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思维方式。它成为了人们认识新事物,理解复杂、抽象事物的桥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现象随处可见,特别是人体隐喻,它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本文将在认知视角下运用隐喻理论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隐喻现象,比较其异同、分析其认知价值,从而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和使用人体隐喻,以满足对外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关键词] 人体隐喻 对比 认知价值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现象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隐喻的形成即隐喻化,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domain或称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sourcedomain)向“目的域”(targetdomain)的映射,即是说,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文旭,1999)。人体隐喻是隐喻现象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它也遵循着这样的映射原则。
20世纪80年代,隐喻成为了认知科学中的重要课题,我国的专家学者也发动起了一场隐喻革命,随着隐喻理论的不断成熟,研究对象的细化,人体隐喻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很多学者做了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出现的人体隐喻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比较其异同、发掘其认知价值,从而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英汉两种文化,更好地满足对外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一、人体隐喻的哲学基础及其认知阐释
(一)人体隐喻的哲学基础
任何一个语言学派的诞生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转换生成语法的哲学基础是理性主义,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身体经验基础上的,其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而体验哲学最重要的原则是身体的体验性,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范畴化能力,语义是在庞大的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换句话说,意义是由人的身体和想象结构根据人在世界中的行为方式获取的。在《体验哲学》开篇,Lakoff&Johnson给出了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认知的无意识性;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隐喻性其中心智的体验性是指:我们的概念系统是由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我们的祖先是从认识自己开始去认识世界的,人体是人类最早思维的出发点,也是人类最早的隐喻源。他们认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且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体验(embodiment),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因此,心智的体验性为人体隐喻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二)人体隐喻的认知阐释
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自我到非自我的发展规律,认知的深化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隐喻机制的。隐喻使“体认”外部世界成为了可能,人们将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以各种方式映射到客观世界,通过人体隐喻化的认知方式把陌生的、抽象的、复杂的认知对象投射到已形成的熟悉的、具体的、易理解的人体隐喻体系中,从而认识了世界。
如图(1)人体与山体的隐喻投射图所示,人们对山体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人体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最初形成的身体隐喻侧重于人体概念域和目的概念域的对应投射。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人体词汇是属于基本层级范畴词汇,是词形简单、音节少的不可分析的本族词和中性词。在文体组成上有更大的任意性,使用频率很高;这类词是事物最早获得的命名词,形式固定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且易于发展形成隐喻意义。因此分析这类人体词对我们更好的认识人类自身和外部世界具有很高的认知价值。
二、英汉文化中人体隐喻的普遍性
人类的祖先在最初认识世界时,遵循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他们以体认或体验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即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汉语中以人体为中心的认知方式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五运历年纪》中有这样的记载“气成风云。声为雷。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骨为地里。肌肤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固风之所感。化为黎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是用自己最熟悉的身体部位作为始源从而达到了认识或描述外部事物的目的。
同样在西方《圣经》故事中也含有很多的人体隐喻,最有代表性的是亚当和夏娃初创的故事。上帝就用地上的尘土造了亚当,并将生气吹进他的鼻孔,亚当就有了生命。《圣经》中气是上帝身体的一部分,有了气就有了人类。夏娃是由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做成的,被认为是亚当的骨中的骨,肉中肉,西方特别是文学作品中有用“肋骨”隐喻女人的说法。
三、英汉人体隐喻的对比分析
(一)一一对应关系
人类是根据“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规律来认识和描写外部世界的,就如人类从认识自己的“眼睛”开始到后来的隐喻表达“枪眼、炮眼、泉眼”再到“心眼”。这符合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有自我到非自我、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这种认知规律在人类的思维中是相通的,它为不同民族的人们形成相同的人体隐喻提供了相同的生理、心理基础。人类的这种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同而且中外相通,人们拥有的这种相同身体器官和身体结构为产生基本相同的身体隐喻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不完全对应
汉语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而且其表达形式也很丰富多姿。就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头”和“首”两个词来表示头部,并由此组成了很多词如“头领”、“头目”、“头人”、“头儿”、“头名”、“头条”、“头等大事”、“头号”、“首要”、“首先”、“元首”、“首富”、“首都”、“首创”、“首席”等,而英语中只有head一词来对应。
