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舞台服装设计的起源和发展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46399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舞台服装是舞台美术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从远古起源,发展到现在,始终在为塑造角色和形象起着作用。本文通过对舞台服装的起源和发展;舞台服装的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浅谈舞台服装设计的起源和发展,目的是与舞台服装设计同仁分享对舞台服装设计理念的认识,努力把舞台服装设计推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舞台服装;演员;舞台美术
  一、舞台服装的起源和发展
  从人类出现表演开始,服装就成为表演中的重要部分。在西方文化里,古希腊的戏剧演出中,为了夸大演员的身材,让观众在远距离能看清楚演员,经常采用头戴面具、登高底靴和穿上有各种花饰的长袖袍子来装扮演员。在莱斯库罗斯时期演员多是采用夸张服装来取悦观众;到了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时演员多是以黑色服装为主;而古希腊后期的演员服装一点一点地向生活服装靠近了。这个趋势到了欧洲中世纪更为明显。在一些宗教剧中,一些僧侣兼任的演员,很多时候就直接穿平时的僧袍参与演出。中世纪的后期,由于有各大行会的资助,很多演出团体为了炫富、攀比,开始为演员制作华丽的带有幻想和象征意义的舞台服装。在我国,舞台服装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古代,凡是表演都要穿戴和装扮一番。从远古的身着兽皮的狩猎欢歌,如;《吕氏春秋·古乐》记载的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到夏、商、周时期的祭祀,所有在台面上表演的演员都要身着特定的服装来表演。而到了中国历代封建统治时期随着宫廷歌舞的出现,演员的服装在艳丽、华美、夸张上更近一筹,更加鲜艳夺目、绚丽多彩。
  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西方戏剧和舞台美术设计理念为指导思想逐渐形成了写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两大舞台服装的设计领域,并各自开创了广阔的天地,形成多样化的格局。
  我国传统舞台服装突出的是装饰性、夸张性,很重视演员角色的行当化和服装的程式化。以中国的京剧为例,舞台服装设计程式化就很突出,让观众很容易从演员的服饰上看出特点的角色。到了20世纪初,随着西方戏剧的传入,中国的舞台服装也开始摆脱程式化的风格,开始进入生活化的阶段。从而后陆续出现的话剧、歌剧等剧目中多以生活化的服装来塑造舞台人物。
  二、舞台服装的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
  舞台服装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人物服装,即:戏剧人物服装。第二类为:演员服装。与生活装不同,舞台服装具有鲜明的戏剧性的独特性,有自身的本体审美特征,即:美化性、服务性、时代性。为此,舞台服装本身就具有多元化、深层次的特征,其设计要深刻体悟和认真理解,适合广大受众的需求。
  舞台服装其本质是舞台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舞台表演者的包装。并依赖戏剧、音乐、舞蹈,借助舞台特有空间展示的视觉艺术。从中外演出史的发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舞台上可以有没有布景的演出,却没有不穿演出服的正式演出。即便是条件再简朴,也要对参与表演的演员装扮一番,让演出成为对特定角色的表演。
  对于舞台服装的设计,从来都不可以依靠个人思维和主观能动来进行,必须遵照客观因素的制约来进行。舞台服装是舞台美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展示舞台效果的一个过程。所以设计舞台服装要把舞台整体的效果考虑进去,对整个舞台系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舞台上的任何一场演出和戏剧都有它的脚本、剧本,并要表现一个主题。舞台服装设计中必须要对这个主题和剧情负责,要体现剧本的因素。舞台服装是在该剧中包装演员,塑造人物和表现特定情景作用的。任何一个设计师在设计舞台服装之前,都不能抛开表演的主题和剧本盲目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师必须反复阅读剧本,通过对舞台表演整体和对剧本的了解,逐渐让舞台人物形象化,并勾落出舞台人物的服装特征和样式。用服装语汇来表现人物。
  当然,在很多的舞台表演中,服装设计师在设计舞台服装时还要考虑舞台导演的执导风格和对人物形象的要求。因为每一个导演都有各自的风格和执导特点,无论是不同剧目,还是同一剧目不同的导演执导风格都存在差异。这是因为每个导演的个人经历和学识修养,以及审美追求不同的结果。
  设计师在设计舞台服装时还要考虑演员的因素。这里要考虑的是演员的气质、精神和性格,还要考虑演员的体型、相貌,有些时候设计师往往考虑服装适合了表演主题和剧本情节,却不适合演员的气质和形象特点。我们都知道,人的气质、形象是分类型的。而成功的角色是由演员和服装共同演绎出来的,演员不同,穿戴相同的舞台服装视觉效果差别就很大,效果就不同。
  舞台服装在塑造舞台形象和角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是舞台美术的一部分。为此,舞台服装必须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剧场感”舞台服装在设计时就要以适合舞台为第一要素,更严格一点要求就是要与舞台上的设备、灯光、布景、音响以其整个舞台系统相适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可以采用所有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来设计和制作。
  我们都知道舞台服装是舞台美术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在塑造舞台人物形象和突出人物特征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还为舞台表演的整体效果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今舞台上正流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新的表现手法,广大观众对于动静结合的美很欣赏,特别是舞台服装的生活化,让舞台服装透露出时代的美,走向更加广阔的领域,走向多元化。
  综上所述,舞台服装从它的起源就是为塑造角色和形象而来的,它是舞台美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在任何时代舞台上的正式表演都不能缺少舞台服装。为此,在舞台服装的设计上要紧跟时代,尊重客观,以及各方面因素,在这个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构思创作,大胆创新,让舞台服装设计更加符合演出和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潘建华.舞台服装设计与技术[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4(1).
