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歲月长,夜未央。中国人的夜,有诗有酒,有曲有茶,有美食,有情怀,更有说不完的故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在美丽的中国诗词里,夜晚的景色较之白昼,总是荡着别样的温暖,以及丝丝烟火气,令人难忘。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夜晚是热闹的,柔情的,诗意的,既充满着浪漫精神与愉悦享受,又不失一缕清雅,一段风情。
岁月长,夜未央。中国人的夜,有诗有酒,有曲有茶,有美食,有情怀,更有说不完的故事。
夜市古已有之
早在殷周之际,夜市就已经有了雏形:《周礼·司市》上说:“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即是说白天做的都是商贾之间的“大生意”,而太阳落山后一般都是市民及个体小商贩之间的零碎买卖。严格地讲,夕市相当于今天的“晚市”,还并非真正的夜晚。
顾名思义,夜市与“日市”相对,指从黄昏到黎明时间段的商品劳务交易活动。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东汉桓谭的《新论》中,但汉代“夜市”比之后世的夜市,仍有相当的局限性,仅反映了中国夜市在萌芽时期的概貌。夜市真正意义上的发端与繁荣,还看唐代。
盛世繁华的大唐,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商品交易需求旺盛,全国各大中城镇都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夜市。北方,长安的夜市最繁华;南方,扬州是典型,“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近年热播的影视剧《妖猫传》《长安十二时辰》等作品中,经常出现大量长安夜市的场面,不仅花灯光耀如同白昼,商业更是发达,酒肆饭馆、街巷集市、秦楼楚馆、百业杂集……从普通的衣食住行到娱乐活动,应有尽有。
唐朝的夜市,并不是任谁想去就能去的。当时的长安城宵禁极为严格,城内的道路呈棋盘式分布,皇城外被划为东西两市、百余个里坊,坊和市的四周都被墙封闭,晚间只要坊门关闭,坊内居民便无法出入。只有每年的上元节期间,官府才允许普通市民晚间尽情游玩。但宵禁对贵族们却是毫无限制的,所以平时街边各种酒楼仍旧会夜间营业,热闹非凡。
随着贸易需求的扩大,各城镇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夜市,但参与阶层都仅限于贵族。市井间悄悄开启了“鬼市”,在唐朝的“鬼市”多是胡人贩卖进口商品的地方,稀罕奇怪之物应有尽有,充满了异域风情。这一点,在徐克的电影《狄仁杰》系列中,也曾有充分的展示。
到了中晚唐,坊市内外夜间经营逐渐增多,夜晚消费场所多为酒楼妓院,消费者多为官僚士大夫、仕子及行商。西京东都夜市不绝,规模日渐隆盛,成为值得关注与赞叹的唐代社会生活风俗意象。

统治者废除宵禁,明令允许开设夜市,则是北宋时期的东京,这也堪称中国历史上“夜间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首先是夜市延长了经营时间,分为不同的三个时间段,同时,夜市中以食物为主的商品种类繁多且有季节性变化,在经营方式上,既有商铺也有流动商贩,并涉及节庆娱乐活动等,参与面极广。
越是夜深,戏迷的精神越好,角儿的状态也越棒,台上台下,此时此刻完成一场共同陶醉的艺术盛宴。
夜市究竟啥好玩
两宋时期夜市达到高度繁荣,以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为典型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夜市形成规模经济。不仅有商圈夜市,还有流动夜市;有饮食服务夜市、传统娱乐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休闲旅游夜市……夜市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彰显出宋代城市化进程和商品经济前所未有的发达。
宋代的夜市究竟啥好玩?
首先是观灯。古代没有电灯,照明完全依靠火烛。火烛最初在意驱魔祛鬼,以求来年平安丰收。唐宋以降,在上元灯节这天,观灯赏月的热闹场面可谓是盛况空前,上至宫殿楼阙,下至长街闾巷,无不张灯结彩,焰火冲天。若是赶上瑞雪飘落,在华灯朗月下纷纷飘洒。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便能体会“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幽幽古意。
除了观灯,古人在夜间还会进行放天灯的活动,放天灯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放飞天灯来庆祝。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人们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界,让自己的愿望被上天看到并得以实现。除此之外还有河灯与水灯……迄今为止,无论是元宵灯会还是天灯祈福,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这一习俗保留至今,生生不息,甚至影响到了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夜生活与民俗习惯。从这点上来看,几百年前的古人,与今天的我们,不仅抬头望见的是同样的一轮圆月,眼中之景,心中之情,也是亘古未变,一脉相承。
夜市的另一大作用,是给青年男女见面、约会,甚至相爱的机会。在古代,年轻女孩多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出门游乐购物,这也给未婚男女相识相恋创造了条件。且不论自古至今无数诗词歌赋描写过夜晚相会的情人,汤显祖的《紫钗记》里更是把男女主角的相遇安排在了上元灯会……单就影视作品来说,《大明宫词》中少年太平公主与日后夫婿薛绍在夜市上的首度见面,就曾引起多少观者的感动与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