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上公开课,总是对第二课时隋有独钟,认为第一课时主要是字词教学,内容简单,上不出新花样,自然也就没有了看头。长此以往,对第一课时教学的研究被忽视,甚至陷入了种种误区。
误区一:第一课时——被淡化了的地位
许多教师认为第一课时就是通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师不去研究、不去思考,读文、解词匆匆走过场。
误区二:第一课时——被泛化了的流程
不同课文,不同教师,不同学生,都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初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3)指导学习生字新词;(4)分段,归纳主要内容。语文课变成了机械操作的训练课,第一课时陷入了乏味、呆板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
误区三:第一课时——被虚化了的形式
第一课时目的性不强,对新词的理解浅尝辄止,写字只有浮泛的指导而无具体的示范,初读课文雾里看花。“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虽然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启发学生质疑,问题提了一大堆,但缺乏必要的整理、归纳,质疑成了一种摆设。
误区四:第一课时——被异化了的目标
第一课时应将识字、写字,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作为教学目标,但教师往往耐不住这份寂寞而失去本真,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边缘化,而把第二课时精读品析、语感训练的教学目标移植过来。课后,教师再花大量时间补教生字,机械抄写,采用注入式解读新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由于教师对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导致第一课时教学效率低下。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是,第二课时,学生还没有读熟课文就进入“精读”阶段,很难深入理解文本的意义,更难以内化语言文字的意蕴,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实,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必须正确定位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第一课时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第一课时要突出学段特点,把握学段要求,使学生对课文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初步了解字词义,为进一步的阅读理解打下基础。
那么,第一课时应怎样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有效性呢?根据张庆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务实、有度”理念及其著名的“经纬论”,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作了如下设想。
(一)激趣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初读”应给学生以愉悦的心态,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在学生最初接触阅读材料时,教师就要将其带人阅读状态,带入相应的课文情境之中。导入初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或语言描述,或提出问题,或描绘画面,或巧现资料,以激发儿童阅读的欲望,使文情、师情、生情三者融为一体,拉开学习课文的序幕。
(二)识字学词——咬定青山不放松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的教学,不能面面俱到,要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识记生字新词,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教学目标。
(三)初读感知——磨刀不误砍柴工
“书不读熟不开讲”,“注重初读,延迟开讲”,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一是给学生充分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达到人人都读得文通字正;通过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二是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试读中碰到的困难,引领学生反复读,并加以指导,重点抓好重点句段的朗读。
(四)阅读期待——一石激起千层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
(五)人文关怀——一枝一叶总关情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含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课堂充满着浓浓的人文情怀。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第一课时的教学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同样蕴涵着智慧,只要我们明确教学目标,挖掘教材因素,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即使是第一课时,也能上得行云流水,蓄势待发。
误区一:第一课时——被淡化了的地位
许多教师认为第一课时就是通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师不去研究、不去思考,读文、解词匆匆走过场。
误区二:第一课时——被泛化了的流程
不同课文,不同教师,不同学生,都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初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3)指导学习生字新词;(4)分段,归纳主要内容。语文课变成了机械操作的训练课,第一课时陷入了乏味、呆板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
误区三:第一课时——被虚化了的形式
第一课时目的性不强,对新词的理解浅尝辄止,写字只有浮泛的指导而无具体的示范,初读课文雾里看花。“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虽然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启发学生质疑,问题提了一大堆,但缺乏必要的整理、归纳,质疑成了一种摆设。
误区四:第一课时——被异化了的目标
第一课时应将识字、写字,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作为教学目标,但教师往往耐不住这份寂寞而失去本真,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边缘化,而把第二课时精读品析、语感训练的教学目标移植过来。课后,教师再花大量时间补教生字,机械抄写,采用注入式解读新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由于教师对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导致第一课时教学效率低下。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是,第二课时,学生还没有读熟课文就进入“精读”阶段,很难深入理解文本的意义,更难以内化语言文字的意蕴,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实,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必须正确定位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第一课时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第一课时要突出学段特点,把握学段要求,使学生对课文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初步了解字词义,为进一步的阅读理解打下基础。
那么,第一课时应怎样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有效性呢?根据张庆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务实、有度”理念及其著名的“经纬论”,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作了如下设想。
(一)激趣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初读”应给学生以愉悦的心态,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在学生最初接触阅读材料时,教师就要将其带人阅读状态,带入相应的课文情境之中。导入初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或语言描述,或提出问题,或描绘画面,或巧现资料,以激发儿童阅读的欲望,使文情、师情、生情三者融为一体,拉开学习课文的序幕。
(二)识字学词——咬定青山不放松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的教学,不能面面俱到,要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识记生字新词,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教学目标。
(三)初读感知——磨刀不误砍柴工
“书不读熟不开讲”,“注重初读,延迟开讲”,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一是给学生充分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达到人人都读得文通字正;通过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二是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试读中碰到的困难,引领学生反复读,并加以指导,重点抓好重点句段的朗读。
(四)阅读期待——一石激起千层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
(五)人文关怀——一枝一叶总关情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含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课堂充满着浓浓的人文情怀。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第一课时的教学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同样蕴涵着智慧,只要我们明确教学目标,挖掘教材因素,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即使是第一课时,也能上得行云流水,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