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效率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1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灿烂的明珠,背诵古诗是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一环。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认为如果能做到课前运用激趣法、课中运用激励法、课末运用增趣法,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
  一、课前运用激趣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激趣法,能使学生的兴趣倍增,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就能提高古诗教学效果了。所谓“课前激趣”,是指在上课时,针对不同的诗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无穷的兴趣学习古诗,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笔者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古代,汪伦是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十分佩服李白,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往。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的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的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是,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听完这则故事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此时,适时引入《赠汪伦》这首诗歌,自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笔者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你们知道这位大文豪是谁吗?这首诗叫什么呢?他为什么会把西湖比作西施呢?”这些问题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见,如果教师在课前认真研究古诗,查阅各种资料,结合内容或背景,精心设计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
  二、课中运用激励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反映的是久远的古代生活,文体“言简而意丰”,教学时间一长,大多数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就会减弱。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适当地播放录像和音乐,或者让学生赏析图片,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会选择哪些镜头?”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再请各小组组长发言,最后由同学点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之后,笔者再播放了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使学生进一步领略西湖之美,感悟《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的内容。
  当然,激励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保持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何愁提不高呢?
  三、课末运用增趣法,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少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首先要紧的就是使少儿把语言学习作为游戏一般乐于接受。”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古诗教学,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运用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游戏活动,不断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
  如在教学完孟郊的《游子吟》之后,教师挑选出表演能力较强的男女生各一名,让他们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表演出《游子吟》的内容。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该诗的理解,还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一场洗礼。
  试问,这样的古诗教学,何愁学生不爱听,何愁教学效率不高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