(三)不对应关系
人体隐喻的形成不仅与人体密切相关,而且与民族文化也有着密切联系。不同民族间存在着共识文化,所以就有了相同的人体隐喻。同时,各民族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气候和不同的地理环境等。
(四)互为空缺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着互为空缺的现象。有的表达方式英语里有,而汉语里没有。有的表达方式汉语里有,而在英语里却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手软,一手硬”、“针鼻”、“白口”、“页眉”、“拳头产品”等等。
四、英汉人体隐喻对比的认知价值
人类拥有相同的身体结构和感知器官这使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的认知能力上大同而小异。但又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使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化认知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分清英汉两种身体隐喻的异同有着很重要的语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正确地理解人体隐喻是做好有关方面英汉互译工作的前提。有学者提出了三步隐喻理解法:第一步,找出隐喻的两个意象;第二步,通过恰当的比较两个意象,推导出两者的主要相似点;第三步,按照上述相同点,来判断隐喻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方面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英汉两民族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如果不注意文化差异就会在交流中产生冲突和障碍。对英汉两种人体隐喻的模糊认识,也是导致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隐喻是很活跃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它在各种文体中普遍存在。许多文本中的真理名言都是用隐喻来表达的,特别是人体隐喻,在中英的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并且也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为作者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思想的完美载体;另一方面,它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解读作者思想的独特视角。
五、结语
人类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隐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人的身体结构、认知方式的相似使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隐喻表达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同时,由于民族心理、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差异,也使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体隐喻间产生了不小差异。我们通过对比分析“互通有无”从而达到了在人体隐喻语言文化上的“知己知彼”。这样不仅为我们的英汉互译工作、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了很大帮助而且也有利于我们欣赏和解读文学、文艺作品。可以说,英汉两种语言间人体隐喻的对比及认知价值的分析,对我们的实际语言运用大有裨益。
参 考 文 献
[1]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综观[J].外国语,1999,(1):35-36.
[2]刘正光.莱柯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
[3]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71.
[关键词] 人体隐喻 对比 认知价值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现象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隐喻的形成即隐喻化,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domain或称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sourcedomain)向“目的域”(targetdomain)的映射,即是说,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文旭,1999)。人体隐喻是隐喻现象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它也遵循着这样的映射原则。
20世纪80年代,隐喻成为了认知科学中的重要课题,我国的专家学者也发动起了一场隐喻革命,随着隐喻理论的不断成熟,研究对象的细化,人体隐喻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很多学者做了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出现的人体隐喻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比较其异同、发掘其认知价值,从而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英汉两种文化,更好地满足对外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一、人体隐喻的哲学基础及其认知阐释
(一)人体隐喻的哲学基础
任何一个语言学派的诞生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转换生成语法的哲学基础是理性主义,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身体经验基础上的,其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而体验哲学最重要的原则是身体的体验性,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范畴化能力,语义是在庞大的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换句话说,意义是由人的身体和想象结构根据人在世界中的行为方式获取的。在《体验哲学》开篇,Lakoff&Johnson给出了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认知的无意识性;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隐喻性其中心智的体验性是指:我们的概念系统是由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我们的祖先是从认识自己开始去认识世界的,人体是人类最早思维的出发点,也是人类最早的隐喻源。他们认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且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体验(embodiment),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因此,心智的体验性为人体隐喻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二)人体隐喻的认知阐释