  [2]欧阳劳汗.舞台美术设计概说[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0(1).
其他文献
摘 要:《蒲寿庚考》是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在东西文化交流史方面的代表作,该书由民国时期的陈裕菁先生翻译,陈在翻译过程中补充了相关内容。全书以南宋末年泉州提举市舶蒲寿庚为研究对象,讲述了“自八世纪初至十五世纪末…凡八百年间”中国与阿拉伯在海上通商贸易的事情,作者在文中采用注释考证的方法,广泛引用中外史料,对该时期藩汉通商之大势、藩客侨居中国之状况、蒲寿庚之先世、蒲寿庚之仕宋与降元等展开详细论述。该书自出
摘 要:高职英语学习一直是高等教育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几年随着生源范围的不断扩大,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更是参差不齐。进入大学后,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不强。本文结合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现状,提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方法,旨在帮助高职学生学好英语。  关键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定义简析  Gardner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语言学习动机进行研究,并且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
摘 要:作为城市第三空间的精心打造,可以带给广大市民平等自由地展现自我、释放自我的平台,充分体现了“第三空间”的意义和价值,让更多的人们走进“第三空间”的图书馆。  关键词:第三空间;图书馆 ;信息资源  一、第三空间与图书馆  当今中国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从事着不同职业的人们开始展示出对咖啡厅、酒吧、书吧这类场所的青睐。在忙碌日子里人们在此享受一份安静的放松这种能带给人们平静安全和愉悦的“第三空
中老年人学习声乐要遵循生理规律与自然规律,必须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同时要认真鉴定自身的声音条件,科学运用嗓音把声乐的学习成果运用到歌唱实践中,为创造美好的老年生活而努力
摘 要:手绘表现课是建筑环艺类学科的必修基础课,绪论章节是本门课程的首次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课程的整体安排以及以后需要注意的学习点。包括:手绘的定义(广义和狭义);三大实践章节(线条的无形式化处理,马克笔的去风格化研究,空间的扩展训练)。教学难点是大部分学生很难脱离制图工具而随性画出手绘表达图,如何让学生减轻初次接触手绘的压力,并且认识到以后发展的动向和风格。教学重点是线条的观察训练,马克笔的
如果我们理解或认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思路的话,当下微信朋友圈求红包、发红包、抢红包的各种行为也可以认同为“互动艺术”。  正像互动艺术所表述的那样:“由作者制定规
摘 要: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将反腐倡廉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更为显著的地位。廉政建设是关系人心向背、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议题。本文分别从反腐倡廉建设的含义、现状和对策进行阐述,旨在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反腐倡廉建设,始终坚持把反腐倡廉建设贯彻到建设、改革的各个发展阶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反腐倡廉道路。  关键词:反腐倡廉建设;现状;对策  一、反腐倡廉
摘 要:语文作为小学教育阶段必须学习的科目之一,其重要程度与英语、数学不相上下。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在学习汉语期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作为培养祖国未来栋梁之才的小学教育,尤其是作为工具学科的小学语文教育,其重要程度不容小觑。设置语文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在于将庞大的汉语言通过整合,将最精简准确的知识呈现在课本中,为小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语文提供了保障,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对于
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和全面应用,积累了海量的政务数据,那么如何对其进行大规模的综合分析、挖掘以及利用就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问题,提高政府运作的效率、管理以及决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