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

来源 :终身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是乡村振兴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任务,社区教育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要的扶志、扶智手段。易地扶贫搬迁经历了“三西吊庄”扶贫、国家试点、脱贫攻坚3个阶段,其间移民社区教育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其有效实施得益于政府主导、关注移民实际需求与融于其生产生活,同时也存在重视不够、规范性不强与专业性较弱等问题。基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应该在易地扶贫后续扶持政策中凸显社区教育的价值,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实际需求建立社区教育标准,建立健全社区教育服务移民社区发展的机
其他文献
传统的高职声乐教学模式长期沿用和照搬本科层次的教学方法和育人模式,“师本位”思想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需求,违背了教学规律,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运用模块化思维系统将声乐课程内容分解为歌唱理论知识、发声技术训练、作品演唱及处理和舞台表演四个模块,构建科学的声乐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的阶段目标,实施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分层次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大大提高了声乐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标准化测量的局限性、教师教育与评价的发展困境、对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最为核心且根本的——学生学业质量提升对优质师资的呼唤,促使教师表现性评价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教师表现性评价强调基于明确的标准,使用专业的判断,通过直接观察被评价者的反应表现来评价被评价者在真实情境中的技能运用和问题解决能力,并真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其结构要素包括表现目标、表现任务和评分规则3个部分。教师表现性评价具有一切行动基于指向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出特征,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教师评价领域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