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厦门产业“空心化”和高房价的问题不止一次被质疑,年轻人“逃离厦门”的声音也时而有之。
和普通人的印象不同,数据却是另一番光景。
数据显示,厦门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205万增长至2019年的429万。10年期间,厦门净流入人口,处于福建领跑地位。
年轻人到底是“逃离”厦门,还是“拥入”厦门?如何解释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呢?
产业与人才的矛盾
从福建唯一的985高校—厦门大学毕业生的留厦情况来看,情况并不算乐观。厦大的学子,留厦占比基本逐年递减。2013年留在厦门的占比约34%。到2019届,这一数据为22.5%。
去了哪里呢,其中,选择就业于深圳的,从2013年的不到5%到2019年的13.6%。而选择上海的,从2013年的约5%增长到2019年的8%。去浙江的占比也是逐年增高。
通过与在厦门工作的一些年轻人聊天,记者发现在厦门发展,确实面临着矛盾:收入水平与生活成本之间的矛盾;产业体量与对事业空间期待之间的矛盾。
那么,问题出在产业结构吗?是第三产业占比低,无法提供足够的白领岗位吗?
2020年,厦门第三产业占比为60.1%,这样的高三产结构与深圳类似。问题在于,和深圳、广州不同的是,厦门高新产业和一些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没有那么理想。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7.1%,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2.5%和66.1%,是名副其实的“科技之城”。深圳的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76.1%。
而在厦门的第三产业权重中,交通、住宿、餐饮甚至批发业等传统的服务业,占比较大。厦门的服务业占比突出,是这座城市原本的底色—旅游,带来的特质。厦门这些年,也在尝试突破单一的城市功能和定位所带来的局限。
此外,从厦门重要企业的主营业务范围来看,似乎有“空心”的迹象。“2020厦门企业100强”榜单不久前揭晓。前50强中,约13家涉及房地产,前三强的企业:厦门建发集团、厦门国贸控股集团、厦门象屿集团,均涉及地产开发。
厦门的实体经济也不是没有可以说的。
厦门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平台这些数据,好于福州、泉州这样的城市。作为厦门的支柱行业,电子、机械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1.4%,合计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7.7%。厦门在电子通讯里体量较大,包括平板显示、触摸屏的模组,以及最近几年的集成电路,尤其LED的产业集群。从这些数据上看,厦门拥有扎实的经济基础。
問题在于,这些产业都不算强,至少缺乏在全国和全球的辨识度。比如,提到厦门,除了旅游和地产,少有人知道其支柱核心产业。
另外,由于福建特殊的经济地理环境,厦门不同于上海、苏州,也不同于深圳、广州,它没有一个足够大的产业腹地,因此无法形成足够完整的产业链。
比如,厦门虽然很早就拥有戴尔,但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笔记本产业链,很多笔记本电脑产业布局到郑州、重庆等地。作为厦门市产业集聚和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厦门火炬高新区汇聚各类企业1万多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但火炬高新区之外的创新产业和企业则较为分散和薄弱。
以上这些因素,很大程度可以解释为何厦门的产业存在“像素模糊”的问题。从总体来看,厦门特色创业创新领域依然不够突出冒尖、特色产业优势集聚趋势还是不够明确,也缺乏深入人心的品牌企业。显然,这样的产业基础很难为厦大的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在厦门的第三产业权重中,交通、住宿、餐饮甚至批发业等传统的服务业,占比较大。厦门的服务业占比突出,是这座城市原本的底色—旅游,带来的特质。
高房价的隐秘推手
房价,是讨论“是否留厦”无法避开的。厦门房价在2014年前后已经超过广州,据守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上深。
尤其,岛内与岛外的房价相差较大。根据中国房价行情网的数据,2021年2月,思明区每平方米均价为6.6万元,湖里区5.4万元。岛外的四个区,分别为:海沧区3.5万元,集美区3.3万元,同安区和翔安区均在2万朝上。
为何产生这样的区别?厦门本岛面积158平方公里,岛内每平方公里的经济产值约21.8亿元。岛外四个区,约1.9亿元/平方公里。岛内为岛外的11.5倍。岛内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也是岛外的近10倍。尽管近年来,岛内外差距有所缩小,但差距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本岛两区在环境、经济、人文氛围方面的优势,成为岛内高房价的一大因素。但对比其他同等体量的城市,岛外四区的房价也不低。这恐怕与厦门狭小的城市空间有关,厦门统共只有1700平方公里,人地矛盾突出。
除了以上原因,厦门房价高企至此,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闽商的回归。闽商是中国参与大航海时代全球贸易最深入的人群之一。向海讨生活的方式,也塑造了闽人“爱拼才会赢”的性格。
如果说第一代闽商是为生计而远走他乡,现代的闽商则是为了发展而向外扩张。开放、拓展等意识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同时,闽商身上又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和叶落归根的习性。
厦门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环境优美。在世界各地经商的闽人喜欢在厦门买房。这样的人群数量有限,却在厦门的楼市中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口因素。
即使似乎“情有可原”,也不得不承认,生活成本高昂,人口吸引力会被打折扣。厦门的面积与人口,使其基础商业的配给规模无法做大。资源的有限,使毕业不久的非本地青年人才被迫做出选择或平衡。岛内安放不下身体,岛外的配套目前又难以令人非常满意。这,对于年轻人的停留和扎根创业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