文与科学学科群的建设,用涵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现代科学等各个学科门类的知识内容来构建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等所需要的广博而深厚的知识支持。在具体活动中,要强调人文与科学的自然渗透和融合,以体现人文的整体性以及科学发展的态勢。其次,文化素质教育要在必要的知识传播基础上,注重养成个体的品格、素养,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养成大学独特的精神。第三,要充分利用新文化载体,开展网络培训、文献资源引导、电子图书阅读等服务,从而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建设内容丰富、健康活泼的网络文化。
3. 突破传统校园文化,形成独特的大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一定群体中,发展或建立一种比较理想的生活状态或生活方式。为了形成这种状态,需要构建相应的价值理念和生活观念,以及为实现这种观念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校园文化能熏陶和感染大学师生,在塑造思想、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推动校园精神形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传统的校园文化观念与外界环境联系较少,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形成自身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由于科技、通信以及网络的发展,校园文化已经不能脱离外界环境,必须结合当前的社会来发展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当校园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自身的校园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高校发展的动力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