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自我到非自我的发展规律,认知的深化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隐喻机制的。隐喻使“体认”外部世界成为了可能,人们将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以各种方式映射到客观世界,通过人体隐喻化的认知方式把陌生的、抽象的、复杂的认知对象投射到已形成的熟悉的、具体的、易理解的人体隐喻体系中,从而认识了世界。
如图(1)人体与山体的隐喻投射图所示,人们对山体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人体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最初形成的身体隐喻侧重于人体概念域和目的概念域的对应投射。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人体词汇是属于基本层级范畴词汇,是词形简单、音节少的不可分析的本族词和中性词。在文体组成上有更大的任意性,使用频率很高;这类词是事物最早获得的命名词,形式固定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且易于发展形成隐喻意义。因此分析这类人体词对我们更好的认识人类自身和外部世界具有很高的认知价值。
二、英汉文化中人体隐喻的普遍性
人类的祖先在最初认识世界时,遵循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他们以体认或体验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即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汉语中以人体为中心的认知方式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五运历年纪》中有这样的记载“气成风云。声为雷。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骨为地里。肌肤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固风之所感。化为黎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是用自己最熟悉的身体部位作为始源从而达到了认识或描述外部事物的目的。
同样在西方《圣经》故事中也含有很多的人体隐喻,最有代表性的是亚当和夏娃初创的故事。上帝就用地上的尘土造了亚当,并将生气吹进他的鼻孔,亚当就有了生命。《圣经》中气是上帝身体的一部分,有了气就有了人类。夏娃是由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做成的,被认为是亚当的骨中的骨,肉中肉,西方特别是文学作品中有用“肋骨”隐喻女人的说法。
三、英汉人体隐喻的对比分析
(一)一一对应关系
人类是根据“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规律来认识和描写外部世界的,就如人类从认识自己的“眼睛”开始到后来的隐喻表达“枪眼、炮眼、泉眼”再到“心眼”。这符合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有自我到非自我、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这种认知规律在人类的思维中是相通的,它为不同民族的人们形成相同的人体隐喻提供了相同的生理、心理基础。人类的这种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同而且中外相通,人们拥有的这种相同身体器官和身体结构为产生基本相同的身体隐喻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不完全对应
汉语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而且其表达形式也很丰富多姿。就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头”和“首”两个词来表示头部,并由此组成了很多词如“头领”、“头目”、“头人”、“头儿”、“头名”、“头条”、“头等大事”、“头号”、“首要”、“首先”、“元首”、“首富”、“首都”、“首创”、“首席”等,而英语中只有head一词来对应。
(三)不对应关系
人体隐喻的形成不仅与人体密切相关,而且与民族文化也有着密切联系。不同民族间存在着共识文化,所以就有了相同的人体隐喻。同时,各民族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气候和不同的地理环境等。
(四)互为空缺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着互为空缺的现象。有的表达方式英语里有,而汉语里没有。有的表达方式汉语里有,而在英语里却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手软,一手硬”、“针鼻”、“白口”、“页眉”、“拳头产品”等等。
四、英汉人体隐喻对比的认知价值
人类拥有相同的身体结构和感知器官这使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的认知能力上大同而小异。但又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使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化认知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分清英汉两种身体隐喻的异同有着很重要的语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正确地理解人体隐喻是做好有关方面英汉互译工作的前提。有学者提出了三步隐喻理解法:第一步,找出隐喻的两个意象;第二步,通过恰当的比较两个意象,推导出两者的主要相似点;第三步,按照上述相同点,来判断隐喻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方面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英汉两民族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如果不注意文化差异就会在交流中产生冲突和障碍。对英汉两种人体隐喻的模糊认识,也是导致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隐喻是很活跃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它在各种文体中普遍存在。许多文本中的真理名言都是用隐喻来表达的,特别是人体隐喻,在中英的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并且也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为作者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思想的完美载体;另一方面,它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解读作者思想的独特视角。
五、结语
人类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隐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人的身体结构、认知方式的相似使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隐喻表达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同时,由于民族心理、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差异,也使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体隐喻间产生了不小差异。我们通过对比分析“互通有无”从而达到了在人体隐喻语言文化上的“知己知彼”。这样不仅为我们的英汉互译工作、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了很大帮助而且也有利于我们欣赏和解读文学、文艺作品。可以说,英汉两种语言间人体隐喻的对比及认知价值的分析,对我们的实际语言运用大有裨益。
参 考 文 献
[1]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综观[J].外国语,1999,(1):35-36.
[2]刘正光.莱柯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
[3]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71.